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的临写笔记

前几天开始考虑换一本字帖,多临一些字帖汲取不同的营养也是对的。不过一定要记住是在掌握了一本字帖基本特征之后。我一直强调“先专后博”,只有精确临准了一本字帖,你才算是能掌握了一些基础笔法,而且在集字创作之后,也会树立一定的自信心。不管在哪里写字,一出笔路子是正的,你的字里有迹可循这就算非常好了。当然,书法是一门需要一生时间去学习的事,学无止境,很多艺术科似乎都是这样吧。

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隶书多一些。也许跟一开始选帖也有关系,或者说是跟个人审美、性格都有关系。很多学习书法的人,对隶书的认识是,入门比较容易,很快可以上手。其实呢?只有你真正学习了才会知道,任何东西学会容易,学好非常不容易。凡是容易的,都不算经得起端详的。

知道《好太王碑》挺早了,但是那时候一心学习曹全,也没有想过要换帖。几年之后,又开始涉猎《礼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等,对《好太王碑》还没有很好的了解过。今年开始想学习一些不一样的隶书,不需要那么多装饰感,不要一看上去就美不胜收的那种,而是要初看很一般,再看挺舒服,越看越有趣味的那种。换了《石门颂》,临了两天,那种开阔散淡的美,金石顿挫感还是非常有感觉的。又想起了《好太王碑》,翻开看看,越看越古拙可爱,肃穆中有着情趣,顿挫行笔中不乏力度,结体外紧内松,试试写一次之后,就放不下来了。


《好太王碑》原帖

整个字帖初一看很平,变化不是很明显,没有那么大的动静,让人心生静气。可是每一个字都是动态的,都是有个性和鲜活的生命力。于是开始临摹《好太王碑》,它的笔画都是有点沧桑感,不像曹全那样圆润饱满,也不像张迁那样厚重有力,而是滴水穿石般的慢慢渗透感。

学书法的人大概都知道一句话“屋漏痕、锥画沙”,可是有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呢?并且有没有把这句话结合在真正的书写中?

可能很多人没有条件去观察到屋漏痕吧,那种淡淡的水渍,随着墙壁缓缓下流,经过墙壁的时候蜿蜒曲折,而墙壁上的泥灰会随着水渍发涨,渐渐鼓起来,然后形成一点点的痕迹。它绝不是一泻而下,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慢,一种错落的重叠的痕迹。

锥画沙简单,许多人都有在沙滩上嬉戏的经验,那么用棍子在沙滩上写字,画画力道应该怎么样?有过经验的人应该很清楚,棍子在沙土里也绝不是一力到底,这样反而留下的痕迹很浅,因为用力过猛会让沙土重合在一起。所以得慢慢前行,并且会停下来让棍子推着前行,甚至左右轻轻晃动,这样的话留下的痕迹才会有力量。

棍子和雨水换成毛笔,应该如何在纸上运行?这是留给今天的作业,除了思考之外,你需要花点时间用毛笔在纸张上感受一下,它绝对不是你想想中一冲而下的发笔,很多的发力点需要停顿,笔锋的调整,还有注意笔杆的倾斜度。


我的临帖作业

换个字帖,闲言几句,留作笔记,愿对其他同道有所帮助。

另外,学习书法,除了低头写字之外,还是需要大量阅读各种书法资料,并且多去看展览,提高审美力,比技法更让人担忧的是审美盲。这一点对于自身提高或者看别人作品都至关重要,并且无迹可寻,只能当做日常的功课去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太王碑》的临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