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内卷,也要找回快乐的自己

《谢谢,但今天不行》:今天的你,快乐吗?


文/漫随

近日,某大厂取消大小周后首次发薪一事,冲上热搜。因为全体员工普遍降薪20%。结果一出,喜忧参半。

有人为下班自由而欢呼,但更多的人,因为薪资骤降而伤怀。比起加班,降薪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失去感更让人难以接受。

从前,我们盼着不加班,却在“996福报”论下,拼命内卷。时间不再属于自己,生活里的不开心,满得要溢出来。

现在,面对不加班就降薪的选项,我们还是不快乐。因为这意味着刚好还房贷、车贷、维持生活必需的钱,不够了。

太难了。快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为了生存,我们做着不喜欢的事,说着不想说的话,见着不想见的人。

无奈,疲倦,丧气,扑面而来。然而不能退缩。如何面对这些低潮时刻,成了生活的必修课。

德国作家科尔杜拉·努斯鲍姆在《谢谢,但今天不行》一书中,用66个自我疗愈的生活哲理,助我们直面困境,重拾快乐。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阳光还是热烈,水波依旧温柔。那些生命里的美好,从未离开。


1.突破思维限制

有时候,让我们不快乐的元凶,正是自己。那些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和长期养成的定势思维,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1)不必紧跟潮流

数字化时代,一切飞速发展。新旧交替像川剧变脸,令人惊叹。谁掌握了最前沿的技术和信息,谁就拥有了财富密码。

为了不掉队,我们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为了不落伍,别人会的,我们也要去学。

面对新的生产和生活模式,我们一面彷徨,一面焦虑。到底是追求薪酬福利,还是自我价值?注重工作乐趣还是地位象征?内卷还是躺平?

在不断的追问中,大众的选择,逐渐成了我们的选择。拼不过父母,就拼命鸡自己。

但这样,多累啊。一味求同,而忽略自己,使我们终将失去另一半的自己,在身与心的撕扯中,疲惫不堪。

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当前的形势,但不必总是和别人一样。对那些让自己感到抵触的事和社交中所谓的必须的事,勇敢地说“不”。

然后倾听内心的声音:我想做什么?适合什么?能在哪些方面创造价值?从而抵达真正的彼岸。

(2)不必一味坚持

我们是由身体和心灵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有难,另一方也会崩溃。

有的人,平时工作狂,精力满满。一到放假就卧床不起,哪哪都疼。研究人员将这种假期不适称为“压力后症状”或“休闲病”。

通常出现在一些压力较大、责任感较强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在“懒惰”时会感到内疚。故而闲暇时,他们的患病率是无压力人群患病率的4倍。

似乎很令人吃惊。因为压力会使身体产生皮质醇,从而抑制机体对细菌或疾病的反应,让我们看似健康。

一旦放松下来,皮质醇含量就会降低,导致免疫力下降,病菌入侵,然后我们就会生病。

所以,学会“定期暂停”,忽略“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口号,给身体休整和调节的时间,保持机体的稳定和内心的平和,我们才能大步向前。

(3)不要总是设限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生活的不定性、复杂性,令人抓狂。而一个固定的目标,更像紧箍咒,稍有不慎,生死不能。

杜克大学的凯西·戴维森发现,有65%的小学生,今后将从事目前还没有的工作。这说明,保持目标的灵活性更为重要。

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大方向,然后不断地修正、变化和调整,才能很好地实现人生目标。

另外,大多数人更喜欢做梦,而不是实干。目标一旦定下,就会失去吸引力,因为我们根本不会按照计划执行。

再者,相比于遥不可及的目标,我们更喜欢触手可及的眼前。设下限,而不是上限,我们才会日进一步,更上一层。


2.重塑自我观念

认知决定选择,选择组成人生。当一切都在变化时,思维也要与时俱进。不要让那些固化的,或者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束缚自己。

(1)不必总是热爱工作

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工作吗?并不。

热爱若彩虹,可遇不可求。工作,无非是以自己创造的商业价值,换取生存所需的劳动报酬。

没有最理想的工作,只有最适合的工作。我们应该找到与自我发展相符的职业,持续深耕,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然后创造新的可能。

不要觉得选择某种职业完全是生存所迫,是对理想的背叛。工作舒适和追求热爱,并不冲突。

同时,我们要明白,即使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也都包含一些无聊的事情。任何工作,只要我们热情对待,它就是值得的。

(2)停止寻找人生意义

你还在追问人生的意义吗?

