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文化建设——“家庭会议”的价值

文化有多重要?

放到中华文化层面,文化的缺失甚至会带来群体性的问题。从甲午战争开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被逐步的被西方文化替代,加上文革的大破坏,中华传统文化几乎被“洗劫一空”。不可否认,西方文化的引进,为我们带来了诸如经济增长的好处,尤其是近40年改革开发更是加速了这个进程,但经济好起来的当下,人们的“文化灵魂”丢失了。其结果就是造成大规模的焦虑、迷茫,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路在何方。

公司文化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同样是工程师,在腾讯、华为工作的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可能会这样介绍:我在华为/腾讯担任技术岗位。当我们听到这个介绍的时候,印象深刻的是他来自一家伟大的企业(伟大的文化)。一个好文化的公司,对员工是一种加持。

家庭文化同样重要,小到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大到财富的传承,都是文化的体现,做的好,可以像柴尔德家族一样富足百年;做不好,甚至可以瞬间崩塌,这几年富二代败家的新闻屡见不鲜,尤其在互联网催化的经济下行阶段,老子用勇气、勤奋赚的钱,都被儿子用“能力”还回去了。看似是财富的消失,实则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匮乏。

从这个角度看,建设家庭文化,比拥有多少财富似乎重要多了。曾为阿里巴巴、苹果提供跨过文化沟通的戴愫老师,提出了参考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来建设家庭文化的理念。 她提倡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沟通文化差异问题,但并不是否的自己的立场,相反,是为了更好的让对方接受自己的立场。

家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让有文化差异的人,能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并用这一套价值观来引导每个人的行为。

家庭文化固化——仪式感的家庭会议

像企业的价值观一样,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这样家庭成员才有“准绳”可以参考。不过,她特别提出,要想让价值观真的发挥作用,让文化变得“有效”,还需要给价值观排序。只有这样做了,成员才知道抉择的情况下,应该以什么为重。

比如迪士尼的价值观是“安全、礼貌、优秀、效率”。当一个游客中途拦住穿梭巴士,要求上车时,你是应该为了礼貌而停车,还是为了安全而继续前行?有了价值排序,这个时候员工就不用纠结了,因为他做选择是,首先考虑的是安全。

另外,即便确定了家庭文化的价值观,最难的是执行。她提出一个比较巧妙的方法——用“仪式感”对家庭文化进行固化。她还现身说法,她家的仪式是周日固定开家庭会议。这个家庭会议有固定的议程,包括唱歌、主题分享、讲故事、吃冰激凌、玩游戏。

为了更好的把有仪式感的家庭会议持续下去,她还进行了三方面的迭代:

第一,增加趣味性,比如选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形式。像在周末野餐草地上,或者在爬山登顶后再山顶举办。

第二,让孩子把家庭会议当做一个沟通渠道。这样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来倾听孩子的诉求,而且在家庭会议上不同的家庭成员都可以get到这个诉求,大家一起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第三,把家庭会议作为好消息、重要消息的发布渠道,比如xx的生日趴、零花钱涨价通知、出国旅游等。

为了让仪式感更强,她还设置了颁奖环节。比如“宽容他人奖”、“分担责任奖”、“自我管理奖”等等。

我的实践

介绍下家里的特殊情况。

女儿11岁,处于青春叛逆期,在我们看来,对很多我们觉得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她都觉得很无聊。因为身体原因,处于半休学状态。如何更好的和女儿沟通,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甚至成了父母的心病。

儿子5岁,虽然活波可爱,但也会因为不如意经常闹情绪,不爽的时候哭闹也是经常发生。姐姐因为弟弟的出生,性情也发生了不少变化,曾几何时,把弟弟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发生矛盾的时候打闹、大喊大叫是经常用的手段。弟弟在姐姐的“压制”下,经常把情绪发泄给父母和姥姥。

姥姥,因为20多年一个人独处,有轻度的精神分裂,表现出来就是“被迫害妄想症”。每天晚上因为怕被人伤害而不敢睡觉。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与外人接触,经常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话无意中伤害到家庭成员。

带着这些问题,我从10月份尝试了家庭日的仪式感文化建设。到目前为止,举办了3期,觉得效果还真的不错,家庭氛围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具体价值观、形式、原则、内容如下:

  • 家庭文化价值观(优先级依次降低):健康、仁爱、真诚、独立

  • 仪式感形式:家庭会议(不限于聚餐、郊游、家庭、运动等)

  • 原则:趣味性(不同地点、形式、人员)、重在沟通(孩子、父母的诉求)、小惊喜(如零花钱提升、投资收益分析、旅游计划等各种成就、事件发布)

  • 内容:唱歌+主题分享+故事+游戏+颁发奖状(进步奖、宽容他人奖、分担责任奖、自我管理奖、控制情绪奖、家务小能手、运动之星奖、文明礼貌奖)

经过3次的实践收获如下:

  • 一向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的姐姐,尝试过第一次家庭会议的甜头之后,主动问下一次什么时候开。她开始逐渐喜欢上了这种仪式感的体验。

  • 家庭会议让我们清晰了姥姥的痛苦,并锁定至少一天的周末陪姥姥郊游、野餐,增加姥姥和社会、家人交流的机会。姥姥心情变得越来越好——抱怨、指责也越来越少,和女儿的感情也逐步升温。

  • 5岁儿子因为家庭会议中的颁奖反馈,逐步在养成一些提升自理能力的好习惯,比如自己穿衣服、洗澡、刷牙、洗脸、和别人主动打招呼等等。

当然,这个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家庭会议中改善:

  • 趣味性需要加强。这三次会议都是在家中举行,形式也比较单一(总结本周、计划下周、颁奖),孩子们表现出一些无聊的迹象。下周可以换个环境(如麦当劳、公园等)、改变形式(如冰激凌体验、角色扮演等)来改善这个问题。

  • 缺乏提醒、支持机制。成员提出的诉求和愿望如何明确责任人、量化里程碑、项目节点如何设定,都不太完善。现在的情况是到了周末,要开家庭会议的当天,才很匆忙的现场总结、提出诉求和希望。这样执行的效果和诉求的质量就不会太好。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相信经过逐步的迭代,用这种有仪式感的“家庭会议”来建设家庭文化,久而久之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复利”。当然,不断加强家庭文化的价值观(健康、仁爱、真诚、独立)是顺其自然的意外收获。

颁奖环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文化建设——“家庭会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