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从来不是什么文化精神家园,相反,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能以文字、图片、音频等方式获客更多,谁就能在这场流量战争中拔得头筹,换言之,谁就能拥有强有力的变现能力。说到底,变现,是营销号的最终归属。
在我看来,文字,不仅仅承担传递信息的使命,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从受众来看,看似微信公众号做到了这两点,尤其在第二点上可谓“用心良苦”。
2017年微信公众号排行榜100强统计显示,情感鸡汤类占了约20%左右,其余则零星地被时事,幽默笑话,时尚等各自占据。而从微信传播程度来看,这一类的文章也不定期的频现爆款,转载率居高不下,粉丝量更是被节奏带得蹭蹭上涨。例如: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文章阅读量10万+,粉丝从3万增长到30万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油腻男》,阅读量10万+
《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阅读量100万+
《谢谢你爱我》,阅读量5000万+
《别!再!劝!我!生!二!胎!了!》,以及一系列咪蒙文章,篇篇10万+......
看完这些文章,心理感觉就一个字:爽!什么是爽,就是情感得到了巨大的宣泄。这看似做到了前面我提到的文字的第二个功能: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然而,真正的慰藉,应该是在你阅读之后,感到平静,引发思考。而看爆文的过程,却好似男士看AV,女士看韩剧,经历的是:好奇——代入——体验——宣泄——空虚。
好奇:好奇心害不死猫,却能杀死你宝贵的时间
爆款文的打造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流水化、标准化了,光在标题上面,就有无数的江湖秘籍,例如最常见的:
你不知道的/你不得不知道的/真相只有一个/万万没想到/竟然是/千万别/最xx/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随便拎出一个:
《颜值那么重要,长得丑的人怎么办?》
《只用2个月,我是怎么追到男神的》
《王宝强离婚,你不知道的背后故事》
《万万没想到,好男人都出轨了》
看到这些标题,无聊空虚寂寞的你是不是忍不住用你那灵活的手指点开这一篇篇文章,仿佛不看就损失了千万。这时候你的潜意识独白是:天哪噜,好奇死本宝宝了,不看白不看,反正看了也没啥损失。
就这样,你被你的好奇心带着跳进了第一个大坑,杀时间的好戏即将上演。
代入:要知道你并不特殊
不管你刚经历了失业,还是狗血的劈腿,或者在职场被更年期领导骂得狗血喷头,又或者你什么都没经历,只是突然有点伤春悲秋不想活了。Again,you are not alone。
生物的多种性势必也存在着一致性,爆款文特别能捕捉现代人的关注点和痛点,以及群体的精神趋势,等待受众传播的过程,好似等待一只兔子走进满是胡萝卜的陷阱,没有精心设置,谁会来吃胡萝卜?说到底,还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例如:
1. 贪婪/期待
升职加薪,创业成功,一夜成名,变白变美,变瘦变壮,男神女神......
看完你产生一种短暂的强烈的代入幻觉:原来如此,屌丝逆袭,还不是分分钟!
2. 懒惰/安逸
笑话段子,百科指南,娱乐八卦,星座算命......
看完你的神经又一次得到舒张: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运筹帷幄,机智如我!
3. 焦虑/恐惧
一胎二胎,婆媳矛盾,人际关系,心理压力,阶级分化......
看完你皱紧了眉头,顺手一转:很有道理,大家看看,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并不全面,但足以说明代入感在爆款文的诞生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催化角色。第二个坑,你跳得心甘情愿。
体验:人性的弱点
追根溯源,我们都是社会动物,行为也必然带有社会性。“社会我李哥,人狠话不多”,人狠可以,话不多也可以,但是大部分普通人都需要通过社交来维系关系,彰显存在感。转发爆文,就好像在人际圈中牵起一根无形的线,例如:
1. 寻求安全感
这个我老板/同事/朋友们转了,我也转一个吧,不然显得多不合群,而且明天中午吃饭的话题也有了。
2. 寻求认同感
这个文章说出了我的心声啊,真是相逢恨晚,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我的心声。
3. 彰显圣母心
爱是永恒的主体,加上一些煽情的图片和文字,感天动地,大爱无疆。
4. 彰显与众不同
大家都说江歌可怜,我偏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理智冷静拒绝网络暴力;大家都嚷嚷佛系道系,我鄙视批评,转一篇《自己都养活不了,还佛系养蛙?》。清冷高傲,最是一朵白莲花低头的娇羞,叫人欲罢不能。
第三个“体验”的坑,大家可谓是前赴后继地往里跳啊!
宣泄:人生的大圆满
文章的情绪一定是鲜明的,绝不会模棱两可。要么抨击,要么绝望,要么乐观,总之,你的调性你得把握住。引君入瓮,成败在此一举。随着情绪的前戏一步步深入,读者朋友们最终得到了释放。啊!多么伟大的瞬间!
第四个坑,你感受到了和谐与美满。
空虚:循环的噩梦
放下手机,尿个尿,回头连文章的细节也想不起。刚刚释放的情绪,很快就又变成了空虚和孤寂。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继续这解不开的哲学死结。更糟糕的可能是发出一声尖叫:我的天哪,报告还没做完,明天就是Deadline了!然后拿起手机刷屏到深夜。
第五个坑,可能使你万劫不复。
我们会忍不住反思:难道快节奏社会,人们不具备鉴别真正知识的能力?还是市场教育和培养了受众的品味?或者,这些文章的确精确地抓住了现代人的某些痛点和人性的弱点?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我的答案是:从来真情留不住,自古套路得人心。多读书,少入坑,批判思考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