追问,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格言家霍斯特·布鲁德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某些无意义的时刻。

只追问,不实践,就是最大的无意义。当我们在质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时,我们已经失去了更多的验证机会。

发挥所长,创造价值,与人分享,并坚持下来。如此过个十年八年,人生的意义自然会显露出来。

当我们从追问意义转变为找到意义时,我们就不再迷茫,不再幻想,而是脚踏实地,见证未来。

(3)不要害怕面对失败

从未失败过的人,必然庸碌一生。因为他们从不尝试,又谈何失败。失败,是成功者的功勋。失败越多,证明离成功越近。

我们常常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自己的行为结果。但事情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还包括很多不可控的外界因素。

一味地将失败归结于自己,只会影响我们再次尝试的勇气和信心,长此以往,更会影响我们的目标和发展。

换个角度,当我们勇敢去做某事时,即使失败,我们也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提高下一次乃至今后成功的可能性。

所以,把“失败”换成“获得经验”,我们不但会积极面对失败,还会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成功。


3.开启快乐人生

很多人觉得,长大的代价里,有一条是失去快乐。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个快乐的大人。

(1)真正拥有自我

你真的拥有自我意识吗?

我们的意识,会受到文化、地域、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有我们看到的、体验到的、接收到的信息,都在塑造我们对事物的观念。

不读书,三观由周围人来决定;尽信书,思维由著作者来决定。不管选择什么,我们的潜意识,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我们崇拜成功人士。成功学红极一时,但成功者寥寥无几。因为我们只是对其外部行为进行了表层模仿,简称“货物崇拜”。

这个词在管理学中,被用来描述一种形式上正确但毫无意义的工作方式。我们认同那些所谓的成功理念,却遗忘了真正的独立。

我们因他人而改变。研究表明,当我们被注视时,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比如,只有自己一个人过马路,我们可能会闯红灯,但如果同时有很多人,我们会遵守交规。

受到关注的人行为会有所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霍桑效应”。我们会因他人注视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同样,当我们想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做出改变时,也会受到周围人有意或无意的阻挠。

就像困在笼子里的螃蟹会拉回其他想要爬出去的螃蟹,这就是有名的“蟹笼效应”。我们可能会被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选择。

所以,清楚自己的使命,找到正确的赛道,摆脱固化的思维,明辨他人的影响,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自我意识,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

(2)真正付诸行动

你确定你想要做某件事吗?

如果你确定要将大部分的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某件事中,并能够承受失败带来的后果,建议马上行动。

虽然我们常常说,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任何事。但想和做,相差万里。想得越久,就越犹豫,甚至可能不了了之。

况且,我们习惯于说“是的,但是”。一个小小的“但是”,葬送了多少伟大的想法。它能够破坏任何变化、行动和创造力。

“但是”表示犹豫,犹豫源于恐惧。我们需要直面并解决这些恐惧,将“是的,但是”转变为“是的,没错”。这样,行动的可能性会提高很多。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自己能改变什么或不能改变什么,以及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什么来促进成功。

比如,你想写一本畅销书。开始写,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但能否畅销,取决于你的阅历、作品的质量和读者的喜好。所以,竭力创作优质作品,把握能改变的要素,就会加大成功的砝码。

(3)真正成为大人

有的人身体长大了,心理却停留在儿童时期。他们既害怕做出错误决定,又不能站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形如“巨婴”,不算是真正的大人。

如埃里希·凯斯特纳所说:只有那些长大后仍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成人。我们既要保持对生活的渴望和好奇的天性,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

成为真正的大人,需要做到三点:一是对自己和自己的行为全部负责;二是能够自己做决定;三是保持经济独立。

我们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或正在寻找的东西。因为,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当我们想成为真正的大人时,我们就会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最终,我们的期待,会改变我们的路径。想做快乐的自己,我们就能成为快乐的大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嘈杂的时代,难以拥有片刻的安宁。日常噪音掩盖了我们内心的渴望和感受,我们习惯各种声色的伴奏,却害怕面对沉默。

因为沉默,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在沉默中,我们才有可能一次一次走近内心。

给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隔绝外界的杂音,认真倾听自己。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是什么让自己开心或不开心。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看见自己,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内卷,也要找回快乐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