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倾听的正确打开姿势,你get到了吗?

利用碎片化时间参加了深度倾听主题学习,结合个人理解,也尝试建构关于深度倾听知识体系如下:

一、为什么倾听这么重要?

被倾听的需要是滋养人心的养料。人一生有种种的动机,“被听懂”这种渴望可以说是其中最强烈的了。被听见就是被重视,它满足了自我表达及他人沟通联系的需要,悦纳的倾听者容许我们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人的倾听与注意协助我们在肯定自己的过程中,厘清思绪及感受。我们渴望被倾听,就是渴望被认可,渴望逃离孤立,希望我们的表达在别人身上得到反应,找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没有人听,那么说话者便无法满足传递想法和表达情感的目的,也因此在心中产生了一种被拒绝、被忽视的挫败感。

倾听可塑造自我及人际关系。我们通过与他人对话来定义自我、维系自我。被倾听就是别人给我们的回应,让我们的经历有了意义。

你被了解与被接受的地方,像是别人说出“是啊,那不是很棒吗”时,成为你“社会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那个你承认及分享的自我。而不被欣赏的地方,比如别人说“你一开始就不应该有那种感觉”,成为你“私下自我”的一部分,你知道这个自我,但不会与人分享,或是又否认又隐藏,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倾听的种子是在幼年期就种下了的,主要根植于亲子关系的品质。善于倾听的父母使子女觉得自己有价值、被欣赏。被倾听能让孩子建立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自我,让他们有独特的自尊去发展自己的独特才能及理想,自信地与他人建立关系。不被倾听的孩子,由于缺乏他人的了解来强化自我认同,他的自我就会因为别人的期望与焦虑而变形、扭曲。比如有些焦虑的父母,认为男孩子发脾气就是不成熟,年幼的女儿想买芭比娃娃就是幼稚不自重,他们拒绝倾听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社会自我”和“私下自我”的差异,甚至分裂,影响孩子的性格。

二、为什么我们无法倾听?

在当一名倾听者这件事上,大多数人都高估了自己。先入为主的预设、潜意的自我需求及情绪上的防卫,这都是我们无法倾听的真正原因。

先入为主的预设常常使我们以自己的主观认知来揣测说话者的意思,使我们无法真正听进对方所说的话。听者也可能急于将自己的同样经验告诉对方,甚至兴致高昂地谈起自己的感受、建议或批评,这种无法暂时搁置自我需求的结果,破坏了倾听。一位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男子,在探讨自己与疏远的父亲之间的关系时,突然忆及父亲与他一起玩电动火车的快乐时光,沉浸在回忆中的他再次感受到与父亲传承家庭传统的光荣之情,变得越来越兴奋。当他说得正高兴时,治疗师突然接过话头,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小时候的玩具火车。治疗师说了好一通,病人终于按捺不住被中途打断的愤怒,喊到:“你的玩具小火车,关我什么事!”。

有时,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触发了我们的伤痛、怨气或恐惧,这些情绪化反应启动了我们的自我防卫本能,也因此阻断了了解的通道。

这些情绪化反应的背后,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情绪模式。比如小李是一个聪慧的女生,她从不允许自己犯错误,她会因为工作中犯了一个微小的错误而自责恼怒甚至羞愧不已。小陈是一个容易愤怒的丈夫,他把妻子任何一个微小的质疑当作是挑剔,从而气愤不已。这些过激的反应与他们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小李从小生长在忽视的家庭环境中,三个好胜心强的哥哥,从不欣赏她,总是嘲弄她的错误,喊她“笨驴”,所以当她犯了错时,她担心别人嘲笑她“笨驴”。小陈则相反,他的父母很有修养,也很慈爱。但父母对彼此及对他的期待一直很高,当小陈达不到他们所要的时,就会批评、抱怨。更严重的是,他的母亲虽然天性善良,却从来没有给过他一些同理心,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小陈不曾拥有美好的记忆,也没有被人欣赏或认真对待,也不期待别人对他有更多了解,他内心深处尤其恐惧无价值感。他努力工作,为家庭奉献,阻止了这些感觉,然而,只要某人稍微说了一些让他害怕的话,像是说他不好,就一发不可收拾。

倾听的难处,除了倾听者的情绪化防卫,说者的情绪也是妨碍倾听的一个重要障碍。人们最听不进去的,是那些不理会我们情绪、以独裁方式对待我们的人。不顾感受的讲道理,就是耍流氓。

