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东汉大不同
很高兴《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我已经讲了四个系列,今天是第五个系列《危机与考验》。看名字就知道,这个时候的汉朝历经了一些混乱,在这个系列中,我们会从西汉末的混乱一直讲到魏晋。那么我都已经讲了这么久了,大家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那我想问个基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传统的标准答案是“以史为镜”,这句话出自《旧唐书•魏征传》,是当时李世民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死后,唐太宗难过时说的一段话,最后一句是:“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的镜子。总之有了这句话,我们至少明白古人做正确的事,我们就可以模仿,错误的事呢,我们就要小心提防和避免。不过仅仅是这样恐怕还不够,因为它还有一个盲点,古人的生活环境不同,造就的价值观也必然不同,一味的古为今用,会忽略历史人物的生活情境,会给古人的行为安上一个现代的解释。比如上次我讲的吕雉,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就会以爱情线索这个来解释为什么吕后会要将戚夫人做成人彘,而事实上,吕后对戚夫人痛恨,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戚夫人抢了自己老公这么简单,再说明白点,就是当我们看到古今类似的行为,会很容易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有着和我们现代人相同的动机。那么,如何避免这种“以古代今”看历史的方法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看作一个异国或者异文化的历史,这样看的话,大家就不会对魏晋时期男人涂脂抹粉簪花而感到任何不适了。
所以学历史,对我们真正有帮助的不是行为上的直接借鉴和模仿,而是深入了解人类行为的因果,掌握什么样的原因会带来什么样的行为和反应,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增加一点智慧。有一个伟人,他就对此掌握的特别透彻,就是我们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不仅是政治家、革命家,还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毛主席就非常善于带着同理心去研究历史。
西汉之际,表面现象是王莽取代了西汉,且建立了新朝。然而,仅仅短短的十几年后,刘秀就又灭了新朝,在洛阳重建起了汉朝,就是历史上的东汉。这是历史事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莽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在完全和平的状态下,没有任何阻碍的夺取政权呢?为什么在如此轻易的取得政权后,又引发了普遍的反对呢?
认识历史,“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因为“是什么”只是历史事实,而“为什么”就需要用同理心去感知,也就是将自己置身于西汉政治社会的环境中,去想,去体会。
学习历史,对更深层的人类心理,人类个性和人类反应的认识,一定会让我们从中积累智慧。脑袋决定行为,只有进入思想层面,我们才能真正的解释历史中的种种“为什么”。
王莽上位后,为什么着急制定各种制度?为什么要把官名改来改去呢?
当时的人们对着经书有着强烈的信仰,许多人都认定这世界上所有的问题,在经书里都能找到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早就被封存在古老的文字里。而王莽,可谓是把这种信仰发挥到了极致。
王莽认为,西汉现在的问题这么多,一定是制度不对,制度对了,根据感应,天下自平。
比如说王莽觉得匈奴的问题就是名字不对,“匈”这个字就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改“匈奴”为“恭奴”,他以为这样,匈奴就会受到天的感应而变得恭顺了。还有“高句丽”的“高”字也不对,大汉的属国怎么能称为“高”呢?所以改为“下句丽”。王莽甚至把匈奴国君“单于”的称号改为了“降奴服于”。
再说改官名,既然万事万物和自然都有相对应的运作,那官名也不例外,应该按照经学的谶纬找出完美的官名。结果呢,他改名字改官名,社会非但没有安定,反而更乱了。更乱了之后,他就认为是名字没改,对于是继续改,恶性循环,终于造成了官场的大瘫痪。
本来一个官员批过的公文,该被送到一个特定的单位,突然这个单位改名字了,接着这个单位就不见了。你说这帮公务员该怎么干活?官职的大混乱很快就带来了整个官僚体制的大停滞,后来严重到官员连薪水都领不到的程度了,因为到处都是新的官,却没有人知道该如何为这些新官核薪,就连负责发薪水的单位名字也被一改再改。领不到薪水怎么办?《汉书》四个字描述:并为奸利!就是利用官位去牟利!
