教师的眼界对学生有多重要(201901)

今天早晨早读的时候去楼层巡视。经过四个班级,我看到了四个班主任的早读安排。

第一个班主任在大屏幕上打出一份试卷的前半部分,旁边黑板上还写了三个易错字,很大、很清楚,一看便知是在纠错。

第二位班主任在教室里批阅作业,学生在自由读书,透过窗口我能看到孩子们读的是课外书,有绘本,也有纯文字的。教室里很安静,孩子和老师各安其事。

第三个教室里,教师就像说评书的一样,在给孩子讲宋朝的故事。尽管只是一两句钻进我的耳朵里,但我依然被老师吸引。回头,教室里全部是端正的身板,聚精会神的模样,溜圆的眼睛盯着老师,满脸满眼都是渴望。

第四个班级的黑板上写了“教育、体育、科技、……”。“大家自己准备好相关的资料,下一周我们在阅读课上来举行'改革开放40年我来说'活动。”

“你做什么呢?”我问班主任。

“我发现我们班学生最近在谈论国家的发展,我就让他们搜集改革开放40年每一个专题的资料,然后举行全班的交流活动。”

我曾经跟老师说,我们培养的孩子最理想的是身心健康、品行优良、学业优异,有家国情怀,有国际视野。我觉得考试是需要能力的。这种能力不一定是靠每天刷题来训练,教给方法和技能,让他自己去灵活运用,才会形成应试的能力。我个人比较赞同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说为孩子积累宽厚的基础,打好丰厚的人文底蕴,那么核心素养也罢,必备品格也罢,就会在日常的积累中逐渐形成。

社会发展到今天,孩子们不能只读书,只读课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应该是今日学生的学习范围-过去教材是孩子学习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学习的教材。一个目光短浅、视野狭窄者,他如何能应付得了未知有无限可能的社会?

作为老师,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那些在百度中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搜索到的知识?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与百度比储存,我们更不能要求孩子去古人比经验,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未来社会需要的思辨性的人才、创新性的人才、协作性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些看似与当下考试无关的内容,与分数似乎粘不了边儿的事情,更多的会给孩子兴趣、爱好、特长,给孩子一生追寻的方向。所谓“学习的后劲”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佐藤学在其畅销书《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日本的学校很重视综合学习,尤其是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小学。这所学校的三位老师带着孩子以“海洋中的生物”为主题开展教学,通过每月带学生去海边接触各种生物的活动,然后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网络学习、资料汇总,最后按照兴趣、爱好的不同,将学生组织成若干小组,分别把在海边、在水族馆发现的,在书刊、图鉴中所查到的内容汇总起来,举办了一个“海洋生物展览会”,孩子们邀请他们的母亲来到教室里观看教学活动。佐藤学认为,“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目光能否细致的看到每一个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就是能否关注其发展并予以爱护和帮助。”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老师,她用两年时间带着孩子“追康震”,“追苏轼”,他们看百家讲坛,他们看苏轼传记,他们听苏轼的故事,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寻找、认识、琢磨、参悟苏轼。孩子们写苏轼、画苏轼,聊苏轼,品苏轼诗词,赏苏轼智慧。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一定会在考卷上相逢,却一定会为孩子打下宽厚基础,留下文化烙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产生力量。

如果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的幸事。因为教师的眼界,孩子不至于坐井观天,拘囿于一方小天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师的眼界对学生有多重要(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