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作业管理精准化——“双减”政策下加强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作业既是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落实素养的重要方式。作业改革始终是“减负”政策的核心要点。

最近几年,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工作,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予以加强。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30条”,明确提出“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的要求;今年4月份,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提出了10项作业管理要求; 7月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专门就强化作业统筹管理提出要求; 9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统筹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作业统筹管理机制,让作业功能回归到诊断学情、巩固知识、反馈教学的本源。

综合分析以上政策文件,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方向主要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更加关注作业的育人功能。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作业“育人功能”的价值定位,要求应“切实发挥好作业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小学重新思考作业的内涵与价值、开展作业改革提供了可能。

二是更加关注作业的统筹管理。在作业量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十条要求”,其中包括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山东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还对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量作出了“按照不超过上学日的两倍控制”的明确要求。在作业质量方面,各级文件均要求要通过设置分层作业、创新作业类型、加强作业教研、共享优质资源等,全面提高作业质量。在作业指导方面,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三是更加关注作业管理的落地实效。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统筹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明确统筹要求、优化统筹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保障等方面作了详细要求,并特别鼓励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监测、分析学生作业情况,确保各项作业管理要求落地生根,切实为学生减负。

但是,由于一所学校中往往老师数量较多,分别任教着不同的年级、班级和不同的学科,所以每天都会有大量作业产生。学校在进行实际的作业管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的困难。

一是部分老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不准确。片面认为是“巩固知识”的工具、服务于单一的智育需要,每天的作业种类、数量繁多,难以即时性呈现,备案审查困难,从而造成作业质量参差不齐,机械、重复、无效练习的作业依然存在。

二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无法即时统筹掌握各学科要布置的作业情况,导致作业总量难以精准调控。

三是缺乏即时有效的作业反馈评价通道。学科教师无法获取自己布置作业的预估时长是否准确及作业质量高低等信息,导致难以进行及时调整。

四是难以形成教师作业资源库。既不利于学科教师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学校进行阶段性作业验证或检查分析也存在一定难度。

五是学生家长缺少获取学生各科作业情况的有效的便捷途径。由于缺乏知情权,导致无法行使监督权和评价权。

基于上述认识,钢城现代学校确立了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多方联动、统筹融合的作业管理思路,通过研发“作业管家”管理系统,串联起教学部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延时服务教师、家长等多方的作业管理职能,从“备、审、控、评”四个方面全面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精准管理。

一是作业管理职责精准化。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校长为分管责任人,教学部门负责把握作业管理的顶层设计,引领发展方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具体作业,包括作业内容、形式、学科作业总量控制;年级组长统筹协调各学科作业,负责年级作业总量控制;班主任负责班级日作业总量控制;任课教师协调、严格控制好本学科作业量。形成作业管理互相联动的立体结构,环环相通,环环相扣。

二是作业备案管理精准化。每位教师把当天要布置的作业通过文本、附件或图片的形式用手机或电脑上传“作业管家”备案,标记分层设置、完成所需时间等,并对自行印制的或选择的成题作业,提前试做筛选或改编,形成个人的作业资源库,不仅便于自己查看和反思,而且其他教师和家长也可以随时随地按学科、时间、班级、教师进行查询。上传作业操作比较简单,在明确布置作业内容的基础上,只需1到2分钟时间即可完成“信息化”作业布置。但这短短的两分钟时间,为后续的审、控、评节约了大量时间。

  三是作业审核管理精准化。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学管理,老师们上传后的作业,经教研组或备课组网上把关审核通过后方能对外发布实施,使作业由“狂轰滥炸型”变为“精准制导型”。

  四是作业调控管理精准化。为改变学科教师之间因缺少必要沟通而出现的各科布置的作业累积总量某天过多或过少的“旱涝不均”现象,教师发展中心统一规定了每天布置作业的学科及作业量,同时将年级组长、班主任设为作业协调员,使其通过后台能够即时看到所在年级每个班每门学科布置作业的情况,一旦发现某一天各科布置的作业总量过多或过少,就主动与学科教师通报作业信息,协调班级日作业量,保持作业量在不超标的情况下基本平衡。

五是作业评价管理精准化。依托“作业管家”,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可以对本学科或本备课组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分管教学的校长、校长可以对所有老师布置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不仅如此,所有老师在进行校内延时服务时,还可以利用“作业管家”向布置作业的老师反馈作业完成人数、作业量大小、难易程度等信息,帮助老师们在后面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或改进。

六是作业数据管理精准化。充分利用作业管家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加强对学校作业大数据的精准化管理和研判,对作业质量进行分析和预警,供备课组、教研组思考和研究,探讨破解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信息技术手段助推作业管理精准化——“双减”政策下加强作业管理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