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我也想遇到这样的老师

现在大家都喜欢把孩子送出国读书,认为国外的教育可以更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能。然而谁能想到,曾经的美国却有着最糟糕教育体制——它歧视黑人孩子,认为黑人孩子学不好正统英语;它也歧视不听话的孩子,在课上调皮的孩子总会被打上多动症的标签然后被劝退到特殊教育学校;它投入大量资金研究教学策略,然而毕了业的学生却连一本书都读不下来......

蔷薇被人们涂抹上艳丽的色彩,可谁都看不到它日渐腐烂的根茎,但真相总会有人看到的,这个人就是影响了整个美国教育体系的教育家——马文·科林斯。

马文曾在一所公立小学担任教师多年,后来创办西区预备学校。她在学校里任教的时候,由于教学理念不合群,遭到了排挤,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的信念,那就是:一位好老师能够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激发出最好的一面,他们愿意一直打磨抛光,直到每个学生都能光芒四射。

而她也做到了,让每一个被放弃的学生都在她的教导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后来记者希维娅·塔玛金经过对马文一年多的跟踪报道,带着“她是如何上课的,以及她的方法为什么会奏效”的问题,观察马文的教学,跟进学生的进步,和家长以及其他教育家交谈,最后与马文一起写成《马文·科林斯的教育之道》这本书。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实用型书籍,教给我们一些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然而,当我通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更像是一本传记,在书中,马文把她的教学经历、所思所想,像一位朋友一样向你娓娓道来,给予我们感动和启迪。

马文一生中改变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命运,尤其是在她最开始创立学校的时候,她的学生都是其它学校不肯收的问题学生,她是如何做到让这些孩子都做出了改变的呢?对此她总结出了十个基本原则,而这十个原则的核心就是对孩子的爱。

结合马文的经历,要想让一个孩子满足你对他的期待,你需要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1. 孩子能否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2. 你有没有给孩子下定义?

3. 你自己热爱阅读吗?

“一个老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就会如何塑造自己的学生。”马文如是说。而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三个问题,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找到答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要如何去做。

-01- 孩子能否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但凡问道“你爱你的孩子吗?”没有家长会说不爱,但爱他却从来不讲究方法,于是让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控制,变成了争吵和打骂,如果就连家长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那又如何让孩子知道怎么去爱呢?怎么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在这里总结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把你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马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在教室里拥抱、抚摸孩子们和说“我爱你”,会马上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舒适感,在师生和孩子们之间建立起爱的纽带。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

然而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内敛,我们从来都不会将我们的感情明确地表达出来,总觉得我们的感情别人是知道的,然而事实往往不是我们想的那样,就算是双胞胎也不可能通过脑电波得知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更何况大人和孩子,所以,你爱孩子就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说出来、做出来让孩子知道,他是被爱着的。

同时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多教他一些感性的词语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而这些感性的词语,譬如“爱”、“悲伤”、“快乐”等等,通常没办法让孩子理解,那么这就需要你主动去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喜悦和悲伤。

一个会把爱和情感表达出来的家长和老师,才能教会学生什么是爱,教会他共情的能力。

接下来是第二步,发自内心地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是打心眼儿里爱孩子的,然而却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这使得在无知无觉中就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了孩子而忽略孩子的想法。然后理所当然地,孩子开始不听话了。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书中就提到过,曾今他的女儿办生日宴收到了很多玩具,他想让女儿把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然而被女儿拒绝了,她说这些都是她的。柯维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就强制性地分了玩具。事后,柯维想,自己是为了面子而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女儿不肯把玩具给别人是因为她想要拥有,只有让她先满足拥有的感觉,才可以教会她如何去分享。

大人们总觉得小孩子需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然而却不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和一个不熟的人同吃一顿饭你都会考虑到他的感受,然而却很少问孩子的真正想法,只会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或打,或骂,或冷处理,这样做孩子无法反抗你,但会记在心里,在他长大后激发所有的矛盾。

发自内心地爱和尊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你是怎么尊重别人的就怎么尊重你的孩子。有一个词叫做“知彼解己”,意思是如果你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你得先主动去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

第三步,辩证地爱。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纵容,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那么怎么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而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呢?让我们来看看马文是如何做的。

