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好奇心》后的思考和践行

我选择看《好奇心》这本书最开始的原因是它封面上的一句话“保持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热情”吸引了我。(好奇心的作者是“伊恩·莱斯利”)

阅读了《好奇心》以后,通过它我了解和反思了一些我身上别人觉得怪异(自己确觉得很正常)的行为。同时让我有意识的对于“好奇心”这种驱动力进行引导使用。

好奇心这本书有很多让我触动的地方,但映像最深刻是以下三点:

1.引发好奇心的原因

心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乔治·罗文斯坦说,好奇是人对信息缺口作出的一种反应。信息的缺口,让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刺激他们的好奇心。

知道了“好奇心”的原因,我理解小时候彻夜追剧,初接触后连续一周包夜的行为。随后想到我是否可以以激发好奇心的方式去学习“Java语音”。(最近在研究app的制作)通过对“Java”的知识架构进行拆分,形成信息缺口,让自己产生对强烈的学习渴望。

2.消遣性好奇与认知性好奇的不同

对一起新奇事物着迷称为“消遣性好奇心”,而消遣性好奇转化为一种对知识和理解的探寻时,就成为了认知性好奇。

知行合一(阅读)训练营就是我对“消遣性好奇转化为认知性好奇”的尝试。读书挑战社群前八期规则相对来说更偏向自律性,而行合一(阅读)训练营在自律性的基础上又添加了认知性,书籍点评讨论会中的原创文章就是为了深入探索从工作生活中总结(书中观点)的经验并化为对自己的助力,知行合一。

3.保持好奇心的七种方法

(1)虚心若愚

傲慢、过分自信,使人不思进取,失去好奇心。

(2)建造数据库

好想法,并不是临到需要时苦思冥想就能萌发的。它的产生植根于创造者的长期积累。灵感的闪现,不是意外,而是源自对知识长久的储备和推敲。

已有知识的储备越多,新知识就能被同化得越好,且有着更高的创新性可能。这就是知识的群聚效应。

(3)要有“狐猬”精神

古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换言之,狐狸博学,刺猬专精。

(4)询问关键的“为什么”

询问关键的“为什么”,有时对解开复杂的矛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一个“思想工匠”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思想工匠”的典型。他是一个行动派,一位实干家。他通过不断实验来满足认识性好奇。比如他将橄榄油倒进大海,观察水面的平复情况。即使失败,他也会仔细记录实验的细节,以便为将来的尝试提供线索。

而作为一个“思想工匠”,对事物的探索,不仅要有总体规划,也要钻研细节,既要关注过程,也要注重结果。

(6)质疑你的茶匙

先锋艺术家、作曲人约翰·凯奇说,如果2分钟后,你仍然觉得某个东西很无聊,试试4分钟。如果依然无聊,就8分钟、16分钟、32分钟,直到你发现,原来它一点都不无聊。

当我们被迫把时间花在乏味的事物上时,是否想过,把这些平常的事,变为能激起好奇心的事?一方面,如果我们必须投入时间,那么别轻易浪费了时间,让自己在无聊中度过。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开始对它们感兴趣,就会更乐意投入时间。

(7)将谜题变为奥秘

谜题被解决后,我们就不再需要好奇心的驱动。而奥秘则需要我们永不停歇的探寻精神。所以,当我们遇到谜题时,要不断提醒自己其背后的奥秘所在。因为这个发现,也许能陪伴我们很长时间,并能给予我们更持久的快乐。

当我们探索的奥秘越多,收集的信息就越多,知识的涉猎就会越广阔。

《好奇心》中保持好奇心的七种方法,和我最契合的是“建造数据库和将谜题变为奥秘”,这是我在看着书前就尝试着做的事情。而“狐猬精神/质疑你的茶匙”则是让我眼前一亮,觉得它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虽然我心里一直想将阅读书籍的感悟知行合一,但是实践远远不够,希望我能由践行《好奇心》开始,不断坚持实践下去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好奇心》后的思考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