一段关系里的情绪状态,不只依赖于每个人表达的方式,也要看每个人保持他自我的“分化”程度而言。“分化的个体”是成熟又自主的个人,明白自己与别人的界限在哪里。“分化的个体”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目标指向性,清醒认识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受别人否定或赞许的影响。二是能区分感受和想法,把感受当作信息来源之一。比如一位不能与自己女儿分化开来的母亲,在听到孩子反驳说“我不爱你”时,就会觉得受到了威助,她也许会放弃自己坚持的原则,或者卷入“但是我爱你……”毫无目的的争论之中。而更为分化的父母,不会因为子女的抗议而受到威助,这种父母会拉长适度的距离,了解所谓的“我不爱你”,只是指“我气你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区分自己所想的和自己所感受的,在做自己的同时,也尊重别人有权利做他们自己,有助于实现“分化”。

三、情感链接:深度倾听的心法

人们用理智分清了彼此,却用感受和爱模糊了它。人是情感动物,天生渴望价值感和归属感。

(一)说话者链接

在《只需倾听》这本书里,作者列举了一个“交心问题”,他与一家软件公司的副总裁比尔商务谈判时,比尔一直处于交易式的沟通状态:“你什么时候有时间?你需要多长时间?费用是多少?”。这些话题谈了半个小时后,作者对比尔说:“为了帮助我更好的了解我能不能帮你,该怎么帮你,请告诉我你们公司,尤其是你们这个部门的重要目标是什么?以及你们为何会选择这个目标。”比尔停顿了一会儿,眼睛瞟向天花板想了一下。那一刻,作者能感觉出来,他们的关系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个问题促进了比尔从他那个讨价还价的小世界中迈了出来,开始考虑大局 ,抬头看天空。此后他们的谈话不再是谈判,而是心与心的交换。

在《心理学家的倾听术》这本书里,提到了“肩并肩沟通法”和“踢走但是”两种做法来打破对方的防御心理。

肩并肩沟通,是苏格拉底提问法的核心,也是走动式管理的核心。具体是跟对方一起做一件事(最好是你能帮上忙的,但就算一起吃午饭也不错),然后用预先设计的问题,探询对方在做什么、想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个方法基于三个事实:一是让人们坐下来听你教训很少能管用;二是提问比说教有用;三是当你不去打断,而是让一个倾诉引出另一个倾诉的时候,你知道的会更多。

“踢走但是”的经典两问是,“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做到的话,就会对你的成功有极大的帮助,这事是什么呢? “怎样做就可以把它变成可能呢?” 这两个问题的威力在于它能让一个人的心态从防卫和封闭的状态转到开放和思考状态。

(二)倾听者链接

《瞬间搞定对方的谈话术》这本书里提到了“三秒法则”。当我们听到他人向自己倾吐烦恼时,总是急着劝告别人。当我们有情绪时,总是急于想表达观点和发泄情绪。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的是,在对方讲完之后,再等三秒钟,也就是“三秒法则”。无论对方表达了什么内容,都要等待三秒钟之后再用诸如“嗯”、“是这样啊”等轻声细语应和。若能做到这样,对方才能以“就是这样啊”来继续话题。若是不留空闲地插入自己意见的话,对话就会衔接不上,没有办法再去倾听对方了。

《人生整理术》里提到了10个问题,可以在倾听中有效展示自己对他人的关注。分别是

1.你是怎么做到的?

2.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3.你在哪里学到的高招?

4.像我这样的人如何参与这项活动?

5.能举个例子吗?

6.后来怎么样?再多告诉我一些信息。

7.还会那样做吗?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和从前不一样的方法吗?

8.接下来,怎么办?

9.真的?哇,太棒了!

10.最后这一句不是要你说的话,你需要保持沉默和微笑,并且时不时的点头,你会惊讶地发现,对方在各种语言的提示下竟然会变得如此滔滔不绝。

(三)链接出现障碍时怎么办?

当我们的链接出现偏差时,我们需要停下来问自己,探寻此时的对话目标,检视自己的主观臆断。《关键对话》提到了两个方法叫“审视自我”、“行为方式反推模型”。“审视自我”即当我们的肾上腺素开始在体内作祟,失去了理智思考的能力时,为了回归理智像个局外人一样,审视自己,问自己“我此刻在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符合我最初的目标吗?”。“行为方式反推模型”,即暂停当前的做法,找到行为背后的情绪,问这份情绪有什么想法?这个想法是否有事实依据?往往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想法会来源于想象,想象对未来的恐惧、对过去的自责。而这些想法,往往是个大骗子。

四、立体化聆听:深度倾听的模式

倾听有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二是见证他人的经验。《被赋能的高效对话》提到了三层次聆听

