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语(八)】暗战——转换的开端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释义]: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成语]:劳苦功高

[释义]: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很大功劳。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刀俎:剁肉的刀和案板。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成语]:分我杯羹

[释义]:羹:肉汁。表示分享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在鸿门宴之前,项羽和刘邦的矛盾还不激烈。

        因为名义上都在楚怀王旗帜下反秦,战场上少不了相互帮衬,甚至还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但刘邦趁着秦军主力都被项羽吸引在巨鹿的时机,一举西进,突破了咸阳,抢先一步控制了关中地区,这一行为在项羽看来那就是“吃独食”。而当时项羽携巨鹿胜利之余威,不可一世,刘邦兵力不足,又不能提前撕破脸皮,所以双方在鸿门的宴会上上演了一出经典的“暗战”。

        我们可以对鸿门宴事件的参与者一一进行分析。

(1)项羽:始终认为自己是反秦义军当之无愧的领袖,何况巨鹿之战才是奠定灭秦基础的关键,自己以及代表的楚国势力理所应当成为最大的获利者。而现在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分明是对自己最大的轻视。

(2)范增:这是位全心全意替项氏一族着想的谋士,敏锐的看出刘邦才是项羽称霸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而且从命理的角度给项羽敲响警钟,“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强烈建议项羽除掉刘邦,斩草除根。

(3)项伯:作为项羽最小的叔父,理应是无条件站在自己侄子一边的。但是早年因为人命官司逃难江湖,是张良帮助了他。所以暗中对刘邦泄露了项羽的计划,而且替刘邦在项羽面前美言,“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让项羽开始动摇。

(4)项庄:作为项羽的堂弟,精通剑术,准备在酒宴上武力解决刘邦,但碍于项伯保护,项羽又没有实际命令,无法得手。“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刘邦:论出身、武力自己都无法和项羽相比,野心勃勃但也只好先韬光养晦。幸得项伯前来告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赶快约定为儿女亲家,绑上自己的战车。在宴会上进行了适当的辩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成功打消了项羽的杀心。但事后看得出还是心有余悸。

(6)张良:既有谋略又有胆色,运用自己和项伯的关系为刘邦脱难,在项庄舞剑的紧急时刻,又找来猛将樊哙以防不测,“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宴会后借用刘邦的礼物再度博取项羽的好感。

(7)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贴身护卫,忠心耿耿。在项庄舞剑的时候冲进帐内,在项羽面前不卑不亢,还替刘邦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恐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反而打消了项羽的怀疑。在刘邦想要离去时又打了“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贴切比方,实在精彩。

(8)曹无伤:担任刘邦军中左司马,但向项羽通风报信:“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但没有预料到项羽关键时刻心慈手软,还把自己说了出来。刘邦回营后将曹无伤处死。

        从这些主要人物的言行就可以看出来,刘邦势力“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后慢慢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而项羽一方在战略上错过了一击致命的最佳时机,逐步陷入各路诸侯不断地缠斗当中。

        这是一次公元前206年的暗战,更是楚汉时局转换的开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成语(八)】暗战——转换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