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鸟的育儿笔记:小学后,你是否依然对孩子的絮絮叨叨饶有兴致?

文 | 虫虫鸟

    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很有耐心,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能给与积极回应。孩子哭了,我们会丢下手中的事情去看一看,他到底是哪里不舒服,是尿了还是饿了;孩子笑了,我们会回应他更加积极灿烂的笑;孩子学步一再犹豫不敢前进,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鼓励陪他反复尝试,并且乐此不彼。父母的敏锐捕捉,积极回应,提供帮助,这对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驱动自我探索非常有益。

    遗憾的是,孩子一旦稍微长大点。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慢慢的,我们的关注重点可能就会发生转移。孩子在幼儿园学了画画,回家我们就会问孩子今天画了什么,和其他孩子比,自家孩子画的怎么样;孩子放学回家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讨论今天在学校发生的各种有趣好玩的事儿,我们可能也会应着,但很多时候会心不在焉,相比于孩子讲那一大堆“废话”,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你今天的作业写的怎么样了?”“今天老师都讲了些啥?”“为啥今天被老师点名了?”…… 

     更加遗憾的是,当我们冷不丁地问那么一嘴“今天作业写得怎么样了?”,我们可能并不会注意到孩子当下的表情和神态,他可能会立马停止自己“绘声绘色”的表达,有点遗憾,有点失望,有点不耐烦,有点小小的不开心。

    这就是我们与孩子相处的常态。孩子开始有自己各种小心思,孩子开始想的更多,需求也变得复杂和捉摸不透,从饿了要喝奶,尿了要换尿布,到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妈妈抱抱,再到做错了事情希望妈妈的理解和包容。生活方面,孩子学会了自理,但在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方面,孩子却有了更多的需求,他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我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的絮絮叨叨熟视无睹。

为什么?

01

孩子愿意书,是因为信任

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这说那,说明孩子依然相信父母,相信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相信爸爸妈妈也和自己一样,能够在那些好玩有趣的事情中感受到快乐,相信爸爸妈妈能够解答自己的一些困惑,提供自己帮助,给自己撑腰兜底。

(1)说开心的事儿

那是孩子在向父母分享快乐,分享自己每日的乐趣。

我特别喜欢我娃跟我说她在学校开心的事情,她说她的同学,她的老师:老师今天又说了哪些好玩的段子,哪个同学又干了哪件糗事,谁谁谁又哭了,谁谁谁又被欺负了,某某女生居然打了特捣蛋男生一巴掌…… 想起去年10月份的时候,每天接她回家,看到她那愁眉苦脸的小脸蛋,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作为老母亲,我是有多心大,孩子遭遇了她自己完全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我却只看到她的学习习惯在一天天变差,只看到她拖欠作业,看到她拖拉磨蹭,却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帮助了。是的,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愿意把很多事情和父母一起分享的,当有一天他突然沉默寡言,那么他可能真的是心里藏事了。

(2)说困惑的事儿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困惑,说出自己的疑问,请注意,这可能是孩子在向父母求助的信号。是的,孩子有时候会直接问爸爸妈妈“我该怎么办?”,但很多时候,孩子自己也不会意识到“我遇到问题了,我遇到自己可能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了。”他只会向父母描述事实,描述自己的困惑。

比如我娃,当她告诉我“妈妈,我同桌不肯给我看作业。”经过了解,才知道她因为看不清黑板,老是要借同学的作业本来看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她的眼睛近视了,需要我的帮助;当她告诉我“妈妈,今天的数学作业太难了。”详细一问才知道,她那天上课开了一会儿小差,结果跟不上节奏,作业写不出来,还被老师叫到会议室开了个“小灶”;当她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写作业,太累了。”当我放下“你怎么又想偷懒”的成见,方才在她下面的叽叽哇哇中知道,原来她今天上体育课体力消耗很大。

我记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娃跟我说“妈妈我同桌批作业太严格了,我数字稍微写的有点不好他就给我批×。但是他自己的字也写的不好看。”我当时只当时在听一个小朋友们之间的小故事,只问了下“你当时是怎么反应的?”我娃说“我也给他批×”。因为没有敏锐识别孩子的困惑,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没了下文。现在想想,这孩子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来处理“小朋友们之间的冲突”,她不想和同桌闹矛盾,但她又特别希望同桌互批作业的时候能够“手下留情”,因为不知道如何妥善处理,所以她就直接简单地“回击”同桌,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不满和意见。

这就是孩子的困惑,她在释放求助的信号,家长是否能够敏感地接收到呢?

02 

每一个问题

都是我们帮助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现在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皮一点才好,太乖巧的孩子反而可能长大后没出息。

话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如果孩子真皮了,皮得连学习成绩也开始下降,皮的都顾不上学习的时候,我们可能又会特别焦虑特别难受。身为老母亲,我特别能够理解这种焦虑,就见不得孩子作业还没写完就在那边看电视或者疯玩,更看不惯孩子没事就想向父母要玩的时间。“没事干嘛不想到多看两本书呢,净想着玩!”

身为人父人母,我们有时候也不免要抱怨一番:为啥我的孩子一做作业就开始各种小动作,各种拖拉磨蹭小借口;一起床就不情不愿非得逼家长掀被子才肯罢休;家长多说一两句,孩子就开始顶嘴闹情绪各种捂耳朵不想听……

可实际上,我们都只看到了问题,我们却没有看到,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机会。处理的好,这些问题都是在告诫和帮助我们,和孩子达成更好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培养各种能力,变成未来更好的那个他/她。

孩子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打不敢还手,这个信息可能在告诉我们,孩子可能需要直面冲突的勇气和解决冲突的能力,父母需要给到他底气,引导他自己去找办法;孩子喜欢拿其他同学的东西,经常被投诉,这个信息可能在说明,孩子物权归属感较弱,也有可能是平时父母在这一块满足得太少,我们需要让孩子充分去感受到他其实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取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需要用“拿”的方式。孩子一有情绪,动不动就打人,这个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注意,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学会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是说出来,而不是直接“打”。

以上,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虫虫鸟的育儿笔记:小学后,你是否依然对孩子的絮絮叨叨饶有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