第一层次聆听:个人化、自动化的聆听。聆听时,美光灯是打向自己的,自己带着预设的想法、假设和评判来聆听对方的内容。在第一层次上,我们并不能真正听到对方,听到的通常是自己先前已有的看法。例如朋友说:“我真喜欢那部电影。”你想:“哇,我就知道你品位不凡!我就知道你会喜欢那个导演和摄影或者你会想:“你还是这样啊,这个电影很无聊的,你看电影的品位太差了。”例如,拉里在听朱迪说话,她说自己工作不开心。拉里就开始想,如果朱迪辞职了会怎么样。拉里十年前曾丢掉过工作,并因此毁掉了他的家庭。拉里的头脑立即跳到了朱迪失业的画面,在画面里,他又加上了自己的判断:朱迪可能会付不起账单。拉里陷入沉思,第一层次的聆听使他考虑起自己的事务和忧虑来,就听不到朱迪后来说的其他话了,于是脱口而出:“你要是辞职的话会后悔的,朱迪。你现在收入不错,应该高兴才对。”

第二层次聆听:关闭评判、聚焦、支持。聆听时,美光灯是打向对方的,充分尊重和关心对方,把“全部关切”聚焦在对方身上,聚焦到对方所说的上面,此时的我们就像一个教练,帮助对方看到更多的自己。例如,拉里正在听朱迪说自己工作不开心,拉里在全神贯注地聆听朱迪的话,问朱迪“你工作不开心时,身体有哪些感受?还有哪些情绪?”“这些感受在渴望什么?害怕什么呢?”“这些感受让你想起了过去或未来的怎样的画面呢”“如果说有件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做到的话,会让你的工作变得开心,这事是什么呢”“怎么做能让它变成现实呢?”等等。当聆听者关上自己的内在对话,关上所有评判、看法和建议,而聚焦在说话人身上,关注他们所想要的、需要的,关注他们的感受的时候,转化式的对话和整体的改变就开始成为可能。

第三层次聆听:全方位、相关联、结构化聆听。不仅关注对方的话语,还关注对方的语调、语气、语速、能量水平,以及情绪。我们的责任是,给对方赋能,通过有效的提问,让对方看到他未曾意识到的区域,看到问题背后的价值观、身份和愿景,激发对方更大的梦想。

例如拉里觉察到朱迪说到不开心的时候,她的语调和能量在下降。他注意到,朱迪在说到自己对辞职的担心时,语速慢了下来。当听到朱迪在说想找个新工作时,她的声调升高了,音调中充满了新的能量。他听到朱迪提到要为新职位重新受训时,她的语速又慢了,能量又下降了。拉里在深深地聆听着朱迪所发出的所有沟通信息。朱迪说完的时候,拉里回放并澄清她所说的,向她表明自己真的听到了。并且,拉里还找准了朱迪的语调和语速变化传达给他的信息。之后,拉里问朱迪自己是否能问她几个问题,朱迪答应了。拉里问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朱迪?”他聆听朱迪的回答,然后又问:“朱迪,我很好奇,你想要的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通过拉里的聆听和提问,朱迪开始认识到在此之前她一直都无法说清楚的真正的问题。通过提问,拉里能够激发出更深层的探讨,从而引发朱迪更大的梦想。他是在聆听朱迪想要表达,但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现在,朱迪可以用语言表达这些事情了。

第三层次聆听的发生,需要聆听者像教练一样,将对方当作身心完整的个人去聆听,并创造激发式的问题,鼓励对方深思。如果拉里带着“朱迪需要‘被修正’,她没法救自己”的假设或评判,那么,他的姿态、能量和语调就会给朱迪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是不完整的。”朱迪的超意识头脑会立即抓住这个信息,以某种方式回应过去—要么是自我保护,要么是把拉里这种“不完整”的投射加诸自身。这样,转化式对话就不会发生了。

五、3F倾听:深度倾听的工具

《教练领导力——概念与基础》这本书里提到3F倾听,所谓“3F”,是Fact(事实)、Feel(感受)、Focus(聚焦、意图)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都是F,所以简称“3F”。“3F”倾听是由郑振佑博士根据多年对教练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和研发的倾听工具。

Fact:倾听事实:不用自己的想法和固有观念对对方的话进行评判,客观地接收对方谈话中的信息。这里需要区分事实和评判,比如“小李开会经常迟到”,这是一个想法,“这星期五次开会小李迟到了三次”是一个事实。

《强势谈判》一书中提到展示策略性同理心的一个步骤 “重复”,当对方说出某些关键信息后,不要用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重复他当前的这句话,让他自己主动地说出下一句。例如一名绑匪在谈判的过程中说了一句:“我也不想这样做呀,但是我没办法。”,我们不应该说“我知道你自己也不想这样做,能说说你有什么苦衷吗?”,而是重复说“你也没办法……”这样有助于我们听到更多的事实。

