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拆书稿

今天我们讲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在讲述这本书之前,我们先开来看一个经典的案例。

《德克萨克纳报》曾报道:“三年前,杰里朗因一场车祸造成脖子以下高位截瘫,当时他只有17岁。今天,他能够用嘴叼着笔写字。他通过特制的电话参加了社区大学两门课程的学习。他通过闭路电视能够听课并参与课堂讨论。他还花了大量时间阅读、看电视和写作。”

他在给医生的信中写道:“我觉得生活富有意义和目标。我在差点儿丧命的那一天采取的态度成了我对待生活的座右铭:我虽然折断了脖子,但我没有被生活打倒。我已经申请了第一门大学心理学课程。我相信,残疾只会增强我帮助他人的能力。我知道,如果没有那场灾难,我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进步的。”

杰里朗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不能改变造成你痛苦的处境,那你仍然可以选择采取何种态度。残疾不是杰里朗选择的,但他选择了不让厄运摧垮自己。

当我们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时,就能产生活下去的动力,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生活。这也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什么是意义疗法,意义疗法为什么有用,以及怎样实施意义疗法。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以上故事中的医生,维克多·E.弗兰克尔,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担任维也纳神经综合医学院的首席专家长达25年。

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义》的销售已达1200多万,翻译成24种语言。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生活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他于1905年出生,1997年去世。弗兰克尔最奇特之处在于,他曾在三年时间里,先后被关押在奥斯维辛、达豪等四个集中营。他的经历,是意义疗法最有力的明证。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里经受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以及自己是怎么熬过那段非人的牢狱生活的。其中,对学术的追求,对妻子的爱的期待,对生命的意义的追求,都是他能活下来的强劲动力。也是他这本书最可靠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讲述有关意义疗法的心理学知识。

作者先讲了意义疗法的概念,以及它的重要性。

作者告诉我们,意义疗法就是通过让人找到生命的意义,而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并勇敢的生活下去。

因为人一旦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就有了生活的勇气,它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

作者说,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

书里,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向作者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

作者该怎么才能帮助他呢?作者该告诉他些什么?他努力克制自己,不说别的,而是对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么样?”

“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

作者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他没再说话,摇了摇头,悄然离开了作者的办公室。

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几年前,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还对48所大学的7948名大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在被问及什么是你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78%的学生回答其首要目标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尼采的一句话很有智慧:“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讲,在纳粹集中营里,你会发现,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作者讲了个人的经历,他在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一部待出版的手稿被他们没收了。重写这本书的渴望的确有助于他战胜集中营严酷的处境。

比如,在巴伐利亚集中营时,他得了伤寒热,却在碎纸片上记了许多笔记,希望如果有幸活到解放那一天,这些笔记会帮助他重写那本书。他确信,在巴伐利亚集中营那漆黑的监狱里重写那部被没收的书,这有助于他避免可能发生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险。

那既然意义疗法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操作呢?

首先,作者认为,人实际需要的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以患者有待完成的潜在意义去激励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唤醒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其次,许多患者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他们受到内心空虚的困扰,作者把这种症状称作“存在之虚无”。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针对这种情况,运用对责任的强调唤醒生活的意义。

他们经常使用这几句格言激发人的责任感:“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它要求你设想现在就是过去;并且,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这就使人能够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及自身生命的终结性。

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

就像我们常说的,假如生命只剩下了一天,你该怎样过?我们通常会醒悟,时间不多了,要珍惜,要尽责,要做有意义的事等等。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第三种方法就是忍受苦难。

作者说,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那时重要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致,即人能够将个人的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

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现实时——比如患了不可治愈的癌症——我们就面临着自我转变的挑战。

就像文章开头讲的,那位脖子以下高位截瘫的杰里朗,就是将痛苦转化为活着的意义。

这就是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在某些情况下,人被剥夺了工作或者享受生命的机会,但痛苦的不可避免是永远也不会被排除的。在勇敢接受痛苦之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并将这种意义保持到最后。换句话说,生命之意义是无条件的,因为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

作者回忆了一段自己在集中营里最深切的体验:

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概率不超过二十八分之一,作者第一本书的手稿(他在到达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就把它藏在大衣里)能够抢救回来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因此,他不得不努力地减轻失去自己智力成果的痛苦。他发现自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他在那种境遇中的生命是否完全没有意义?

其实自己苦苦寻求的答案已然存于作者心中,并且不久就得到了它。而现在看来,集中营的幸存者中似乎没有谁比他活得更长,也没有人的智力成果能够超越他。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作者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

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

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

“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另外,像对死亡,恐怖症这样的现实的恐惧是不可能通过意义疗法的心理剧来消除的。意义疗法发明了一项特别的技术来治疗这类病例。

这就是——“矛盾意向法”

举个例子。一名年轻的医生由于害怕出汗来向作者咨询。他只要一想到会出汗,马上就会大汗淋漓。为了切断这种恶性循环,作者建议他在将要出汗时下决心让大家看看他是多么能出汗。一个星期后,他又来告诉作者,只要他遇到了引发他预期焦虑的人,他就对自己说:“以前我只出过12公斤的汗,这次我至少要在他面前出上120公斤的汗!”

结果,遭受这种恐惧症折磨四年之久的他只用了一个疗程也就是一周的时间,就彻底摆脱了这种病症。

我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实际是逆转患者心态的过程,直到他以相反的愿望取代原来的害怕。这样的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焦虑之帆上的风力。

还有一个病例是有关言语能力的。维也纳普利克里尼克医院喉科的一位同行给作者介绍一名患者,是他从业多年来见过的最严重的结巴患者。这名患者从记事那天起一直受到结巴的困扰,只有一次例外。

那是在他12岁时,他在公交车上逃票。售票员抓住他后,他想到唯一逃避处罚的办法就是引起售票员的同情,所以他竭力想让人家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但是当他想结巴的时候,却做不到了。他无意识地运用了矛盾意念法,虽然不是想治疗自己的病症。

矛盾意念法还可以用来治疗睡眠障碍。对失眠的恐惧,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倒让患者更加难以入睡。要克服这一恐惧,作者通常建议患者不要试图入睡,而是试着做相反的事,就是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换句话说,对入睡的过度关注会产生一种不能入睡的预期焦虑,因此必须运用矛盾疗法,以不睡觉来替代它,这样很快就会入睡。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会给你指点迷津,值得一读。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写道:

让我们警觉起来——从两个方面: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我是这样理解的: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人可以放任自流,浑浑噩噩,因无望而轻易放弃生命;人也可以超越自我,改变自己面对磨难的态度,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生命的意义。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意识到人类在巨大灾祸前的不堪一击。生命能否正常进行可不是由主观能控制的,它受尽外界的影响,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活在当下,好好感受现在,享受现在的生活吧。

好了,《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述完了,谢谢各位阅读,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拆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