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之中的荒蛮世界 ,《寄生虫》对决《杀人回忆》

昨天看了风靡一时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前段时间还看了《杀人回忆》。两部片子的主角都是同一个男演员,故事情节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我总是会将这两部电影联想在一起,虽然两本电影都讲了一个好故事,但我个人认为,杀人回忆更让人有代入感,而寄生虫有如一出舞台剧。

寄生虫虽然是揭露残酷现实的,但故事情节略为夸张:富人是那么无脑,穷人之间的互相践踏又如此令人触目惊心。

寄生虫的法国海报也有一种舞台剧的嘲讽意味


而《杀人回忆》则具有现实力量,一是有真实的犯罪案件作为依托,二是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警察,在办案中慢慢磨合,同心竭力追凶的情感也让人动容,其三是,犯罪年代与环境的烘托真实自然,犯罪手段的残忍与狡猾,追凶情节的离奇、惊悚与真正案犯的悬念。整个电影的风格与气氛一致,真的是让人一看到底。

同样是海报,《杀人回忆》却异常温情

《寄生虫》前后两段叙事风格有点分裂:前半段给人感觉是韩国最拿手的那种催泪亲情剧,打打闹闹,虽然贫苦但是一家人团结温馨,可随着故事发展,风格急变为现实深刻,前后氛围的脱节也有种编剧在猛踩刹车的感觉。

喝酒那一夜的画面布局与《最后的晚餐》颇为相似,说出了真谛,也确实是最后的晚餐

《寄生虫》的后半部分主要集中在贫富两层阶级的矛盾逐渐尖锐,并最终爆发到多败俱伤。贫富两个对立面的人员都显露出丑陋的一面,这里面两条主线串联的不错,一是“穷人味道”,二是那块据说能招来财富和幸运的山水石。富裕家庭男主人多次表现出对“穷人味道”嫌弃的刺激,最终促使贫困家庭男主人将刀刺向了他;而那块代表穷人家庭对财富与运气期盼的山水石,则成为两个穷人家庭之间互相残杀的凶器,也正是后半段的高潮迭起,也让这部电影最终进入了豆瓣高评分榜单。

在这个意义上,《杀人回忆》就有点像一篇颇为有深度的犯罪纪实文学,关键词在于“反差”。

海报温黄的色调让人想起似乎已经很遥远的80年代

电影中渲染的80年代氛围、平静小山村的连环诡谲女尸、真假犯罪嫌疑人的重重迷雾,有如一双手,慢慢地牵引人进入那个初入文明,但依旧荒蛮的80年代。最能凸显这种反差的,就是首尔的警察来到那个案发的小乡村进行调查所发生的冲突。

首尔的警察有着先进的办案知识和方式,在很多关键时刻中也显现出这种“现代学院派”的优越,指出了几桩杀人案件之间的联系,并且阻止了当地警方采用武力逼供而查出的“罪犯”;但在实际的追捕嫌疑犯过程中,他不得不认同当地警官的追捕方式,那些在田埂、工厂大片空旷之地的野蛮追逐,以及对嫌疑犯的粗暴殴打。

另外能突出这种氛围的,就是罪犯的恐怖。这也是从两个方面渗透的,一个是其他的犯罪嫌疑人与犯罪环境,二是警方的束手无策。

可能是导演的故意为之,让观众从开始观影,就隐约知道那个智障儿的陈述就是真正罪犯的行径,若不是智障儿的跟踪,大片的田野、连绵的夜雨、四下无人的田埂都是对罪犯最好的掩护,根本无人目睹他的残忍罪行。

这就是一个彻底的荒蛮世界,女性在这个世界里,单凭体力是绝对弱小的。

雨夜、树林、独行的红衣女子,本身就是一种空旷与惊悚的暗喻

但警方的束手无策并非完全是当地办案的不力,而是得不到来自文明世界的支援。

最后的那次雨夜,他们一致认为罪犯会再次出手,可是没有来自总部的人力增援,也没有先进的监控方式,他们只能在对一个生命消逝的焦急与无力感中,度过漫长夜晚。明天清晨,那个曾经接受过警察帮助的女高中生,她的尸体出现在荒野的树林中时,所有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愤怒。

《杀人回忆》的最大优势在于,现实世界中,真正案件的宣判,才是电影的结局

这个结局,令人感到一种更为解放的冲击,那些凄凉而恐怖的雨夜、孤独的无力感,都留在了电影里;现实的落锤,是那个在一般常识中都不会是罪犯的嫌疑人,真正地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大众都认识了他的脸,导演欲说还休的故事结尾,大众媒体帮他说完了。

寄生虫则是沉重,儿子给爸爸写的信,他的计划是,买下那幢豪宅,让父亲等待直接走上来的那一天。

私底下还是希望团圆的这一刻成真

那一天,可能永远不会来了。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wechat同号——蛮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实之中的荒蛮世界 ,《寄生虫》对决《杀人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