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政协文史委邀请我到陈城镇湖塘村,实地考察明代碑刻《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村书记和村主任陪我们到现场,在村道拐弯处,高大的颂碑赫然耸立在水泥墩上,边上另一座水泥墩,耸立着蔡清溪夫妇墓道碑,指示沿着此路可以到达大帽山上的蔡清溪墓茔。周边新旧杂色的民居楼房衬托着两座古石碑,显得有些冷清。
此碑不知何时掩埋于风沙之下,直到2003年才被发现。陈立群《历代石刻》记载此碑“立于东山县陈城镇湖塘村林边菜市场边,质地为花岗岩,碑高225厘米,宽96厘米,厚15厘米。碑额篆书: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此碑立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至今超过400年。《颂碑》长年卧埋地下,发现时文字还清楚可辨,《历代石刻》收录碑文,还有背景介绍和断句注释。
由于碑文小字浅刻,经过近二十年的风吹日晒,又没有描红,许多文字已经看不清了。大家看到颂碑风化如此严重,深为惋惜,议论纷纷。我想起几年前在安溪参观李光地故居,工作人员告诉我,你们看到的题匾都是复制品,原匾早已收藏保护。因此我建议,《颂碑》应该妥善收藏,另立复制品,这样,既保护了原件,也让游客能够看到清晰文字。
湖塘村古称碧浦,“村前面有大帽山,村后面有小土山,村东面有境台山,周围环山,形似湖,这是湖字的来历;村前有一个面积10亩的大池塘,取其塘字,故称湖塘村。(1)”湖塘村的北面是林边自然村,再往北往东就是风沙弥漫的沙地了。从名字看,林边村位于大帽山植被森林边上,早期是适宜居住和耕作的地方。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砍伐,到了明朝后期,“海滨地多沙,每秋风一起,十亩九压,而贪昧之夫复犁锄以肩之,不受害者百无一二,民实患之。(2)”
当年东山岛五都地区隶属诏安县,据蔡保祯《题竖碑颂郑邑侯安沙利民小引》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四月,时任诏安知县郑化麟到湖塘视察,举目四顾,一片白茫茫沙地,叹息说,方今风调雨顺,绿禾遍野,唯独你们这里白沙蔓延,沙碛成堆,这样,老百姓如何耕种?如何生活呢?
湖塘秀才蔡保祯带领一群乡绅,陪同这位体恤民情的知县,告诉他由于过度开垦,沙化范围不断扩大,“每高飚四起,沙砾俱飞,俄顷之间,桑陵易向,”严重威胁老百姓的生存环境。
郑化麟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出几条严格措施,定下乡规民约。
第一,“其沙田之可垦者,听不任则勿垦。”你认为可以耕种的沙地,如果大家认为不胜地力,不能耕种。
第二,“田垦而沙不病,邻者听病则勿垦。”你耕种的土地没有问题,但是大家认为以后有沙化的危险,不要耕种。
第三,“濒海而当凤冲者勿耕。”海边迎风沙地一定不能开垦。
第四,“沙积之墩勿垦。”沙积土墩发挥阻挡风沙的作用,不能破坏。
第五,“田间之广陌勿垦。”田间阡陌道路不得挖掘。
第六,“诸凡不毛之区,悉封草以扃之,随其域而毕力焉,高旷夷衍不任独力者,众为俱政者。”凡是不毛之地全部封闭养草,这些地方个人无法完成,必须大家共同参与做好。
这些措施具体可行,第一和第二条把个人行为置于大家的监督之下。原来是我的田地我作主,如何耕作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现在变成个人的田地大家作主,大家评估以后,认为可以耕种才能耕种。第三、四、五条明令禁止,若“垦则罚”,通过罚款,让垦耕者得不偿失。第六条为公共区域,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也都有义务参与保护,谁也不能逃避。
这些措施实行以后,马上见成效,蔡保祯说:“乃仁人动天,于安沙之日辄赐霖雨,如是者三,故不旋时而白沙含青草也。及秋大风沙不为害。今春收麦者数十家,收薯数十家,兹又禾苗秀郊圻矣。”
湖塘先民满怀感激之情,立了《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纪念这位可嘉可敬的郑知县,把他比作治理杭州的苏东坡。“昔子瞻守杭,捐罚田之利以堤湖,又复于旧,溉田千余顷,杭人至今赖之,诩曰:苏公堤。今公一至我都,遂去其风沙飘阏之害,童赪之墩,庚而绿野。百世下望而思公积者,将无曰郑公墩哉。”
当年,苏东坡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修筑长堤,灌溉良田千顷,杭州百姓把长堤命名“苏公堤”。现在,郑化麟知县在湖塘村用草安沙,治理沙患,恢复了绿色生态,那些阻挡风沙的土墩,就是“郑公墩”了!《颂碑》记载:“公讳化麟,字文兆,别号芝山,浙之嵊人也,登顺天进士。”
《颂碑》撰文者是“赐进士文林郎直隶镇江府推官治年弟蔡宗禹”,他是漳浦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时任镇江府主管司法的官员。从“年弟”推论,他是郑化麟同年进士。由此可证,郑化麟也是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书写标题的篆额者是“赐进士文林郎浙江东阳县知县邻治生蔡思充”,他是云霄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他迟了两科才登第,以学生自称。蔡思充后来官至南京工部、刑部尚书,死后追封南京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是云霄历史上职位最高的官员。碑文书写者是“乡进士文林郎直隶南宁县知县治下生张敏”。“乡进士”是举人的别称。张敏为樟塘乡人,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是黄道周好友张廷范的父亲。联名落款的有洪淡巡检司、金石巡检司及五都基层官吏和举人秀才,其中包括蔡保祯。他是推动此次善举的乡绅领袖,为此,他为《颂碑》写了一篇说明性质的短文《题竖碑颂郑邑侯安沙利民小引》。
《邑侯郑公封沙惠农功德颂碑》的发现,把东山治理风沙的历史追溯到明朝,说明至少从那时起,东山岛东边滨海村庄已经深受风沙危害。我们不知道郑化麟的封沙惠农措施延续了多长时间,从后面的历史看,育草封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风沙肆虐的生态环境。
在落后的农业时代,没有煤炭,柴草就成了最主要的生活燃料,人们明明知道沙坡上青草不能挖掘,仍然饮鸩止渴地刨根拔草。老百姓也是不得已,如果有柴烧,谁会去拔草呢!因此沙患进一步恶化,清代乾隆年间,诏安知县颁布更为严厉的《诏安县正堂郭示碑》,以连坐法规定:“妇女有犯,坐夫。男幼童有犯,罪及家长,决不宽待。(3)”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风沙侵袭的生态环境。上世纪六十年代,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引进抗风耐旱的木麻黄树种,成功在沙滩上种植,从而彻底治理了几百年来的风沙灾害。
我们沿着神道碑指示的方向,驱车前往大帽山考察蔡方平墓茔。沿途原来白茫茫的沙地,现在变成了翠绿的田园,变成了望不到头的木麻黄防沙林。一栋栋楼房别墅耸立在沙地上,展示出富裕乡村的新面貌。而且,白色细沙其实是优质硅砂,早已成为造福于民的宝藏,真的是山河易色,沧桑巨变啊!
20210126
注释:
(1)东山县政协编《东山岛村落要览》第242页
(2)蔡保祯《题竖碑颂郑邑侯安沙利民小引》,陈立群《历代石刻》第38页
(3)陈立群《历代石刻》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