马文每次指正孩子过错的时候都会先说一句“我爱你!”,然后再指出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对事不对人,因为只有将人和事清晰地区别开来,孩子们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意见和批评,放弃他们的行为,而不失去尊严或自我价值感。

马文说:“我要求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并不是由我自己随意决定的,这些都是成人世界所遵守的礼仪规则。”这句话表明,马文认为孩子们的行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她不会认为一个孩子哪里不好,只会用爱和理解的语言教会孩子们什么是符合礼仪的做法。

例如,马文班上新转来一个害羞怯懦的女孩,一进班级就往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坐,马文没有命令她坐在前面,而是说“我爱你,亲爱的,所以我不能让你离我太远。”

对事不对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但每次想要发火的时候,你可以先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缓和一下情绪,同时营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然后再以“你做的这件事”开头教育孩子。心里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激发矛盾。

这里多做一些补充,对于年纪更小一些的孩子,常常通过哭声和大人们交流,这当然需要大人们及时回应他们,但当孩子大一些后可以表达出需求时,如果你害怕孩子会因为要什么给什么而变得任性,你可以在回应后延迟对他的需求的满足,即立即回应后,隔一段时间再满足他的需求,从而让他学会忍耐。

爱一个孩子,需要我们表达出来,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我们在爱中教导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真正做到爱而不溺,批而不伤。

-02-你有没有给孩子下定义?

马文在学校创办初期收了一个名叫埃里卡的女孩儿,这个女孩儿被原来学校的老师评判为“很可能永远都学不会阅读”,甚至打算将她送往一个特殊班级。无论她的母亲有多么努力地诱导女儿,用各种好吃的贿赂她,埃里卡也只会不停地重复,“哦,不,妈妈,老师说我做不到,我学不会的。”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彻底否决的孩子最后却成为一个无法被满足的读者,你可以想象出来一个七岁半的孩子把她的暑假全部都扎在书堆里吗?所以永远不要去给孩子们下定义,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有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定义是无意识的,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看到朋友的小孩学什么都上手很快,而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快,你就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东西很慢,这就是一个下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下定义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总爱把别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做对比,而这些你对孩子下的定义经常会从你的言行举止中透漏给孩子,即使只是一个眼神,所以才会出现诸如你越说孩子爱哭,孩子就越爱哭的现象发生。

你需要明白没有什么天生如此,就像白纸上的痕迹都是人画出来的一样,你给孩子涂抹了什么颜色,他就会显现出什么颜色。

史蒂芬·柯维的小儿子曾经学什么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棒球,尽管他和妻子都想方设法地去帮助儿子学习。柯维通过反思自己发现,他和妻子受到周围人对儿子评价的影响,虽然一直都在费尽心思帮助孩子学习,但一直都戴着“儿子学习能力不如别的孩子”的滤镜,这让孩子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好,需要靠父母的帮助。

于是柯维和妻子做出了改变,不再着急帮助儿子学习,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学,相信他肯定能学好,通过对他信任的态度让他知道,他学习能力没有问题。然后,他的儿子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在学习上扶摇直上。

当然,不去对自己的孩子下定义,这不仅需要你做到表面功夫,还需要你心口如一,不然总会在一些话语或行为中表现出来你对孩子的看法。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是让自己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

其实,也可以发现,不下定义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其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就说说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夸”,那我们怎么夸?又该什么时候夸呢?

马文每天早上在教室里迎接学生的时候,都会找到孩子身上可以称赞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袜子的颜色,她希望她的学生学会自信,学会自尊,她对他们所有的期待就是接受自己,无论出生,无论天赋,她让她的学生们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马文的做法告诉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因为每一次夸奖和赞扬都是你给孩子和他人最好的礼物。樊登在他的沟通交流分享会上也谈到要在孩子做对的时候立马反应并夸奖他,因为每一次夸奖都是最好的教育机会,这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对了,他会以此为荣并把它当成人生原则。

也许你会想,夸多了万一孩子变得骄傲自大怎么办?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樊登跟他儿子玩了一个扑克牌游戏,让他儿子随便抽一张牌然后猜,他会提问题引导孩子直到孩子猜对了,比如他会问:“嘟嘟,你猜这张牌是什么颜色的呀?”如果孩子回答对了,他就会说:“真棒!”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果孩子没猜对,他就会问:“那除了这个颜色还有什么颜色呀?”因为扑克牌只有红和黑两种颜色,所以,这是个注定会猜对的游戏,而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夸奖孩子。

