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一定要奖励

肯定孩子是对孩子最好的奖励。

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不会用到乖、好听话这样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就像是对着没有思想的宠物,而孩子是有思想和独立意识的人,不是宠物。如果长时间用乖、听话来赞美孩子,通过这种不停的心理暗示之后,孩子就会变成只会显示乖巧和听话的人,自己不再有主见,也不再主动行事。我们希望孩子能有自主的思考能力,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行事。

很多家长可能会很生气,不认同我的说法,他们会说乖、好听话是真心的赞美孩子,没有想要把孩子当成宠物。我能理解这些家长的生气,其实,我也知道这些家长是真心爱孩子,没有恶意去物化孩子,但是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就是物化了孩子。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一种大人的懒惰,不去想用更具体更准确的词语来赞美孩子的各种值得赞许的行为,而是直接用一种笼统的乖、好听话就给对付了。

当我们要赞扬孩子,就要针对性的去表扬。比如孩子对人有礼貌,就直接说孩子你真有礼貌;如果孩子会看事,就直接表扬孩子真机灵;如果孩子会照顾人,就直接说孩子真细心。总之,越具体的表扬孩子越好,不要用笼统的一句:这孩子真乖。 是在害孩子,这不是在表扬孩子。

我有一个同学,夫妻两都很优秀,儿子就读当地的名校高中。有一次我们一帮朋友一起吃饭,他也把孩子带来。孩子很有礼貌,但是很内向,他爸爸让他和我们几个叔叔阿姨打了招呼后,就很文静的坐在桌边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有一个朋友就夸孩子说,孩子很乖,很听话,在学校里学习很好。当时我听得就不对劲,孩子优秀你就直接夸孩子优秀,孩子学习成绩好你就直接夸孩子努力这就行了,怎么可以说孩子乖、听话呢?

一二年级,孩子回家后常常会拿出一颗糖果或者橡皮擦出来给我们看,很自豪的对我们说,这是因为表现好,老师给的奖励,孩子的那种快乐劲把我们都给感染了。我们会有意的询问孩子是怎么得到的,让孩子详细的描述当时的情节,孩子会津津乐道的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这个讲述的过程就是孩子对自己再一次肯定的过程。

有时候孩子得到的小红花不多,会有些闷闷不乐,我们也会及时的找孩子沟通,问明情况,然后再找出孩子的进步点,去给孩子鼓励,将孩子的斗志和好胜心调动起来,让孩子感觉到要得到小红花必须要有成绩,如果没有做出成绩也能拿到小红花,那是不是就没有成就感了。通过和孩子细心的沟通,孩子也都能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心情也就迅速的调整好,高高兴兴的去做自己的事情。

家里并不缺糖果,也不缺少橡皮擦,如果去外面买小红花,也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是为什么孩子会很看重从学校里得到的这些糖果、橡皮擦和小红花呢?因为这些礼物是从孩子心中最重要的人:老师那儿得到的。这些东西已经不是物品了,那是老师对孩子的肯定。不需要做任何分析,我们就知道对孩子有重大影响的人对孩子的奖励到底有多重要了。而且,我们也会知道,将奖励变成一种手摸得着、嘴吃得着的实物,让这些奖励实物化,是让孩子感受到真切的最好方法。

当孩子考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去订正。在订正过程中一点点的发现问题,将出错的和不会做的题目全部订正后,孩子就全部都理解了。这时,我们会用言语来奖励孩子,告诉孩子这样订正也是一次学习,而且有很大的收获,使孩子的心态及时调整到正面的状态。到了周末,我们还会带着孩子到必胜客去吃他喜欢吃的牛排和蛤蜊汤,并且告诉他,这次请他吃必胜客,除了因为他是爸爸妈妈的聪明儿子之外,还因为他的试卷订正做得好,有进步。让孩子明白即便面对一件做砸了的事情,也能从里面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来扭转局面,得到正面的收获。

当孩子考好了,我们也会给予奖励。我们会让孩子自己把这次的成绩和以前的成绩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来总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这个时候,孩子总是两眼放光,笑容满面,一种自豪和自信充满了整个精神和身体,孩子会津津乐道的讲述着自己的进步,还会展望未来的愿景。通常孩子会和我们讨论想要什么奖励的事情,我们会一起探讨,然后确定下奖励的事项之后,孩子会很快乐的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有部分家长认为将学习成绩和奖励挂钩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孩子,认为应该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学习好是应该的,不能给孩子奖励。他们认为如果给孩子奖励,就会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而把心思放在如何换取奖品上,这样容易让孩子的心变得浮躁虚荣,不再脚踏实地。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应当如象牙塔一样的纯洁、正统,让孩子的学习目的不能偏差,学习的精神不能被败坏,不能让物质奖励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也有的家长会认为在目前这样物质条件已经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如果这样奖励孩子,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对孩子还有刺激和鼓励的作用,但是几次以后,孩子就对这些物质刺激没有兴趣了,进而让孩子对学习懈怠下来。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持续的主动性,就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因为学习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

这些家长的考虑是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是经过一番思考和观察得到的道理。在这里我不去反驳他们的观点,因为生活不是非对即错,而是充满了很多不同的状态。

我们不会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象牙塔里面的那样纯正,我们只是把孩子的学习看成是一件有趣和严肃的事情,而且是把学习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用一种多彩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学习,用很多有趣的方法来参与、引导、鼓励孩子去学习。我们不会去在意因为给孩子奖励,可能会出现让孩子的学习目的出现偏差、学习的精神被败坏、物质奖励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我们没有去考虑这些,也根本没有去想到要考虑这些,孩子也没有去考虑这些。

我们大人和孩子就这样轻松愉悦的只在意了用这些奖励的方法把学习变成了一件有趣而严肃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好玩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可以探讨的的事情了。我们不害怕讨论学习,也不害怕讨论奖励,我们还会讨价还价。

而且孩子的求知欲是天生的一种本能,所以才会有在3岁左右的时候,看见任何东西孩子都会问大人为什么。孩子也有天生的好胜心,否则就不会在幼年时期为了抢玩具打架了。所以不用去担心孩子学习热情的事情。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内敛,很多情感和表情都很含蓄的收在心里,父母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也常常表现出内心自豪和喜悦,但是外在的表情却表现得很平静,语言也表现得平和。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害怕过度的喜悦自豪和赞赏奖励孩子,会让孩子骄傲自满,不再积极上进,另一方面是他们也的确不知道应当怎样将自己的喜欢和喜悦敞开心胸的迸发出来,让自己对孩子的赞扬和奖励充满激情的抒发出来。这就让他们对孩子的爱变得分外的深沉,让孩子要到成年之后才能最终体会到父母的如高山大海般的爱。

其实,只要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被家长自己忽视掉的地方。我们为什么很在意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而且特别希望老师能常常的鼓励孩子,因为我们知道鼓励对孩子是一种正面的影响,而且老师是对孩子有重大影响力的人。那么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家长是不是对孩子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呢?我们对孩子的鼓励是不是有一种正面的影响力呢?

所以,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赞许和奖励,这能让他们时刻保持信心和斗志,也能让他们感到身心得到保护,会让他们以一种轻松、快乐、自信和包容的心态一步步的成长。如此一来,他们也会将这样一种轻松、、快乐、自信和包容的心态传给他们的后代,让生活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做得很平和,把生活中的一切都看成是可以交换的东西,不把学习和生活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区域,没有学习是象牙塔里必须纯正的概念,认为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就能时刻学习,也能终生学习,就如这是我们的生活一样。因此,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增加一点快乐、添加一点奖励,这就变成了一种自自然然的事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一定要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