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父母,还是同辈人?|220204035

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教养的迷思》。

昨天,我分享了书中作者关于教养假设的探讨,今天我将继续分享父母教养假说不成立的其他方面。


儿童情景迁移

发展心理学家卡罗琳·罗夫科利尔(Carolyn Rovee-Collier)和她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婴幼儿的学习能力。婴儿躺在婴儿床里,他踢脚,上方的悬挂饰物就会摆动。过了两个星期,他们还记得。但如果这个实验的某一个细节发生了变化,如把饰物上的挂件换一两个,或者把婴儿床的内衬换成不同的款式,他们就会一筹莫展地盯着饰物,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东西。很明显,婴儿在某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情境。




格里塔·费恩(Greta Fein)和玛丽·弗莱伊(Mary Fryer)是两位研究儿童游戏的专家,在综述了相关研究之后,她们得出以下结论:虽然孩子跟自己的妈妈一起玩游戏时,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母亲对孩子玩游戏产生影响的假设不成立”。当妈妈鼓励孩子玩比较复杂的游戏时,孩子可以做到。但当小孩自己或与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他们玩的游戏和与妈妈在一起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证据显示只有当孩子与母亲一起玩游戏时,母亲才对孩子产生影响。能跟妈妈一起学习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孩子不会自动将这种学习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中去,这样做很明智,因为跟妈妈一起学的东西可能在其他情境中毫无用处。


情境效应

你不相信教养假设是一个神话,原因之一是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证明了教养假设的存在,你可以看到家长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并且,社会化研究者也搜集了堆积如山的证据来证明它。

社会化研究者搜集的支撑教养假设的许多证据包括:在父母面前观察孩子的行为,让母亲填写描述孩子行为的问卷。例如,研究者想证明离婚之后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他们观察孩子在家里的情形,而这个家最近发生了许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果在家庭外、远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离婚父母子女与未离婚父母子女之间的行为差异会小得多甚至完全消失。

在发展心理学中,情境效应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发展心理学家得出的相关研究结果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设想。这些相关可以在实验室出现,也可以在家中出现。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父母在多大程度上(或是否)影响孩子的发展、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等,这些想法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

丹麦社会学家拉尔斯·丹西克(Lars Dencilc)认为,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教条。在几代人之前,童年时期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孩子通常被忽视、被虐待、不被善待,没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也没有人因此感到良心不安。然而,被指责对孩子不够重视而引起的罪恶感在现代家长中普遍存在,事实上,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相当新奇的感觉。


人的本性

先天禀赋,相对于后天教养来说,有两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在“人们为什么各不同”这样的问题中。例如,一个小孩比同龄孩子词汇量大、表达能力更强,我们不禁会问,他超强的言语表达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从编写字谜的父亲那儿遗传的,还是从身为英语教授的母亲那儿遗传的,或者是生活在激发言语表达的环境里?

第二种意义指我们之间的相似性:为什么人们都是相同的?例如,所有的生下来智力正常的孩子都会用语言进行交流,即使那些智力不正常的孩子也会。我们可能会问习得语言的倾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还是孩子成长经验的必然结果?

印第安纳大学心理学教授温斯罗普·凯洛格(Winthrop Kellogg)做了一个比较简单一点的实验:他想在人类环境中抚养黑猩猩。在妻子卢埃拉的配合下,他把黑猩猩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看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黑猩猩是否能获得人类特有的能力。



当黑猩猩“瓜”在1931年来到凯洛格夫妇家的时候,她七个半月大,唐纳德十个月大。从一开始,“瓜”就被当作人类婴儿来抚养。凯洛格夫妇给她穿衣服,穿鞋,没有把她放在笼子里,也没有把她拴起来,除了睡觉以外,每一秒钟都有人看着她(不过,唐纳德也是一样)。“瓜”还接受如厕训练、刷牙、跟唐纳德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尿片、在同一时间洗澡。

凯洛格夫妇试图将黑猩猩训练成人,黑猩猩似乎在各方面都不比人类差,人类唯有模仿的能力很强,最后“瓜”把他们的儿子训练成了黑猩猩,就因为唐纳德对“瓜”的模仿。这个实验为我们更多地揭示了人类的本性,并且告诉我们人类和黑猩猩在前19个月里没有什么差别。

教养假设暗示,孩子生下来时脑袋里面空空如也,父母的责任是把它填满。很明显,孩子的确从父母那儿学到了东西,但他们并不仅仅从父母那儿学到东西。尽管许多东西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学到的,但有足够的演化证据显示,不能让父母垄断孩子的学习。

我们的祖先在过去的六百万年里,绝大部分时间以游牧为生。在狩猎采集社会中,孩子的生存更多依赖的是集体,而不是父母,因为,即使他的父母死了,但只要集体还在,他就能生存下来。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一名合格的成员。一旦断奶,孩子就不仅属于他们的父母,还属于这个集体。他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么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与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与同辈人在一起生活一辈子。

今天,我分享了父母教养假说不成立的其他方面,明天我们继续分享作者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教养的迷思:当我们谈教养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220203034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需要父母,还是同辈人?|22020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