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成人的孩子-《我们的孩子》


一、孩子究竟怎么了

为人父母,都担心自家孩子未来,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他们能做些什么,取得怎样的成绩,生活条件又如何。而对多数人来说,和未来直接挂钩的是教育,说的直接些,是那张毕业证。而毕业证,依旧还是二十年前便被贴上“敲门砖”标签的一张纸。

所以,决定未来的是教育,是受教育程度,是大学,倒推回去是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这条线路,非常清晰的路径。既然明确了目标,那就是途径和方法了。每个人都在路上奔跑,试图跑得更快,每一段都生怕落下,而与之竞争的是千万同龄人。

曾经有句话,别让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让众多家长焦虑。他们给孩子准备好一切,在起跑线上出发。而这起跑线却又人为的一而再前移,从小学到幼儿园,从幼儿园又到胎教,如今连出生都成了门艺术,研究在哪里出生、出生方式怎样,甚至连出生的基因条件都在计算着,父亲要戒烟戒酒、母亲要锻炼身体,哪天适合同床。来自同辈的压力,太早,竞争,开始的太早。


是孩子怎么了,还是我们的缘故?

于是,我们成了这样的人。一面怀念过去自己上学时的轻松,一面唉声叹气为孩子的累而心酸。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小学就要背起二十斤的书包,朝7晚5的上下学。放学后又将他送到各课外辅导班,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没有晚上。在为孩子的苦心酸时,或多或少也为自己的付出来心酸。

当家长能够为孩子未来的路,清除障碍,提前铺路的时候,谁又会放弃那一丁点儿希望呢?生怕自己做的太少,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大众的前行方向。哪怕明知道每个人都往前移一步,等于大家原地不动。但都试图往前移两步。

毕竟我们最怕的就是不合群的教育方式,怕的是他人的数落。于是孩子便成了我们符合他人期望的展示品。


二、为什么寒门难在出贵子

请你回忆下,自己周边同学多少是城里人、多少是乡下人,家境条件还可以的居多还是贫困的居多?如果是七十年代或者八十年代的朋友,大家没有太多的差异。那时大家都穷,但没有意识到穷。

现如今的校园生活,学生们拼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而是父母、家庭、金际实力与人际关系。

我们都认为,优秀的教育资源直接决定着孩子求学之路。首先是学区房,公立学校有学区范围,而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优秀的学区房,价格也非一般人能够接受。其实便是私立学校,学费、赞助费、活动费等收费较为昂贵。价格更非普通家庭所能接受。

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因此孩子教育支出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许多学校的入学面试不再唯成绩论,向综合素质方面发展。看起来是蛮不错的,死读书、读死书是没用的,综合发展才是硬道理。那所谓的综合发展是什么?

学生是否有某方面的体育特长、参加的假期实践、全国竞赛获得的成绩等,都成为综合考虑因素。而这些,凭借课堂内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课外活动,兴趣班,补课等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

因此,对孩子升学的考验,不再是简单的书本上知识,更多是综合的展示。间接也体现出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所投入的时间金钱成本。

那么对于贫困家庭,这些他们能够提供的出吗?


三、学校主导一切?

当我们的孩子都挤踊在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道路上时,是否学校主导着孩子的命运?可以说,是的。至少对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按部就班便是最好的上升通道,他们承受不起意外与较高的风险。

然而《我们的孩子》一书中指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橘子郡,特洛伊中学和圣安娜中学,从表面上看两学校“投入”指标上是非常接近的。两所中学的学生的人均开支相差无几,师生比例、辅导员的数量以及教师水准也非常接近。而两所学校学生的升学率却云泥之别。

