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好好读书

我最早的启蒙读物是两本画册《猫和老鼠》还有《神笔马良》。有一本掉了皮、褪了色的作文书是我的宝贝。每一篇范文都是经典,不知道我看过多少遍。小学在那本作文书的熏陶下,同时母亲的一句提点,我的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出现了一句点睛之笔,然后整片作文就被当作范文,被同年级的其他老师拿到他们班里朗读。那是我小小生命里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写作文,为自己赢得更多的高光时刻。

家里从小就有书,虽然没有现在多。可在那个所有东西都不是特别富裕的年代,有就很好。母亲年轻的时候看小说,我不懂也跟着看,看了梁晓声的《年轮》。当时觉得写的真好呀!具体怎么好也不说清楚。到现在梁晓声在我心里也是神一样的存在,一晃,有二十多年了。

上大学之后要交作业,我还写过一篇类似的年代小说,内容只记得大概。后来回忆,对于我这个年龄不曾经历的岁月,何来的这么大的热情,大概跟小时候看过的书有关系。

家里有很多书,一直到现在。不能说每天读,但几乎总有书可读,大概也是小时候养成的习惯。

大学毕业之后的多年,我只要稍微放松,不再学习,母亲还会拿着“鞭子”在一旁鞭策“你最近看书了吗?怎么就能放纵自己呢?”

我把书买回来粗翻之后就会第一时间标记分类,哪些是实用的,以后需要仔细研读的,哪些是茶余饭后拿来消遣的,就会随手放在能够得到的地方。有时候看电视看的久了,母亲会说,你买那么多书都看完了吗?然后几乎是不敢再多看母亲一眼,低着头火速离开现场,因为已经闻到了浓重的“火药味”,我再多待一分钟,就会挨骂。

有些人注定比同龄人要早熟一些,而我大概属于晚熟的那一类。大学同寝室的室友有一个是福建来的,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上大学之前就读完了鲁迅,所以选择了我们学校的中文专业。而我则完全属于误打误撞,大概了解中文专业是做什么的,大概就是把语文知识揉碎了、化开了,重新学习一遍吧。内心的感受是,这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我喜欢的是英文,我想学外语。

可现在回忆一路长大的经历,又有谁不相信是因果造化呢,打小儿那颗种在心里种下的文学的种子最终不也开花、结果了嘛。

大学毕业之后跟亲戚在一起聊天,他们问,“你学的这专业有啥用呢,能给你妈写本书吗”?懒于动笔,写书的计划遥遥无期。也就只能用浅薄粗鄙的笔触,记录一下我与母亲的日常。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每个学生都会的口号,到现在我们也在喊。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的我也因为曾经没有读足够的书而觉得自己内心空虚,出言粗鄙。书籍给了我一个可以自我慰藉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大门是母亲为我打开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亲·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