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学习以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焦虑的根源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陷入知识的焦虑。我也不例外。

过去一年,我在知识上的花费可能有几万了,仅仅是书,都堆满了一个书架。

但是事实是什么呢?看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开始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可能也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问题: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我也是一样的,很多书对我来说,其实短期内用不上,但是我却碍于他人的言论,“这本书很好,XXX说这本书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样的说法没错,但是世界上每个人的经历,所处的阶段,所面对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解决的方法也是不同。这本书可能是他的答案,但是我的答案呢?

所以我放弃了阅读那些很厚的名著,转而去看流量相关的书籍。一来是因为书太厚,实在没有时间去读,二来是因为优先级实在是不高,我们都知道名著有用,但是那更多的是长期的,潜移默化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而当务之急是把业务搞起来,所以要学会取舍。

这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说的要事第一。问自己两个问题: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局面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怎么学习

虽然我们分辨出来了目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看完了书,真的就能解决问题了么?不是的。

以前觉得,学习就是看一本书,然后把书里面的东西看完,抄出来里面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或者把提纲拿出来,就好了。结果就导致,书看完了,笔记也做好了。却什么都没有学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读书变成了一种自我麻痹和逃避的事情。

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真正的读书可以不用很快,但是需要以下的三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

2、深度缝接新知识: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尽力结合自身经历、学识、立场,去解释、去延伸,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的要点进行罗列。因为简单的知识陈述无法达到深度缝接的效果,只有做到知识转换才能用旧知识体系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缝接,所以在重构时,我们可以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3、输出成果去教授: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大概就是如此。

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细碎的想法和观点结合起来,让自己的认知更加稳固。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我最近就在使用Flomo搭建知识体系,这是少楠老师目前正在做的一款产品,下面是我搭建的知识体系。

知识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认知也是不断迭代的。知识库可能会不断的重构,调整,这个过程也是我们认知调整的过程,也就是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焦虑、学习以及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