可悲的王莽啊,明明帝国已经被他改得乱成一锅粥了,他还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他依旧很勤奋的按照信念继续他的复古。
社会动乱,局势不利,王莽不考虑哪个将军有能力,是否够忠诚,是否会背叛,他觉得他只需要在宫廷里,按照阴阳五行的原理,做一通仪式,就能让敌人消失。
有一天,他在梦中看见长乐宫里的五个铜人活了过来,醒来后,他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原来,新朝会出问题,都是秦朝所铸的这些铜人在作祟。铜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力量?因为他们身上有字,而字是有神秘作用的。这很简单,甚至都不必费力将五个铜人销毁,只要赶紧除掉这五个铜人身上铸的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再一次,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被他取代的刘家人,于是他就派人到祭拜刘邦的高祖庙里,将门窗都打烂,然后又派人将汉元帝的陵墓外都漆成黑色,已示惩罚和警告。
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是荒唐幼稚的,简直就是抽风。但是在信仰的环境中,这就很容易理解了,王莽本来就是相信感应的人,他越依赖感应,做出的行为就越混乱。
实际上,这完全违背了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董仲舒原本是要以天或天所降下的祥瑞,灾异来引导和制衡皇帝的。然而,发展道王莽时代,感应理论膨胀到近乎失控,到底什么现象该怎么解释?人言人殊。而王莽自己沉浸在自己解释的理论里,不能自拔。
他还荒唐的让自己重结了一次婚,因为他认为人世间秩序的根本就是夫妇之礼,要“正”夫妇之礼,才能引导天下秩序归正,于是作为皇帝,他应该坐做出牺牲,所以王莽68岁时娶了个新娘,而且用的还是最严谨的古法行婚礼。
王莽娶妻的那几天,天气异常,不是大风就是大雨,按理说,这很不吉利,然而,阿谀奉承的大臣们纷纷上书说,这是“雨水洒道,清靓无尘”,意思是天把尘土都吹走了,雨水为你把道路都洗干净了,这是大吉呀!这再过去被认定最明显的灾异现象,现在都能被曲解成了祥瑞,说明天人感应已经完全变质了。
还记得秦始皇跟汉武帝被方士骗的事儿吗?相信我,骗子各朝各代都有。王莽不是信谶纬吗,一个叫“哀章”的骗子就弄了个金匮之符,就是一个金子打造的小盒子里放了一张符,上面写了六个王莽身边最重要的人,然后又加上自己,最后又捏造了“王盛”这个人名,凑足了八个人,意思是这八个人是新朝的重要人物。很明显,这是哀章骗吃骗喝的粗糙伎俩,可是偏偏王莽就相信,于是王莽就提拔了哀章,更可笑的是符上不是还捏造了一个王盛吗,那就去找,结果在街上找到了一个卖大饼的,这人叫王盛,于是卖饼的王盛莫名其妙的就有了高位。
哀章王盛得了便宜,但严重损害了其他老臣的利益。其中有个甄丰,他既是王莽老友又是王莽的功臣,一下子沦落到和骗子及卖大饼的平起平坐,心里着实不爽。他对王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但王莽没接受。一气之下,甄丰和他儿子也去造了个符,宣称自己才是真命天子。这种符,王莽可就不信了,于是直接将甄丰父子抓来杀了。受牵连的还有与甄丰过从密切的刘歆,刘歆的两个儿子也被杀了。
刘歆还有个女儿,嫁给了王莽的儿子王临,王临与侍女私通被发现了,他想起了王获的死,担心父亲处罚自己,索性联络另外一个兄弟起事谋反,结果失败被捕,与刘歆的女儿一起被处死。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王莽严重的问题,他既不相信亲人,也不相信老臣和老友,他只相信感应、谶纬以及各种神怪荒诞的信息,他的用人没有标准,那谁还愿意为他效忠呢?效忠的人越来越少,王莽的这个皇帝当然也就越来越孤立了。
王莽忠心的相信复古,他破坏商业,又不顾执行上的困难,下令“限田”,使得商人地主都成为了王朝的敌人,农业生产也无法正常进行,农民非但没受益,反而一并成受害者。
我们要知道,他夺权的基础就是取得了广大农民和理想派儒生的拥护,可是他当政之后,儒生在官场上并没有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而农民在这种乱境下也没有办法安居乐业。现在商人、地主、农民、如生,全都跟他对立了起来,就连本来成为对立面的地主和农民,竟然也神奇的联合了起来,一起反对王莽的新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抗暴起义的女领袖吕母就是个大地主,史料记载:“吕母,家素丰,赀产数百万。”
吕母的独生子吕育,被县吏下狱冤死,吕母一怒,要为儿子复仇。她散家财,聚拢了一群“少年” ,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弟,都跑到他身边来了,吕母发动起义,杀了县令。既然杀了人犯了法,索性造反,吕母自称将军,带人游击海上,利用海上优势,军官根本拿她没办法。后来吕母死了,他的部队没有解散,其中一大部分都加入了赤眉军。