是什么导致这些结果呢?政府所能提供的资源两所学校都极为类似,但为什么孩子的未来却差别很大?原因非常简单,一个是富人区的学校,一个是贫困区。

别忘了,孩子从学校走出来,终归要回家的。除了学校,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是教育资源的倾斜。非常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目前所居住城市的教育,发生太多让我觉得匪夷所思事件。比如某一所小学挂上某名校分校的招牌(其实就相当于改个名字),便能够成为家长所理想的学校。而挂着名校招牌的新建私立学校,在创立之初对学生的招收标准便非常的高,学费也令人匝舌,可报名的家长依旧挤破了头。

细想一下,他们相信的不仅是名校的招牌,而是所入学学生的质量。高额的学费能够将许多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拒之门外。他们更相信,与这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也是为何许多公立学校不再成为孩子上学首选原因,人龙混杂。

二是家庭关系。先前便提到如今孩子的考试,不再是孩子一个人奋斗的结果,可谓是全家总动员。而家庭关系能够为孩子的今后拥有更多的选择。当孩子面临各种问题时,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当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需求的时候,父母的关系也能够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也就意味着孩子面对未来时不再是没头的苍蝇。有目的的路总比全靠自己摸索,更为容易些。父母在很多时候,就是关键引路人。

三是玩伴。如今孩子的玩伴更为稀少,很少在社区里再见到相互要好的朋友,一起上下学,外出旅游的情景了。孩子们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同学,而同学也直接决定着孩子接下来的走向。在贫困社区的孩子朋友也都是穷人,他们过着类似的生活,逃课、偷窃、打斗、欺凌、沉迷虚拟世界等。贫困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可能并不及时,因为孩子成长在家庭温暖缺乏的,体验不到家庭爱的有力支撑。

所以,学校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招收的学生。深层次则是学生背后的家庭支撑。贫困孩子的未来,是否更为渺茫?他们需要付出的实在太多,正如我努力十八年,才能够与你坐在这里喝咖啡。


四、在美国,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

先不说如何过的更好,说下过的不好人是怎样的状态。特意总结了下,《我们的孩子》一书中贫困家庭的共同点。

一是家庭结构缺失,父亲或母亲的长时间缺位,造成家庭的不完整。多次离异,孩子众多,也成为事业的阻碍。

二是孩子并不在恰当时间来临。许多未成年人恋爱后,未婚先孕成为经常性的情况。而初为父母的年龄较小,身心与经济无法胜任父母的工作。

三是学历较低,多数高中毕业,或不能完成大学的学业。低学历的他们无法找到好工作,更有前途的行业,长期从事社会低端职业,家庭经济收入低。

四是生活在贫困社区,吸毒、酗酒、抢劫、偷盗等暴力事件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如果周边的孩子都吸毒,逃课,那什么是学习氛围呢?他们的生活都是负面的

看来并不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当今,不幸的家庭,都极为类似。

五、关我们什么事

美国梦时代的结束,原先那个每个人都相信通过自己拼博便能够地位上升的梦,已经破碎。随着种族隔离淡薄后,阶层差距却越来越大。富人们逃离治安乱、暴力多、环境差的地区,只剩下没有能力离开的人们。一个个富人区的形成,现在富人的孩子只跟富人孩子玩,他们在同一个学校,有着属于他们的光明未来 。

而那些生活贫困的孩子呢?怎么办,是否还能够再通过教育途径,赢得未来?答案显然是很难。教育已不再是缩小机会鸿沟的机会,恰恰巩固了原有人的地位。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需要关心他们,过好自己不就可以?他们之所以之样,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应该让他们为自己现状负责。社会不需要蛀虫,福利只会养懒汉。

然而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需要区别机会不平等与结果不平等。

平等不代表不允许张三晚上给孩子读《小红帽》,这样才和李四家的孩子一样。平等不代表王二麻的孩子吃两个苹果,王五的孩子也要吃两个。那是否他也应该能够享受到吃苹果这样基础的条件。

但如果一开始便没有了相同竞争的机会,好学校将他们拒之门外,只因出生地方,那显然是不公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我们终将成人的孩子-《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