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子曰:“父【1】在,观其志【2】。父没【3】,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父:指父辈。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受恩于父母,往往还受恩于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婶、舅姨等长辈。
【2】志:心里头的“士”,指心有所向,心之所向,心想做什么,有个什么打算,起心动念的趋势,追求。也指真心本性,良心。这里指心意、心态。
【3】没:水淹为没,掉水里就没了。对于人来说,就是死了。
【4】父之道:父辈教导的道理。
【译文】
孔子说:“父辈活着的时候,要观察一个人的志向,看看这个人追求的是什么。父辈不在了,要观察这个人是怎么做的,看看这个人为人处事是不是与父辈一样。一个人一直坚持父辈教导的道理不改变,不让父辈背负骂名,这样可以称为孝了。”
【1-12】
有子曰:“(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3】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4】,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原指人认识到的人生宇宙的真理真相,人认识到的道理,人根据认识到的天道法则制定的规则、规章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制度、秩序、顺序、次序。后来演变为,礼节、礼仪、礼貌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演变为,给人送礼,送好东西,给人好处。
【2】和:植物结出果实为和。收庄稼后,大家都拿出一份农业果实来,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分配,也叫和。引申为,公正平等,奉献,和睦,和谐。这里指,大家和和气气彼此接受包容。
【3】先王:古圣先贤,祖先。
【4】由之:统统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由:当名词讲,指田地里长出来的植物。当动词讲,指生长。植物是顺着植物的本性生长的,植物的生长人类干涉不了,所以由有顺着本性、顺其自然的意思。田里长出来的植物从外表上看都一样,所以由也有没有差别的意思。
【译文】
有子说:“(孔老夫子说过:)法规、秩序、顺序的使用,或者说法规、秩序、顺序的作用,就是约束规范各个个体,以平等为原则,不斤斤计较,大家和和气气彼此接受和包容。我们的祖先们,在为人处事上的可贵之处、可取之处,就在这里。如果把小和大全都当成一样的对待,不把小和大区别开来,小和大不分顺序,这样在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如果纯粹为了和气(平等)而不分先后顺序,一律搞成形式上的平等而不是真正的平等,不以顺序次序来节制规范,这样也是行不通的。”
【1-13】
有子曰:“(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4】近于礼【5】,远耻【6】辱【7】也。因不失其亲【8】,亦可宗【9】也。”
【注释】
【1】近:距离短,距离近,不需要走路就到达,不用走路就可够到。这里指控制、约束。
【2】义:義,一个羊,一个耙子(我),捉到羊为义,抓到好东西了。引申为,打猎时的规矩,大家要遵守。人类的劳动有分工,各自有各自的劳动产品,大家需要交换劳动产品,用来交换产品的标准也叫义,即度量衡。度量衡的标准是固定不变,公正平等。所以,义就引申为,搂取的时候平等地搂取,符合道地搂取,符合公正平等规则去获取。义也有道理,法律,标准,公正平等,规章制度,真理真相的含义。这里指那些主要是用来约束人的言语的规范。
【3】复:最早指度量衡坏了,再重新做一个。后来演变为,人加工物品的制作过程,这个过程中,各种动作要重复做。引申为,修理,制作,恢复,反复,再现。这里指实践,做到。
【4】恭:这里指人的行为的各种外在表现。
【5】礼:典章规范制度,主要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的规章制度。
【6】耻:人说错话,做错事,做了不平等的事后,自己心里的感觉,心不安,心里难受,惭愧,感觉羞耻。或者,人见到比自己做得好的人,感觉到羞愧。这里指,耳朵听到的,心里难受。
【7】辱:古代耕地用的工具叫辱。用辱耕地时,辱是要入土的,上面往往粘上脏东西,让人看着不舒服。引申为,脏,羞辱。这里指,眼睛看到的,心里难受。
【8】亲:最近的,伸手可得,关系最近的。原指真理真相,指道。因为精神上的道理(天道)与人关系最近。人时刻与天道待在一起。后来人类由于迷惑,认为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与自己关系最近,甚至以为物质与自己关系最近。于是,亲的意思就演变为,家人,亲人,甚至物质。这里指根本,做人的底线。
【9】宗:最早指性交,后来演变为家里祭祀的先人,祖先。这里指祖宗的教育,真理,指可以立言立说教育后代了。
【译文】
有子说:“(孔老夫子说过:)一个人的言语,受义这些规章的约束,那么说的话就可以去实践,就可以做得到。一个人的行为,受礼这些规章的约束,就不会做错事,就不会受惩罚,那么就可以远离耻辱。这种,虽然不是靠自觉做到的,不是凭良心(真心本性)做到的,虽然是在义礼这些典章规范的约束下才做到的,但是在世风日下的今天,也算是没有丢掉做人的根本,没有突破做人的底线,这样也可以接受了,这样也可以立言立说教育后代了。”
【1-14】
子曰:“君子食【1】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2】而慎于言,就【3】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4】也已。”
