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秘密,就是“马太效应”吗?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读起来有点硬气且耐人寻味的话,来自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

在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当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国王有一次外出远行时,按照三个仆人的能力高低,分别交给他们数目不等的银子,并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

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0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5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害怕弄丢,所以就包在手绢里存着,一直没有拿出来,现在可以将这1锭银子还给您了。”

对这个不会投资的懒仆人,国王很生气,就下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拿去赏给了第一个仆人。

于是,国王就说出了上面那句硬气且耐人寻味的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而这句话,就出现在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这本书第一章段首的位置上。它与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那句”天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生活哲理。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对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这个故事中所反映的的社会现象,称为 “马太效应”,用来概括科学界的名声累加效应。这个名称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可是名声远扬呢。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 ,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比如,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朋友少的人,会因为不愿意交友,而一直孤独下去;在投资回报率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比别人多投10倍的人,收益也会多十倍。

万达集团创办人兼董事长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登上了富豪榜,曾经引起一阵热议。年纪轻轻的王思聪,真的就那么厉害吗?其实,一开始他的实力可没有有那么强大,实在是因为他创业的第一桶金,是他老爸王健林给投的5亿元资金。这笔巨款,足可以让王思聪失败好几回,交足了学费再赚回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马太效应的例子。

在书中,作者以加拿大两支冰球劲旅——麦迪逊哈特“老虎”队和温哥华“巨人”队在温哥华相遇,争夺“纪念杯”冰球赛冠军为例,分析参赛选手们的优势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加拿大冰球运动员的培养实行精英教育体制,这一体制首先按年龄分组,之后在每个年龄组内按能力高低分成不同级别,各个级别的球员经过分类、评估、筛选后,能力更强的孩子将能参加更高级别训练。

球员到了十五六岁,球队中的佼佼者将被送入职业青年队。身在职业青年队,才能有机会被选中去打“纪念杯”比赛。这名被选中的球员就会站在金字塔塔尖,成为最优秀的球员。

优秀的冰球运动员的成功道路,就是这么层层筛选出来的。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的时候,即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成功的本质,不一定是具备显而易见的某种技能,才会成功。天才并非开始就出众,而是一开始只比别人优秀一点点。在社会学领域,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村有一个女孩,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她先在广东的一家中型超市做销售,后又辗转来到杭州,在某个大商场继续做销售。后来,电商开始盛行,她嗅到了商机,就果断从商场辞了职,自己做起了电商。

靠着自己在实体超市和大商场积累的经验,女孩在电商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赚下了不少钱。她与同在杭州工作的同村男孩结了婚,在杭州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后,她又回我们当地的县城买了四套房子,送给双方的父母和弟弟们。

村上的人想不明白,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靠做电商,怎么能挣到这么多钱呢?

女孩是一个十分勤快又善于思考与沟通的人。她无论是在小超市,还是在大商场里做销售时,总是小组里最勤快的、销售额最高的人。她善于与人沟通,了解顾客的需求。这些经验,成了她经营电商时十分宝贵的无形资产。所以,女孩成了我们村里做电商的青年中的姣姣者。

总之,无论是优秀的冰球运动员,还是普通的电商成功人士,或者是富二代的巨大成就,他们的成功,都有看似”马太效应”一样的现象。他们开始时只比别人优秀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之后,一点小小的改进,也能带来惊人的不同,让他们最终取得了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功者的秘密,就是“马太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