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已经论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商品的价值等于所有生产环节投入的劳动价值总和,这种价值是一种社会价值,不是个体的物理价值,这种价值只有在发生社会关系时才会发挥作用,剩余价值属于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价值,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是劳动价值总量减去必要劳动价值得出来的一个数值,表明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虽然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但是并不为劳动者所占有,而是被资本独占,在资本中重新分配,因资本的形式不同,分配的比例不同。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不能独立创造出来的,它的形成过程不是创造的过程,相反是剥夺过程,是资本剥削劳动者的过程。
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中,都需要投入原料、工具、劳动(第一环节特殊,不需要原料和工具,但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这个环节基本消息了!),原料和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在生产中不会发生增值,它的价值最终转移到商品之中;在生产中,人的劳动会产生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最终也进入商品的价值中。
那么,商品的价值=生产资料价值+新增劳动价值;
生产资料作为商品被买来的时候,它的价格与价值相等,所以是不变资本;但是劳动力被买来的时候价格,并不等于劳动力提供的劳动价值,劳动力是可变资本;
生产投入的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这时候我们就能发现,经过生产过程,最终商品的价值与投入的资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资本+剩余价值=生产资料价值+新增劳动价值
=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劳动力价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劳动力价格),可以用来表示剥削程度;
这表明生产中形成的剩余价值最终归属资本,资本家将其称为利润;每个环节的资本都获得了本环节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资本家在生产中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剩余价值率!
劳动力价格是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称工资报酬;从上面的等式可以看出,资本家如果想要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率,要么提高剩余价值,要么降低劳动力价格,或者两者同时进行。
劳动力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的提高可以通过总劳动价值的提高来实现;
劳动价值=劳动强度X劳动时间;
那么提高劳动价值,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提高劳动强度,第二种增加劳动时间;不管哪一种,都是对是增加劳动力体能的消耗,但资本家不会对劳动者有一丝怜悯,他们只会不断提出要求,直到劳动者处于要崩溃但又不至于崩溃的边缘。
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比如降薪、罚款、扣奖金等等,但是劳动力价格的必须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不然生产无法持续;
但仅仅满足生存需求仍然是不够的,还得满足劳动者家庭养育子女的需求,因为劳动者的子女是下一代劳动者,这是整个社会生产持续的要求。
劳动者没日没夜的工作,也只够刚刚好养活一家人!
必要劳动价值
劳动者被资本家支配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这是在资本控制生产资料之后发生的。
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并将工具运用在生产中时,工具便成为了生产资料,原始的生产资料极其简单,比如石头、棍子,这种简陋的工具制作很简单,单个人自己就能制作;
在这样的社会里,即使诞生了资本,资本也无法垄断生产过程,因为劳动者并不依赖生产资料,如果为资本劳动所得到的报酬没有自己劳动收获多,劳动会选择自己劳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也变得复杂起来,当劳动工具的制作需要占用一个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时,劳动者就无法独立进行生产了,他必须依靠别人制作的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因为如果他自己制作工具的话,他就没时间去生产,那他会饿死。
在物物交换的时代,可以通过交换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货币出现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第一批货币储存着储存了足够多的货币时,他找到了一个让自己货币增值的绝妙方法,那就是用他拥有的货币买来生产资料,然后让那些买不起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来为他生产;
劳动者这时没有别的选择,他只能听从货币储存者的安排,于是雇佣关系诞生了,货币储存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资本家,他手中的货币成为了资本。
劳动依赖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里,这造就了劳动者和资本家不平等的地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资本家敢于理直气壮的剥削劳动者,而不担心劳动者的反抗。
资本家会不断的压缩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报酬被压缩到只能维持生存,劳动者获得的报酬称为必要劳动报酬,或者必要劳动价值。
从社会分配角度看,劳动者创造出的劳动价值,最终按照货币拥有量重新分配;劳动者分配到必要劳动价值后,便被踢出了剩余价值分配的队伍中;
因此社会分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必要劳动价值的分配和剩余价值的分配,必要劳动价值在劳动者中间分配,按照劳动者创造劳动价值的比例分配;
劳动者虽然无法分配到剩余价值,但是剩余价值并不为资本家所独占,因资本的不同形式,比如利息、地租等,有的人占有资本但并不是资本家,所以剩余价值是按照资本占有量重新分配,分配比例取决于资本的形式。(资本分配比例将在第三篇论述)
两个独立的分配模式,造就了两个独立且相互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剩余价值总量与资本再生产
剩余价值的总量可以通过扩大生产来提高!