Fact:倾听感受:倾听感受是指在倾听事实的同时,感受对方的感受和情绪,其中包括感知对方的情感,与对方产生共鸣,以及把自己的感觉反馈给对方。在这里需要我们区分感受和想法。例如,我觉得你不爱我(想法),我感觉老板在整我们(想法),你离开了我很伤心(感受),催得紧会让我很焦躁(感受)。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了有效反馈与无效反馈的区别。其中有效的反馈,是倾听对方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需求,并用语言描述出出感受及需求,反馈给对方。如甲:“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

乙:“听起来,你有些不耐烦,因为你希望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倾听?”无效的反馈,是带着自己预设想法、评判、辩解、同情、安慰等成份。如甲说“我又误机了,我真是个混蛋!”,乙说“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不要太严格要求自己。”

《关键对话》提到四种倾听的手段之询问观点,如“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以及确认感受,如“真的吗?从你说话的方式来看,好像感觉并不好。” “你嘴上说没事,可听起来不像没事的样子。”都是倾听感受的有效方法。

《强势谈判》一书中提到展示策略性同理心的一个步骤“标注”,具体来说,标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评估他人情感的方法,把他人的情感命名,然后把你认为对方拥有的情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一般都会采用这几种说法:“看上去”、“听起来”、“似乎”。比如:看上去贵公司的领导对这个合同并不是特别重视;听起来你们团队的资金有可能跟不上;似乎我们的合作不能再进行下去了。请注意,这里所说的是“听起来”,而不是“我听说”,后者会让对方更加警觉。当你使“我”作为开头的时候,就在向对方表明你更加关注自己而非别人,你能对接下来说的话负责。

Fact:倾听意图:倾听意图是指要把握对方内心诉求,即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人每秒钟能识别和接收200万BPS的数据并将之储存于无意识和潜在意识中。意识层面识别的信息只有每秒钟134比特。大脑一次只能识别和倾听59组的数据。语言传递的信息只占沟通的7%。剩下的93%是通过非语言性的,即肢体语言、语音语调、能量及感觉等来传递的。如果我们要做到从(134比特/200万BPS)59组数据中识别对方的真正意图,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键对话》提到四种倾听的手段之重新描述,如“好吧,你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你感到紧张是因为我对你的衣着表达了看法,就让你感到我太专制太小就是这样吗?”以及主动引导,如你们是不是觉得公司这么做就是为了多赚钱,觉得我们毫不关注你们的家庭生活?”都是倾听意图的有效工具。

《强势谈判》一书中提到展示策略性同理心的一个步骤“校准”,如“如刚所述,现在面临这样的困境,我应该怎么做呢?”。利用“校准”来解决,也就是首先总结一下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最后再问对方,我应该怎么做呢?它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使用了“应该”这个软化语气的用词,把原本应当爆发的对抗性言论的进攻性给抽走了,这就避免了激怒对方;其次,这种校准问题需要被你的对手自我解读、自我回答,而不需要你考虑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六、深度倾听的保障

为保持高质量倾听,《非暴力沟通》提到了“尽快提醒说话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第五项修炼》提到了“悬挂假设”“平等关系”“护持场镜”等深度汇谈的方法。

在这里重点分享《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提到的,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应避免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布公,这些都是经常影响亲密关系的一大障碍。以下面一对父子的谈话为例:

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父:“怎么回事?” (追根究底)

子:“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

父:“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你就忍耐一下吧。”(好为人师)

子:“我已经耗了10年了,难道那些X+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

父:“修车?别开玩笑了。” (价值判断)

子:“我不是开玩笑,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现在月收入不少,这才有用啊。”

父:“现在或许如此,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你不会喜欢修车的。好好念书,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好为人师)

子:“我不知道,可是乔伊现在很成功。”

父:“你已尽了全力吗?这所高中是名校,应该差不到哪儿去。” (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子:“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

父:“你知不知道,把你养到这么大,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已经读到高二了,不许你半途而废。”  (价值判断)

子:“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可是不值得。”

父:“你应该多读书,少看电视” (好为人师、价值判断)

子:“爸,唉——算了,多说也没什么用。”

这位父亲可谓用心良苦,但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


最后想说,成功交流的最重要的因素不仅在于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良好的说话能力,或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关键在于倾听他人观点的能力。倾听在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它对我们的态度、技巧、行为、理解力的行成和信息管理都有深远影响。愿我们都能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性中,修炼更好的倾听能力,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成长为身心完整的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倾听的正确打开姿势,你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