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信价值投资的审计师不是好股民

资本市场3.jpg

各位朋友晚上好!
很荣幸能有机会,在周末通过这个平台以这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叫Nancy Wang,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是MPAcc会计专业硕士。曾在北京就职于国内500强企业担任财务经理,2007年底,到成都后转行到排名国内前3甲、国际19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从助理逐步到项目经理,目前已从业了10年。经历多家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重组专项审计、民营企业IPO审计等等多种项目。
应该说一直在资本市场的大环境里工作,有一定相关专业的经验积累。
同时,加上我十几年二级市场参与投资的经历,让我坚信,在这样时代,在这个国家,对我而言,价值投资是最好的选择!

因此,今天的第一次分享,我想仅先从以下两个角度,谈一谈作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我对资本市场投资一点粗浅看法

本次分享主要分为二个角度
一、我眼中的价值投资
二、我眼中的资本市场价值背景

价值投资1.jpg

一、我眼中的价值投资
说到股票价值投资的定义,我想不用我多言,线上的各位都能列举一二,比如: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费雪的8点投资心得、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理论,以及全球著名的投资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6项法则等等,不胜枚举…在这里将不再赘述。

那么,作为专业的审计人员,我又是以什么角度看待价值投资的呢?

对我而言,简单的说就是运用所掌握的财务报告涉及的各项数据及资料,进行“选行业—选公司—作比较”等分析,找到适合投资的行业和企业。

由于长期接触IPO项目,我知道从定性的角度,可以通过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和各项公告可以分析哪些行业符合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企业所处的行业位置;同时从定量的角度,又可以从财务报表对已经分析出的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予以印证,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考虑可以选出适合价值投资的股票。也就是说,在资本市场,通过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是可以有理有据找到投资目标的。

比如说,当我们从某一公司对外的公告中看到投资筹资的战略规划时,可以从财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体现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金额变动,以及资产负债表的相关资产负债的增减情况等等,来检验该公司战略中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的决策是否如实执行等。

那么,以上简单阐述了我认为价值投资的认识。不难看出,要想价值投资,是对行业和企业综合分析的一系列结果,并非简单的一句,“找个好行业找匹白马股就可以了”。事实上在这个分析选择的过程中,我们是对投资行业和企业的综合学习和了解。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其中的基础,我认为就是价值投资中的财务报表分析。

而说到财务报表分析,很多朋友又会有质疑,先不说一听到这个词的难易程度让人望而却步,而是,中国资本市场所处的阶段和发展历程,让很多投资者即便是有能力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也已经不相信自己所获得的公开信息了。就像每年年报后,总有那么几个朋友会私信我,“你知不知道那个ABC公司呀?我看是你们所审的,到底好不好呀?”坦白说,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真是不知道怎么回答,都是很好的朋友,我不好直接拒绝。而事实是,其一,我们所有20多家分所和机构,业务遍布全球,我不可能每个项目的人都认识;其二,作为专业人员,在年报期间,所里明文禁止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进行投资,这是保持审计质量的根本,更不可能在此期间对外透露消息。但我平心而论,可以很肯定的一点,如果是我们事务所审的,大可放心依据审计报告和企业的公告判断。因此,我的回答都是:“具体审的人和公司我不熟悉,不过如果是我们所的报告,你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

诚然,尽管每年证监会年报后的例行检查,总有那么些处罚的事件发生,真实市场上还是有不断短期操控股票的行为。但我能够坚定且大言不惭地说相信审计报告这样的话,是源于什么呢?
这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体会,“我眼中的资本市场价值”

我2007年底从企业财务转行到事务所,从审计助理到项目经理,10年时间,做过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年报审计、重组,民营企业IPO、年报专项审计等等项目。根据我实实在在的体会,目前的A股资本市场,是最严苛的市场。看似要像注册制靠拢,很多人都以为只要达标,包装一下就能过会,而我所经历的体会是,真的很难!

