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那么在乎干货,难道要在乎水货?

导读:“琢磨先生”,揶揄喜欢干货的网友,说人家咋不抱着木乃伊睡觉呢?干货真是他说的那样没营养吗?

图片发自App


干货对应的是水货,不是“炖成汤的湿货”

一位署名琢磨先生的作者反感朋友圈转发文章的标题带有类似《纯干货......》《 绝对干货......》等字样,更反感转发者强调:这种纯干货才让人受益匪浅。说人家这么喜欢干货,是为了显示自己有知识,个人品味与众不同。

作者说干货本身没啥营养,炖成汤变成湿货才有营养价值。

想纠正琢磨先生一下,干货的反义词是水货,是几乎完全没营养的东西。不是他所说的“湿货”。硬要扯上“湿货”,是偷换概念。


图片发自App




到底什么是干货?

对受众有用的,有营养有价值的都可称为干货。

看了一部作品之后,它或是能帮你升学考试升职加薪,或是能让你七窍具通打开任督二脉,亦或者是让你开怀一笑心情愉悦......这些于你有用的能量皆为干货。

的确,网络上干货这词被滥用了。有些人文学造诣不深,只想简单粗暴的表达观点。或是因为大众喜欢看干货,为吸引眼球投其所好的把干货二字加到标题上。

简单粗暴表达观点的文章,如果言词都说到点儿上,当然算是干货。但如果只为增加阅读量,干货只表现在题目上,里面内容空洞无物;或只是拾人牙慧,毫无自己的洞见,那就是浪费人时间的口水文,是实实在在的水货。

而能把干货里的营养调动出来,调理成有营养价值的汤,被作者称为湿货的东西。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干货,是更容易被人下咽的干货。

所以干货的反面是水货,而不是更富营养的湿货。

干货是对智慧的总结

琢磨先生说以他的标准,正真配得上干货这两个字的只有老子的一个“道”字。其他解释都是水分。

他还举例来说35万字的《白夜行》的干货就是“儿子把老子杀了”;波斯王要大臣们浓缩的六千卷的世界史的干货就是“生,死,苦”。

他反对拆书人把几十万字的原著浓缩成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内容,说付费听/读这些内容的人,是花钱让人把食物嚼了再吐出来给自己吃。

如此比喻,看上去生动形象,恶心无比,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是琢磨先生以他个人的标准来衡量各类作品。

照他这个标准,书评、影评、体育评论、各类文章报纸杂志......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在贩卖嚼过的东西。这里面哪一个作者不是自己先亲身看过读过经历过,再形成自身的认知,最后转化为作品,发表出来。

存在即合理。看这些评论总结出的内容,帮我们节省时间,可以快速的了解内容,通过“嚼过的东西”来判断是否值得精读/观看/深入了解。

就好像你去超市买零食,如果是没买过的,总要先看看标签上都写了些什么。是否符合自己的口味,或是否符合要吃的人的特性。明明是买给牙口不好的姥姥,你却偏偏选了鱼皮豆一类有些硬的嘎嘣脆零食。老人家怕是无福享受。


图片发自App


一样的道理,把有意愿要关注的作品的标签先看一下,读读这些评论,帮助我们节省时间精力。让我们不需要花几天看完几十万字,再回来后悔,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更何况这些干货是评论作者对原作的再创作,表达得不好的,那是水货,可以直接略过。表达得好的,即可判断出这有些头脑的人都选择或不选择的作品,是否值得自己花时间去深入了解。

作为原著智慧总结的干货,只要不是水货冒充的,用起来绝对利大于弊。

高级的干货美味可口,滑顺易咽

干货也分初级和高级。前面讲的只知简单粗暴罗列观点、内容、总结的作品,就属于初级干货。

有人吐槽篇幅较长的文章,说看了噎得慌。如果是因为这些文章的内容处在他认知的困难区,那他应该加强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如果是因为文章本身写得过于晦涩或是无趣,那就是作者的问题。干货太干,的确噎嗓子。

作者创作作品出来,大都是希望把自己的观点或要分享的知识、内容表达出来,而且传播的越广越好。如果作品太干涩,受众难以下咽,则阻碍作者作品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的增长。

高级干货多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苦衷;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表达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描述朋友间的情谊。

上面都是唐诗人李白的诗作,传播之广几乎可以说妇孺皆知。这都得益于他口语化的写作方式。虽然用词夸张,但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读来一点也不觉得浮夸油腻。反倒因为极具画面感的描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的作品,不用在标题上写干货二字,大家也会自愿转发朋友圈、点好看。

李白的诗作是短篇,好传播。如果长篇作品呢?

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是长篇吧?自创作出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未见它们缺席。

图片发自App


比如其中《红楼梦》,流传至今不说,还养活了一大批“贩卖嚼过的食物”的红学家。就连一些写作平台上,跟红楼有关的文章,但凡是有自己见解的,阅读量都不低。

金庸先生的小说是长篇吧?他的作品被制作成影视作品翻拍了无数次(嚼了无数次)。捧红了无数的明星。

这些长篇作品的翻版里面也许有水货,但就是因为原版本身的质量过硬,既是干货又有内容,才能广泛长久的传播,并养活了这么多的干货提炼者。

所以,高级的干货是不噎人的。

琢磨先生的文章最后说尽量多听一些人的解读,感兴趣之后最好能读一读原著。这一点是非常同意的。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广泛的听取意见对读书做人做事都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要补充一点,就是打着干货幌子的文章未必是干货。自己还是要多接触高级干货:好食物吃多了嘴自会变刁,好作品(用心地)看多了鉴赏能力也会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那么在乎干货,难道要在乎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