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叫《不思考的练习》
作者:小池龙之介
❓什么是“不思考的练习”呢
对比古代的车马慢,现在是多样化的信息时代,各种资讯铺天盖地,纷繁杂乱,人们也普遍焦虑,精神压力大。
作者讲到:
我们失败的原因皆因多虑,尤其是因为太多消极想法所致。
也就是说,大脑的各种消极思想经常在无形中操控着我们,使我们变得焦躁
为思想所困,我们不能如愿地生活。反过来说,内心只要能够将肆意对我们进行控制的‘思考’去除,那么我们就可以随意操纵自己的内心。
❓如何改变
第一是意识在线,觉察负面思想的存在;
第二是加强对五感的练习。
第一章 思考病
何为"思考病"?人类有着不同于动物的非凡的思考能力,但正因为思考过多,这个优势从某个方面来说,反而降低了我们的注意力,使人变得焦躁迷惘,产生烦恼。
烦恼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作者定义为“心中三毒”,即欲望,愤怒和迷惑。
欲望:人们对于耳闻目睹的信息,总是希望“再多些,再多些”。这种希望获得更多信息的内心冲动,就成为“欲望”。
愤怒:面对信息,“不想接受,不想看,不想听”,这种抗拒的内心冲动能量被称为“愤怒”。这里的愤怒相比于通常意义上的愤怒,其内涵要大得多。如“没心思做”这样消极的思考,“嫉妒”某人,对过去的事情感到后悔,还有“寂寞”,“紧张”等情绪,本质上是一致的。
迷惑:对于眼前的事物感到索然无味,转而去追求别的刺激,这种内心冲动可称为“迷惑”。
我们经常受困于这三大烦恼,无法很好地享受当下,五感也变得迟钝。
如何破呢?
佛教有“八正道”之说,正思维(约束思考的内容),正语(约束语言),正业(约束行动),正命(约束生活方式),正定(专注力),正精进(净化内心),正念(觉察力,即内心灵敏度),正见(觉悟)。
这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的使用就尤为重要。
本书接下来的篇章,就是指导大家在生活中,从专注眼、耳、鼻、舌、身五感开始,进而练习如何去自由操控思考。
第二章 身心的驾驭方法
(一)说话
几个要点:
☮️说话时语气舒缓,音量低又沉静稳重,听话人就会平心静气地侧耳倾听。
☮️说话时有意识地将焦点放在自己声音上。
☮️和别人对话时,不要在言语中隐含否定对方的语气,谦恭地说明自己的意思即可。
☮️如果发泄感情,越是埋怨,发牢骚,心中的愤怒的印迹就越深刻。避开压抑和发泄之道,选择第三条道路,即“注视”。“注视”即观察自己的情绪,去感受它而不否定它。
☮️要用诚恳的表情和声音表达歉意……而且还要具体告诉对方,自己将要用什么方法,以什么样的顺序去改正。
☮️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尽量不要说谎,因为即使是很小的谎言,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不说废话。
☮️避免那些没完没了、毫无诚意的感谢。
(二) 倾听
☮️我们要远离暴力,嘈杂,强刺激的声音环境。
☮️留意生活中普通的声音,比如倾听风声,“一个人从细小处去认识无常的微妙变化,使自己的意识变得敏锐,能够跟上这种速度,这样的话,松弛多年的意识之弦就会慢慢绷紧。”
☮️在听别人说话时,最重要的是真切地理解对方的心。比如对方发牢骚,与其说想传达的是内容,倒不如说是他此时的心情,他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
☮️尽量避免成为批评和挖苦别人的人,因为愤怒的毒素折磨的是自己,只能徒增自己的痛苦,让自己疲劳。如果愤怒的对象是孩子,因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只能被伤害。
☮️如果被别人批评,对那些贬低自己的人大发雷霆,这种愤怒又会进一步加深你的不快。此时,痛苦的是你而不是对方。被别人批评时,我们该如何呢?要了解到,对方之所以会做出那样的行为,就是因为对方想用批评或贬低你来消除压力,他们自身已经感到了痛苦,了解到此,我们也就有了同情对方的余地。保持一颗平常心,开启自己的洞察力,洗耳恭听,观察和分析现实情况,不被对方的情绪所左右,冷静应对。
(三)观看
☮️不要看那些能够唤起自己欲望和愤怒的东西,比如电视上刺激强烈的画面(惊悚片,博眼球的新闻,搞笑类节目),而是要认真地看那些中性平和的东西。
☮️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对周围的景色多加观察,而不是漠不关心。
☮️别人和你接触,你观察到对方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客观地看待对方,不要将观察结果归因于自己。比如不要把对方的不开心认为是自己引起的,导致自己转移了对方的情绪和痛苦在自己身上。
☮️经常性地关注自己的表情,紧张时,不需要勉强纠正自己僵硬的表情,而是时时刻刻地意识到它,看着它,允许它存在,直到它自动消失。
(四)读写
☮️不要写消极信息,不要匿名在网络上恶意攻击别人,不要当键盘侠,不要不经了解就随意评论。
☮️写文章发表,要看到自己写作之下的动机。
是否在求认可,求赞美?还是单纯只是为了分享观点。如果是前者,就容易被别人的评论和反应所左右,看到说自己好话的内容就高兴,看到说自己不好的内容就心忧。