你也许觉得这样的夸奖毫无意义,然而樊登的儿子把这个游戏跟他的妹妹玩了,然后对她的妹妹说:“你真棒!”,对他的爸爸说:“爸爸,夸别人棒的人最棒!”通过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游戏,他的儿子学会了如何真诚地赞美别人。

只有得到了别人赞美的孩子,才能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才会真诚地赞美别人,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自大的呢?一个人看待别人的想法反映了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骄傲自大的表面从来都映射着内心深处的自卑。所以,不要吝啬于自己的夸奖,学着去欣赏,学会去赞美,这不只是为了孩子,也是将美传递的过程。

不要给孩子下定义,从改变自己开始,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赠与孩子名为“夸奖”的礼物,让每个孩子都发挥出他独特的天赋。

-03- 赠给他享用一生的财富——阅读

世人皆知读书好,谁知此事必躬亲。读书究竟有多重要,我们都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年给孩子买的书是一袋又一袋,但孩子正真看了几本?阅读是一种财富,任何人都有能力赠与给自己的孩子,可仅仅是给他买书、送他上学就够了吗?

马文说:“一个老师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就会如何塑造自己的学生。”那么如果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你也得热爱阅读才行,只有你亲自体验过阅读给你带来的乐趣,你才能把享受阅读的过程分享给自己的孩子。那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首先,我们得知道阅读一本书的正确方法。

教育家艾德勒编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读书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是我们在小学时候就完成的内容,也是家长们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应该重点培训的内容。

给孩子打好阅读基础主要分为三步:

1. 教会孩子查阅字典和词典,加强孩子的字汇和词汇;

2. 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3. 选择适合孩子阅读能力,又具有一定难度的书籍让孩子阅读;

下面来讲讲对应每一步具体应该怎么做。

在第一步增加孩子的字汇和词汇能立时,家长们喜欢买那种带图的字词卡片来帮助孩子认字,虽然图像法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记忆力,但马文在书中也提到过,孩子依赖图像认字的过程中减少了对文字意思的思考以及对其对应物体的想像,所以这样的方法反而不利于孩子打下扎实的阅读基本功。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孩子遇到不会的字或词时教他查阅字词典,让他通过思考明白这个字词的意思,然后让孩子将理解到的内容画出来帮助他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明白字词的来源和意思。

接下来是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大人们自己都不爱读书的话,那是无法让孩子也爱上阅读的,如果只是嘴上说读书很有意思,但却没有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有趣之处,那说了跟没说一样。

那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仿照马文的做法。马文不会让学生们抄课文,也不会让他们填词,她会在孩子们学习热情减少的时候拿出《莎士比亚最受欢迎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教育孩子,告诉他们一些道理。她也会把圣经的故事和其他书籍内容联系起来,通过提问的方式考察学生对书本的记忆。

把戏剧和小说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情节,然后让孩子们理解一些道理,这就是马文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式,她把对于小孩子来说枯燥的文学作品用最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让孩子们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从而对书本产生了好奇,从而引导他们爱上阅读。

然后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能力,又具有一定难度的书籍让孩子阅读,现在许多文学著作都有儿童读物的改编版本,当然,想要引导孩子们对书本内容产生兴趣,家长们也须得知道书里面说的是什么内容才行,也只有自己读过书本之后,才能找到书本中可以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的地方。

总结

最后,让我们对以上内容做一个总结。

一、学会爱和尊重自己的孩子:

1. 将你的爱表达出来,让孩子用有安全感;

2. 在孩子不听话时,先问问孩子的想法;

3. 批评指正时,先构建安全的沟通环境,然后对事不对人;

二、不要给孩子下定义,学会夸奖:

1. 不要定义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可能;

2. 让孩子改变之前,首先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对孩子发自内心地信任;

3. 学会送免费的礼物——夸奖;

三、以身作则,带领孩子阅读:

1. 注重孩子词句的积累以及标准发音;

2. 先让自己爱上阅读,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 通过“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的方式带领孩子一起阅读;

4. 学会让孩子参与到故事中去,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和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遇《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我也想遇到这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