现代历史书称吕母为农民起义,其实他并不符合农民起的标准,因为它是大地主,而不是农民,之所以能够聚众上万,靠的也是她们家庞大的资产。
还有一个地主和农民的结盟组织,就是南阳的刘演和刘秀兄弟。他们是刘氏皇家的宗室,不过血缘已经很远很淡薄了,他们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王莽时期,他们的身份是大地主。他们在南阳建立了强大的势力,和吕母一样,他们拥有百万资产。起兵之初,他们以地名称呼自己的军队为“舂陵军”,但后来这个名号不见了,因为他们加入了绿林军。绿林起自绿林山,在今天的湖北。
这么多人起来反对王莽,可见生产贸易都被破坏了,人根本就活不下去。大家开始纷纷怀念汉朝,美化了对汉朝的种种回忆。而刘演刘秀兄弟具备刘氏宗亲的身份,所以他们的战斗主旨,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就成了“复高祖之业 定万世之秋”!这进一步给了反抗军的合法性,让人家刘家人重新当皇帝,终结王莽带来的混乱和痛苦,成为了所有人的想法。
王莽的悲哀就在于,明明他是借着西汉末年政治败坏而崛起的,但在他一通乱搞之后,促使人们忘记了当年的败坏,突然之间,汉朝在大家记忆中变得是如此的美好。最终,王莽众叛亲离!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
王莽死后,各方军阀争当老大。首先是刘玄,他是第一个称帝的,他和刘演刘秀一样,也是远房的皇家宗亲,他是在弟弟被杀后,因复仇犯了法,为躲避司法追究,才加入绿林军的。他加入绿林军比刘演刘秀早,所以地位也比较高,比较稳定。攻入长安后,他自称“更始”皇帝。
其次是赤眉军,更始皇帝忌惮他,攻入长安后,更始皇帝只给了赤眉军的领导樊崇一个侯位,连个王都没封,要知道樊崇的兵力,可是仅次于更始皇帝的。樊崇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是是自己的在号召力上没有顺应潮流,于是他学乖了,找一个流落在民间的汉高祖的后代,叫个刘盆子来,当他们象征性的领袖。
还有一个方望,此人扶着的人叫刘婴,就是那个当初王莽立的那个傀儡皇帝,这个皇族血脉算是最近的。
不论是刘玄、刘盆子还是刘婴,其实就是各路军阀想明白了一件事,想要当老大,必须是“复高祖之业”!
那问题来了,这么多刘氏血脉,高祖后裔,到底谁最有资格当老大呢?还是毛主席的话正确:枪杆子底下出政权!首先是方望,他由于势力不足,率先被更是皇帝刘玄消灭。紧接着,赤眉军以迫近长安,不得已,刘玄抽调原来负责防守东边洛阳的部队来长安协防,这就给了刘秀机会。
早些时候,因为忌惮刘演,在刘演攻下宛城立了大功之后,刘玄就找借口杀了刘演。后来刘秀也立了大功,这对刘玄可不是个好消息,刘玄一边试探一边安抚。干大事的人息怒不形于色,刘秀的反应非常冷静,表现的格外温驯,甚至替哥哥谢罪,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曾流露出任何激动难过的模样。这让刘玄稍微放了下心,然后为了排除刘秀的威胁,他将刘秀河北一带,远离政治中心。就这样,刘秀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还保住了原有的势力。
当刘玄将洛阳的军队调至长安来对付赤眉军的时候,刘秀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一举南下,占领洛阳,在刘秀进攻洛阳的同时,赤眉军也攻入了长安,刘玄战败被杀,他短暂的皇位和新政灰飞烟灭。
在那个相信谶纬的时代,赤伏符及时的出现了。赤伏符上彰显了刘秀才是真命天子。于是,凭借这一张符,刘秀正式称帝,年号建武,也就是东汉的光武帝。这个是赤伏符哪来的?我们现在不用想也知道,但是当年要是没这个,还就真不行。
刘秀称帝时并未控制汉朝所有的领土,他所掌握的只有河北、河南两地。但是他有一个大优势,就是赤眉军在和更始皇帝打仗时,消耗了大量的实力,而且长安已没有足够的粮食了。刘秀采取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堵住各个通道,让赤眉军在残破的关中活不下去。后来天降大雪,极寒交迫的赤眉军走投无路时投降,献出了西汉王朝的传国玉玺和绶带。此时的关中已经残破不堪,建都肯定是不合适了,于是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十几年的骚乱,产生了一个对刘秀政权最有利的因素,那就是人们开始珍惜旧有的制度和秩序,换句话说,东汉只要取消王莽造的孽,人民就感觉很满意了。
史学家认为两汉实际上是相续的,这不只是因为刘秀是刘邦的后裔,还因为从西汉到东汉,根本的帝国运作模式是一致的,因为王莽实在是把大家都吓坏了,所以刘秀的执政非常的平顺。本来已经结束了的王朝,因为王莽反而续了命。这还真是一段有意思的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