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录—《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里听到觉得蛮有趣,据说评价相当高,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前半部分是回忆作者在集中营的生活,后半部分则算是心理学的范畴了。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个医师,他是“精神分析第三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他以“意义治疗”为其核心,他的分析方法被称为“存在分析法”。

      弗兰克尔是犹太人,纳粹时期他们全家被陆续抓进恶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遗憾的是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了下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他不但经受住了磨难,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

      里面有很多作者在集中营受到的摧残和虐待的画面,死亡随时擦肩而过 。极度缺乏粮食,缺少休息,又必须要保持好的状态坚持体力劳动,否则就可能被拉去毒气室,种种摧残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

      统计数字说,集中营里死亡率最高的时刻都在圣诞节前后,二战期间的战场上也是这样。一到圣诞节前后,死亡率就会特别高,为什么呢?因为多数犯人都会天真地以为能够在圣诞节前回家,随着希望越来越渺茫,犯人就逐渐地失去勇气,变得沮丧起来,这严重地减弱了他们身体的抵抗力,导致了死亡。

      书中还有一个案例,有一天一个混得不错的犯人,跟作者讲,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说1945年3月30号我们就会得到解放。他坚信那一天自己肯定会获得解放,因为梦里边说得太清楚了。然后距离3月30号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个号长开始生病,高烧。在3月30号那天他没有获得自由,然后陷入了昏迷,第二天他死于伤寒。

      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呢!

      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让他们能够坚持下去,不是靠这种期望,说我在那一天我就一定会怎么怎么样,而是必须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某一个目标,也就是找到一个意义。

      按照意义疗法,寻找生命意义有三条途径:第一个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第二条途径是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比如你的父母,爱人孩子;第三个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书中有一段读到时很有感触。我们都认为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休息不好,就没有办法工作生活,甚至会崩溃。而当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有时一天只吃一片面包,喝一碗就是水的汤,睡眠严重匮乏,甚至穿着单薄的衣服,破鞋子,在冰雪里行走几公里,还要干重体力活时,人们并没有被压倒。因为很多让人心里充满了期望。

      看来最厉害的人不是有健壮的身体,而是有强大的内心。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在突遇灾祸时,能坦然面对,也许深夜也曾放声大哭,但之后会擦干眼泪笑对一切。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有很多我们只能学会接受它,不是要“逆来逆受”,而应该学会“逆来顺受”。

      都说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无论大小,不分高低,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让生活更快乐,让生命更完美。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记录—《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