【注释】
【1】食: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可延续物质生命。这里指吃饭。
【2】敏于事:可以很快地做到正确地做事,可以很快找到公正平等做事的方法。敏:射箭时换箭快称为敏,指快速,灵活,聪明。
【3】就:原指把物品放到高处,这里指借助,靠,伴随。
【4】好学:喜欢学习,并真心地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知识信息及自己的认识感悟传递下去,传给后人。从事学和教,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对学这个过程,有所建树,有所贡献。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以吃饱为追求目标,饱不饱无所谓,只要够物质生命延续就行。君子居住,不以安逸舒适为追求目标,舒服不舒服无所谓,一切顺其自然。君子,追求的是快速找到公正平等的正确做事方法。君子说话,小心翼翼,凭自己的真心本性,实话实说,不搞虚假的东西。君子借助德(从天道处所得的道理)来纠正自己的过错,做到公正平等。君子做到了这些,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子贡曰:“贫【1】而无谄【2】,富【3】而无骄【4】。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5】,富而好礼【6】者也。”
子贡曰:“《诗》【7】云:‘如切【8】如磋【9】,如琢【10】如磨【11】。’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12】而知来者【13】。”
【注释】
【1】贫:这里指吃的穿的用的不足。
【2】谄:不符合事实的话。有两种:第一种,光挑好听的说,说假话,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讨别人欢心,以获取好处,达到少劳多获、不劳而获的目的。第二种,对着一个人说这个人不喜欢的人的坏话,以讨这个人的欢心,以获取好处。
【3】富:这里指家里东西多,充足有余。
【4】骄:马大为骄。引申为,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大,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高贵,自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自以为自己比别人重要,自以为自己比别人了不起,霸道蛮横,不讲理。
【5】乐:这里指接受,不怨恨,快乐。
【6】好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7】《诗》:原指用言语讲出时(天地规则)的过程。祖宗们把他们对人生宇宙的真理性认识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叫诗。这里指《诗经》,即古人把他们对人生宇宙的真理性认知以押韵的书写方式表达出来的诗歌总集。
【8】切:用刀断,用刀割开研究,切开,剖析。
【9】磋:磋一磋,把粗糙的部分慢慢磨掉。
【10】琢:雕琢,雕刻。
【11】磨:打磨,大的变成小的,使其细致。
【12】告诸往:向祖先汇报,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告:古代传递信息,在树上挂个东西告诉大家信息,叫告。古代人使用度量衡交易完以后,发个声问一下:怎么样?接受不接受?也叫告。古代主持公正平等的君做的不合适,君的帮手(相、臣等)提出不同的见解,也叫告。所以,告有告诉、告知、反驳、不同意的意思。这里指告诉。诸往:过世的祖先。
【13】知来者:使来者知,使子孙后代懂道理,为后代指路。知:使…知。来者:后来的人,子孙后代。
【译文】
子贡说:“一个人虽然贫穷,却不为了摆脱贫穷而进谄言。一个人虽然富足,却不自以为了不起,不霸道蛮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这样可以。但是,贫而不谄,不如接受贫穷,不生怨恨,不如贫穷状态下也快乐。富而不骄,不如富足而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子贡说:“《诗经》上说:做一个工具,要经过切开,剖析,再磋一磋,再雕琢雕刻一下,再细细打磨打磨,慢慢才能做好。我们人类认识真理真相,我们做人,不也是这样一个慢慢认识,慢慢找到正确道理、正确方法的过程吗?”
孔子说:“是啊,是啊,我从现在起,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你可以去向祖先汇报了,可以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了。你可以给子孙后代指路了,可以做子孙后代的导师了。”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3】,患不知人【4】也。”
【注释】
【1】患:一串心,七上八下,心不安,反复考虑,忧虑,心有恐惧,担心。
【2】人: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与自己一样的有一个人形肉身的同类。
【3】不己知:不知己,不了解不理解自己。
【4】知人:知道什么是人,明白怎么做人。人:关于人的一切,即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来干什么,死了到哪里去。
【译文】
孔子说:“我们不要担心别人对自己不理解。我们需要担心的是,自己不知道人是什么,不明白怎么做人。(真正地明白了人是怎么回事,就会明白别人不可能理解明白自己,有且只有自己才能理解明白自己,这样怎么还会去担心别人对自己不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