就拿我们部门近几年进行IPO的几个项目而言,企业从最初的尽职调查到上市历时最长的8年,一般的5-6年,1家化工企业,IPO进程5年后由于行业的变化被迫暂定;1家农业企业历时5年目前已经撤资料;还有好几个项目还在继续IPO整改的过程,而最短历程的是10年出的公司,仅1家,在也需要3年。

说到这里,我想线上的各位,也许会好奇,到底IPO的历程是怎样的呀?身边的创业朋友们都想融资上市,看似资本市场的奶酪很大很香,怎么到你这里就变得这么难?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资本市场.jpg

所谓IPO,是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指某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募的方式发行股份。本着同股同权的原则,有限责任公司IPO过程中会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
在我国资本市场,IPO的过程可简单分为:1、准备过程;2、申报过程;3、公告上市。

说到准备过程。通俗的说,大概是这样,一家经营3年左右的企业,根据自己的业绩和发展情况(达到目前上市的财务指标要求,或者预判可能达到要求,再或者目前达不到,但有这个迫切愿望)
第一步,该企业会找到有上市保荐资格的券商进行沟通,确认券商后,再联系其他各中介,组建IPO团队,这里面包括:企业管理层、券商、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除了企业管理层,剩下的4家中介机构,都会在确定进行IPO进程前进行一次尽职调查,判断该企业IPO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签约和辅导。
过程中,这4类中介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和内控标准,根据在企业尽职调查中了解到的各项情况,综合判断是否接此业务。

就拿我们事务所来说,一般是合伙人(也就是报告最终签字人)先和企业老大、券商老大去沟通,他回所上和部门经理沟通,部门经理会将任务交给项目经理安排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尽职调查。
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和相关的律师、资产评估师进行跨行业沟通和资料数据印证,然后出具尽职调查报告。
接着,各中介负责的老大会在一起开会,评估此IPO项目是否可以进行,由于每家标准不同,的确会存在例如会计师事务所不签约,其他中介继续跟进的情况;也会存在企业的确不适合IPO,改成咨询类的项目,让企业进一步经营规范,这也是很多民营企业一说IPO至少3、5年的原因。

第二步,签约后,各方会开会确定企业改制的时间,因为上市后是股份公司,而且在过程中会引入风险投资等投资方。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根据改制的时间,进行一次严格的审计,通常跨度3年1期,有时根据需要还会加增专项审计追溯至开业。在这个过程中,资产评估师和律师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领域进行专业的审核并出具报告(例如资产评估师对各项资产的价值评估,律师对组织架构及各项法律事项的核查),同时,还有税务社保等问题,在上市过程中,按需要会进一步引入税务师事务所等单项事务的中介对专门事项审核并出具意见。而我们的审计报告在出具前会参考相关跨专业事项。

据我所知,如今的各家事务所一般接到IPO项目都非常重视,从签约那一刻起,IPO在所里就被列入了A类项目,只要大合同没有改变,无论是股改审计,跨年度的年报审计还是阶段报送审计,都会至少3级复核。就拿我们所而言,对于还未上市的IPO,如果不是在申报阶段,安排审计的时间一般都会商量调整至上市公司公告密集期后。
报告的审批流程是:项目经理写完报告——负责项目的部门经理审核——负责项目部门合伙人审核——交叉复核合伙人审核——北京总部质量委员会过会通过——在系统流程报备通过——出具报告。这样的4级审核,要想出大问题都难吧。

第三步:在IPO的辅导期,过程中会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会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各项管理控制点进行设计测试和执行测试,最终给出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书。我印象深刻的是,上文中提到的1家5年过会的企业,尽管是国家大力倡导的高科技行业,并且有国家战略项目背景,但曾经提交给企业的管理建议书就写了90多条,好几十页。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企业的大部分管理环节和涉及的人员工作不得不与时俱进地做出改变和完善,所以,您可以问问身边有在企业IPO期间工作的朋友,一般都会跟您说,那个过程真是掉了一层皮!

第四步,申报期。准备申报资料的时候,各方中介会在券商的统一牵头下,对各项数据和资料再进行细致的核查,一般3年1期,按我所接触到的企业,最多的核查资料,光是电子版书面分析报告写了200多页。纸质版更不用多言。同时,会对于涉及到的第三方数据,例如客户供应商,存放外地存货等,进行实地走访(包含企业、券商、律师、审计)。这些工作会根据证监会要求决定是否出具核查报告。
资料申报上去,证监会的发审委,会有很专业细致的审核,最终拿出反馈意见,IPO小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各项资料证明和回答,出具反馈意见答复。

