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第二场

        我们都长了两只耳朵和一张嘴,所以我们听的时间应该是说的两倍。然而,我们当中又有谁是听的比说的多呢?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在听,还是只在演练着等轮到自己的时候打算要说的那些话?

第一章:共情式倾听

      共情式倾听需要我们先停止以自我为中心来看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全然地投入到另一个人的体验当中;需要我们集中全部的注意力,不仅要关注说出来的话,还要关注手势动作、大体的姿势、身体位置和面部表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放下倾向性,要学着如何与他人的情绪产生连接,但又不会被它们带走。能先走进去,再退出来。然后,还要去探索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存,而且允许自己没有能力给所有的问题都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案。

“神圣的倾听能听到他人心灵深处的声音,能让他人敞开心扉并对自己产生新的认识,这可能是一个人能为他人提供的最了不起的帮助。”

        抛开自己,全神贯注地倾听,父亲为他做了很好的示范,作者在书中的描述:父亲他有办法让自己有意识地平静下来,集中所有的心思,确保什么都不能让他从眼下的任务中分神。他会身体前倾,双眼凝神,双手相握,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开始倾听,绝不会打断对方。讲话的人说完之后,父亲会很安静。他可能会点上一根香烟,或者抿一口咖啡,借此机会来琢磨一下刚才听到的那些话。然后,他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他会确认一下那个人已经把心里想说的话全都说出来了。这时,而且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他才会给出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

        父亲与教导员的谈话诠释了共情式倾听的重要性:一定要给他人机会充分地解释自己,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后,在知道了你能知道的关于这个人的目标、动机、意愿、恐惧、梦想和渴望的所有信息之后,就可以用这些信息做出评估了。只有通过这种倾听和评估的过程,你才能知道谁的建议应该被采纳,谁的建议应该不予理睬。只有通过仔细考量他人的品行特征,你才能判断他人的建议是否合理,是否尊重了你的需求和渴望;你才能判断他人的话是否带着倾向性,是否只是希望影响你的想法和感受以在到他们自己的目的。

        通过仔细专注地倾听,觉察到你当时当刻的情绪状态,包括你的需求、脆弱、倾向性和自身利益等,进而评估他人评估自己。

倾向性倾听:所谓倾向性倾听是指在听他人说话时你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听几句话后你就开始用自己的经验来填空,进而不再继续听那个还在不断深入的故事。与共情式倾听相反,倾向性倾听的人很容易根据过去经验下结论。放下自己的经验判断,开放的心态,带着好奇,倾听对方身上发生了什么。

        偏见和认知定势会削弱共情力,我们对生活尤其是人际关系的信念受到一些认知定势的显著影响,比如我们会坚信健康的婚姻和友谊以无条件的爱为基础,或强烈的身体吸引是性关系中的必需无素。然后这些定势的认知理念多半又跟我们自己的痛苦生活经历混合在一起,生成一套复杂的刻板信念和心理偏见,这些都会降低我们理解他人特有的体验的能力。

        共情我同情一字之差,感觉却天壤之别:同情意味着跟别人一起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共情则是到他人的内心里去感受痛苦或体验情绪。同情总是因到过去,是表达了基于常规经验而理解到的一种大概的感受;共情则是关注于当下,关注于现在这个具体的时刻所发生的事情。

        同情只会剥夺并忽略TA自己的感受。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知道一个人此刻的感受,共情给出无声的情感共鸣,情感上的被理解绝对更能给人安慰,比任何语言都有用。

        想要共情他人时,不能只依赖于规则,因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总是会打破规则的。真正的生活也经常不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走,我们不得不临场发挥,随时准备着要走意料之外的路。

        共情,意味着你的内心装着的全是理解,意味着你要去全神贯注地倾听、理解、融合,然后才能分享他人的内心和灵魂,哪怕只有短暂的一瞬间。然而,我们永远都不能说自己拥有了共情,因为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共情。共情跟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一样,不可能是完美的,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共情。我们都会犯错。

        当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倾听他人时,不妨承认自己做不到,或者与对方确认自己听到的是否正确,书中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每个人在表述自己的见解之前,都要先准确地重述一遍前一个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且要让那个人满意。这意味着,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你需要去真正理解别人的思路框架,要能很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才有资格评论。

第二章:共情与爱(亲密关系的柔化剂)

        想要知道共情的力量,就要去理解共情如何把我们从表层连接带到对一个人的完全接纳,包括一个人的不完美及其所有的方面。这种接纳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因为共情在拥抱他人的时候,也会指引我们接纳自己,接纳我们所有的局限和不足。