资本家在一轮生产过后分配到一部分剩余价值,如果将剩余价值全部消费,那么此时资本家没有多余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只能是以原生产规模持续生产,称之为简单再生产;当资本家将分配的剩余价值继续投入生产中,扩大生产规模,可称之为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选择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除了剩余价值被消费掉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那就是不变资本的周转速度。
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料,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资料往往价格也越高昂,如厂房、大型机械等,同时生产资料使用时间也越长,生产资料的消耗速度决定了生产资料使用寿命;
生产资料的价值随着生产资料的消耗等比例的转移进入商品中,这就导致一种结果,商品价值不高,但是生产资料价值高昂,生产资料寿命越长这种效果越明显。
在生产资料价格高昂的情况下,资本家想要扩大生产,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但资本家在一次生产之后所积累的剩余价值和收回的不变资本远远不够新购置一套生产资料;
于是资本家要么等积累了足够剩余价值后才扩大生产,要么通过其他方式筹集资本来扩大生产。
生产资料价格越来越高昂的同时,即使得劳动者依附于资本家,又限制了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聪明的资本家们很快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通过金融手段筹集资本;
每种资本因筹集的方式不同都有不同的名称,比如通过借款方式筹集来的资本称为债权资本,通过让渡所有权筹集来的资本称为股权资本。
如果资本家筹集不到资本或者根本就不准备扩大生产规模,他手中的剩余价值也不会闲置着,除了被他消费的那一部分,剩下的会被投放到金融机构以获取一定的回报;
剩余价值进入金融机构后,又会被金融机构投放到需要资本的资本家手中,投放方式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债权资本、股权资本,于是剩余价值瞬间又变成了资本。
资本在生产中,通过控制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劳动,劳动者创造出劳动价值之后分得份额很小的一部分劳动价值(必要劳动价值),剩下的部分(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从新投放到生产中,变成了新的资本,这这整个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和增值的过程。
超额利润
资本是逐利的,除了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来提高利润外,资本家还可以通过获取超额利润的方式来实现。
自从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以后,对工具的升级改造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人们总是倾向发明更好用效率更高的劳动工具,这种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以砍柴为例,原来用斧子砍树,砍倒一棵粗大的树可能得花好几个小时,现在发明了锯,一棵树几分钟就搞定了;
生产工具效率的提升,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大大缩进劳动时间,减少产品中包含的劳动量。
对于资本家而言,提高生产力的动力仍然是存在的,资本家对劳动时间的敏感程度远远大于劳动者,资本家同样追求缩短劳动时间。
不同的是,劳动者追求的是缩短自己的劳动时间,比如砍柴的人使用锯之后,一个小时干了原来几个小时的活,省出来的几个小时就是他休闲的时间,他可以去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资本家追求的是缩短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也就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付出同样的劳动时间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商品;
但是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不会缩短的,劳动者仍然需要不断的劳动;比如原来工人工作12个小时,生产12件商品,现在使用新机器,效率提高一倍,工人仍然工作12小时,但是可以生产24件商品。
当生产工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反而会加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比如现在社会流水线工厂里,生产机器的高度自动化,劳动者必须全神贯注的跟随者机器的节奏工作,连偷懒打盹的机会都没有。
当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减少之后,商品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但此时市场上商品价格并没有降低,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超额利润,它等于新的生产工具运用之后,商品节省的劳动价值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超额利润是谁创造出来的?
显然不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因为超额利润与生产过程无关,商品中实际包含的劳动量确实降低了;但也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并没有进行劳动;
《资本论》中认为,先进技术的使用,降低了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平均劳动价值,导致商品的平均价格降低;率先使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价值低于平均价值,所以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而使用旧技术的资本家,他们的商品价值不变,高于平均价值,但是商品总价值和总价格是相等的,也就是说超额利润来源于使用旧技术的资本家,他们的商品中一部分剩余价值无法实现,这部分剩余价值被新技术资本家获取了;
(《资本论》关于超额利润的论述在第三卷,虽然不影响最终结论,但论述过程有些牵强,在之后的篇章了,新的价值理论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再来解释超额利润的来源!)
率先使用先进技术的资本家虽然获得了超额利润,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久,因为其他资本家也会跟着使用先进技术,随着使用新技术资本家越来越多,有的资本家会选择降价销售,当所有资本家全部采用新技术之后,商品价值又回到了其包含的劳动价值,超额利润消失。
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
生产力的提升给资本家带来了超额利润,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产能提升,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同时商品价值下降,也就意味着维持劳动者生活的必要劳动价值下降(生活资料便宜了),但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并不会因此减少,剩余价值率提高,劳动者被剥削程度反而加剧。
如果资本家不扩大生产规模,那么就会出现劳动力被闲置的情况,闲置的劳动力资本家不会平白无故给他们发工资,他们只会被资本家踢出劳动队伍,于是生产力提升反而会导致劳动者失业。
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产能的提升,并不会带来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劳动者的消费需求被资本压缩在仅仅维持生存,资本家倒是有消费能力,但是资本家只是社会中的少数人,他们的消费需求是有限的;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商品大量生产出来,但是卖不出去,这是资本主导生产特有的现象,生产力高度发达,同时产能严重过剩,巨大的产能被闲置浪费掉。
产能过剩不总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产能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内部矛盾。
一方面社会消费总量因广大劳动者没有消费能力,被限制在有限的一个总量上,消费总量反过来又限制了生产规模;
一旦生产总量超过了消费总量,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资本总是要追求更多利润的,当剩余价值率无法提升时,只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提高剩余价值总量;于是矛盾发生了,资本家需要扩大生产,扩大生产又会造成产能过剩,反过来限制生产规模,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调和的矛盾。
当产能提升到一定程度时,除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还有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失业问题。
失业率提升的后果严重性远远超过产能过剩,因为失业率提升,社会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会使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解决过剩产能的方式有很多种:
出口,将过剩的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换回来能源、矿产、技术、高科技产品等;
消费内循环,提高社会福利本质上也是一种提高消费能力的方式;
大基建,投资等。
但是这些方法只能缓解,并不能解决过剩产能的问题,因为资本主导生产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消失。
当矛盾达到临界点的时候,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卖不出去,生产停滞,资本家只能裁员,失业率剧增,商品更加卖不出去,最终导致连锁反应,经济危机爆发。
本文完!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