☮️“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或“想攻击某人”这些心理,都是越关心越乱的东西,永远不会停息,随之起舞只会让心灵扭曲。
☮️如果想要真实地表达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公开发表的个人日记。
(五)饮食
☮️很多人饮食的目的并不只是填饱肚子,比如通过饮食,可以品尝美味。而且,吃饭可以使人忘记烦心事,消除压力。
☮️人们应该认真地去体会吃饭时饭菜的滋味与口感,而不是马马虎虎地生吞活剥,这就是所谓的“品味“。如果长期采用这种囫囵吞枣的吃法,对于外界的信息,就会养成不去认知的毛病。
☮️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用餐的当下,就会发现,认真吃饭会让人感到充实、幸福。
(六)舍弃
☮️我们只要将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外面就可以了。
☮️要经常清空抽屉和壁橱,控制不要让物品增多。
☮️不要拥有超出自己需要的物品。
☮️如果“放置在某处的未被丢弃的物品”越来越多,一个人的记忆数据库很快就会变得杂乱无章,记不起来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不仅会降低对于自我状态的认知能力,还会使自己心胸狭窄……以及降低自我控制能力。
☮️不要随便买东西也很重要。
(七)触摸
☮️如果我们注意力分散,就将意识转向触觉,多留意平时被自己忽视的、身体上的细微感觉。当精神集中了,意识也就变得敏锐。
☮️触觉学习的第二阶段是,不要受冷热等外在的因素制约,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
(八)培育
☮️与深陷麻烦的人交谈:
我们对于深陷麻烦的人,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安静,默默地听他说话。有时候急于向对方表达“热情”的帮助,乍一看似乎很友善,实际上,这不过是对脑内妄念产生的条件反射而已。
安心倾听,不急于发表意见,也不轻易发表意见,如果有不同的想法,或者觉得对方的言语有矛盾,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自行整合和修正。
此外,不要过度肯定对方,因为那只有一时的安慰效果。
☮️远离负能量的人:
要远离使人们共同堕落的关系,远离使自己徒增烦恼的关系,远离使自己品级降低的人。
衡量的标准很简单:和对方在一起,内心是平静了,纯洁了;还是凶猛了,污浊了。
☮️至于养育孩子:
如果父母不去表扬或批评孩子,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儿童讨厌任何形式的扭曲,然而,他们更讨厌被拒绝。于是,他们便强迫自己朝着被表扬的方向转变,却在心底怨恨自己变成了父母的木偶。
父母在精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自由行动。
孩子难过时,父母要仔细倾听。
父母只要表现出对孩子浓厚的兴趣,陈述事实,不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批评,在他的潜意识中,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没有被父母接受的不安感。
☮️亲密关系:
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将自我剖析的过程坦诚地告诉对方。
清楚自己内心令人讨厌的部分,将其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他人面前,需要我们有“投降”的勇气。
接纳真实的自己,向对方表达真实的需求。
第三章 与脑科专家的对话
这个章节讨论的内容有一些深度,结合大脑的功能,与脑科专家开展讨论。印象比较深的两点:
第一,大脑的基础是痛苦。
最初存在于大脑中的价值观,其实只有痛苦和不快感。大脑的结构,促成它会逃避和忍耐自己讨厌的东西,比如用更大的痛苦代替原来的痛苦,瞬间消失的痛苦会使人感到舒服,自以为自己获得了快乐。
第二,注重自我觉察。
当小我一点点瓦解之后,虽然外部环境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随着自己对该环境进行解释时的状态,理解方法也有所不同。
生活就是小我上演的剧本,不断追逐自我成长的人,会慢慢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只是剧本的奴隶,“被剧本摆布实在是太傻了”,也才能够认真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剧本。
【总结】
书中的内容涉及哲学和佛教,对于实际生活很有指导意义也很具体。
是否能有所得,得看大家读完书,是说一句:“哦,原来如此”,之后再继续以前的旧模式,还是认真努力地在生活中落地实操,获得真正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