        在每一段人际关系中,我们都会经历亲密感的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理想化阶段,那时的我们痴迷颠倒地坠入爱河,被爱蒙蔽了双眼,用各种变形的方式来看待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两极化,这时我们从任何事情都是“十全十美,正合我意”的想法走到相反的方向上,变得专注于他人的小瑕疵和小缺点。当我们看到了所有的不完美之后,就想逃离、躲避。事实上那些弱点恰恰反射出了我们自己的脆弱之处,我们却不自知。从两极化阶段,我们经常会掉头转向,直接又回到理想化阶段,再开始重新来过;或者我们会留在这条狂风大作的路上,在坑洼起伏的路面上奋力前地,希望最终能走上一条坦途。因为有了耐心、投入、客观和最重要的共情,我人才能进入到第三个阶段——整合。

        我们构建出一个完美的图像,是因为我们爱上了一个图像,而不是一个真的人。图像都是没有缺点、没有瑕疵的,而真人则注定是不完美的。理想的图像是想象出来的产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只有在愿意把他人看成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人时,才能够体验到真正的亲密感。

        共情不会自动给你答案,但是它一直会督促你去进一步寻找答案。摔倒后再站起来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共情则建议我们掸掸身上的灰尘继续前行,去寻找一个平衡点,在那里我们既能接纳我们现在的样子(所有的事情都混杂在一起),也能接纳我们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仍然很复杂,不知为何却更舒服了)如果我们能谦卑地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却是真实的)自我形象,我们也就能学会如何接纳他人的不完美。谦卑会让人更包容。我们能接纳自己的冲突和复杂本性,也就能接纳他人的既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混杂状况。

只有在实现我的过程中——在了解我自己、发现我自己、觉察我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情绪的过程中——我才能讲出你。只有当我完全成了“我”,我才能准备好全心全意地——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入一段关系。

第七章:共情的阴暗面

        共情能帮我们感知到危险,对于那些想要蒙骗、操控和伤害我们的人,共情能让我们看透他们的内心和想法。

        对人与事物的认知需要注意:1、不要一下子给出结论;2、注意那些可能会让你看不到全局的偏见;3、随时准备着从任何一个人身上,即使是那些看起来不像能教给你什么东西的人身上,去了解人性的复杂。

抵御共情阴暗面的10个步骤

1、 分辨出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真正的共情是由真正关心他人和渴望去帮助他们而激发出来的,但有目的的共情则主要关注于他人能给你什么(或者你能设法从他们那里逃避掉什么)

2、 了解自己的渴求:如果想要理解你的渴求,就要去问问自己,在你的一生当中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要把你以往的渴求和当今的渴望关联起来。

3、 相信你天生的本能:我们要注意情绪脑发来的信号,让思维脑发挥作用。思维脑和情绪脑之间相互依赖,共同指导我们的行动,保护我们的安全。

4、 保持注意力:对他人性格和用意的理解很少来自“啊哈”式的顿悟体验,而总是来自那些随着时间慢慢形成的、值得深信的认知。

5、 当心突兀的接近:要相信你天生的本能,一旦做了决定就不要犹豫。不管别人看起来有多么和善,都不要让自己上当。

6、 小心过冷和过热两个极端:共情需要一个平衡的温度,可以用冷静的反思把火热的情绪平息下来。退出我忽视肯定对关系有害,而发声和忠诚则有助于维持关系的稳定和安全。

7、 远离总是责怪他人的人:共情让我只在她能够理解的水平上对她的想法和感受做了回应。在生活中,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那些把自己的问题都怪在他人身上的人,肯定也会被很多人责怪;喜欢责怪他人的人也吸引同一类人。

8、 警惕别人为了他们的目的煽动你的情绪:如果他人为了他们自己的需求来煽动你的情绪,那在表面的关系之下就酝酿有共情的阴暗面。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9、 留意不一致的言行:我们都偶尔会出现不一致的行为,但是持续的不一致行为模式就表明了共情的缺失。如果你刚刚认识一个人,还看不出什么苗头时,就注意去观察其做事的方式。

10、 共情不是善良的同义词:我的初衷主要是帮助病人成长,成为其想要成为的人。这些实事求是的评估可能是难以下咽的苦药。有时候,病人会因为愤怒和沮丧而对我进行猛烈抨击。有时候,他们会闷闷不乐,偶尔也会有病人春运突然退出治疗。但是,共情带来的改变难以抗拒,能让人们重回工作、生活和成长。


        共情的强大在于它忠于事实。我并不是说只有一种事实,因为每个人体验到的事实都不一样。寻找事实和意义的过程可能会很艰难,要求会很高,所得的回报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都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如果被无处不在的共情阴暗面所诱惑,我们可能会偏离这个旅程,在失衡、困惑、迷失或绝望中待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对身体的伤害只是共情阴暗面千万威胁中的一种;对于我们内心和精神的伤害会更为常见,也更难以忍受。

        共情能教我们如何通过避免一言一行中的欺骗来保护自己和他人,这可能是一条艰难之路,需要有付出,需要意志、自律、耐心和容忍。但是也只有通过共情的力量,我们才能发现我们是谁,我们想要成为谁,以及我们如何才能在他人寻找自我的路上帮助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的力量》第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