第五步,审批。证监会根据反馈意见和各项综合考虑上报发审委审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过会。过会后根据证监会时间安排进行公告,到最后才会有大家羡慕的敲钟、上市。

啰嗦了这么多,不知您是否体会到,现在的整个IPO过程,无论从企业自身还是中介,都要求非常的严格,能够历经考验,最终上市的,无论从行业发展、企业管理,还是财务状况,真的都经历了几年的蜕变,可以称得上行业的佼佼者。
再有,目前上市后签字人是终身负责制,特别是事务所,每个IPO项目跨年度那么长,收费也就几十上百万,项目人员那么多,签字人真正最终得益并不像外界想象那么多那么容易,所以基本上不会为了企业去故意冒风险搭上自己的职业生涯。
因此,从这个角度,我认为,目前中国A股资本市场是非常有价值的,凝聚了国内最优质也是最有耐力的企业。这样市场上的企业加上严格的行业管理,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是可信的。值得大家去挖掘分析。

或许到这,又有朋友想问,你说得很多都是创业板中小板里的民营企业吧。那主板里的很多蓝筹股风向标都是国有企业,那又怎么相信呢?
我又给大家分享一点儿我的经历吧。

我刚开始几年审计,正值国有企业改制后入市的高峰期,所以审计的都是国有企业。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国有企业都是甲方的心态,不管怎么事先邮件电话,基本上都不会准备审计需要的财务基础表格,都是我们到现场自己去系统导数据,如我前面提到的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是基本没有编制的(尽管这本来是企业的责任,你问企业财务要数据,他们一句,“我们又不会弄”就把你打发了),在现场要一份审计所需的第三方资料要通过层层审批,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财务数据经营成果进行审计,还要根据审定数据编制完整的财务报表,辅导客户进行附注的编写,非常被动而且效率很低。

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政府部门的管理要求,每年企业国资委检查、审计署审计、各项重组专项审计再加上每年的年报审计,慢慢的,国有企业的内控和财务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这几年,基本上接触到的国有企业,每年在审计入场前,都会填好审计设计好的各项基础数据表格,自己编制各项报表和附注,有专人进行沟通,再加上财务软件的迭代应用,我们的审计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那你说国有企业有没有造假的风险呢?当然有,只不过因为是国家的,管理层也是有公职的人员,前些年要说造假的动机,是因为业绩太好,生怕完成任务太多,需要把收入利润埋起来;而这些年传统行业发展转型困难,造假动机来源于怕完不成任务。但尽管如此,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不仅仅是证监会监管,平时的国资委、审计署都随时进行专业的检查和审计,同时,现在国有企业考核的事项已由原来的单一财务指标变成了综合管理指标,管理层为了当年的一点利益就丢了乌纱帽,这样的成本太大,大部分都不会冒险。再加上外部审计的把关,基本上规避了风险。

另外,作为外部审计,我们现在对于国有企业执行的程序也较以前严格很多,就拿函证这个环节来说,我在审计的时候根据账务需要向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去询问当年的交易金额和期末余额是否如企业说的那么多,按审计的方法就是以事务所的名义去发函证,客户供应商收到函证后,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查账盖章予以回复,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重要第三方证据。以前在现场填完,邮寄出去,如果离场没有收到,就在现场找资料替代。现在如果是重要的客户供应商没有收到函证,一定会补发,或者走访,一定要拿到第三方确切证据。
再有,对于涉及军工项目的业务,以前总是被保密一词就耽误取证的进程,目前大家都达成共识,无论是什么军工项目,没有国家保密机关正式通知,我们一定会进行明确的第三方取证。
通过这些分析,我认为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报告的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

到了这里,我想说,咱们国家的产业变革和历史发展已经来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时点,要成功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一定都会依托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秩序直接关系到它的质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的严格监管和法制化进程将成为常态。而我今晚作为上市公司的审计人员,也作为一名小股民,其实最根本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通过工作的点点滴滴,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是巨大的,其中的企业财务报告是值得信赖的,如果您也和我一样相信价值投资的话,不妨把你感兴趣的报告找出来,以此为据,进行投资分析。
而我,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也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分享我的所得。

最后我以英国作业狄更斯的话作为结尾送给大家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亲爱的朋友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感谢您聆听我的分享。
祝您在这个好时代,依托好报告,抓住好股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相信价值投资的审计师不是好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