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聊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方法很简单,看完就能明白。
1
先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出一道在你看来很简单的题,兴奋地跟你得瑟:“我太聪明了!”
自己将乐高重组,拼出一个新型战舰,跟你汇报:"看我厉害吧?"
你通常是什么反应呢?
你会跟他一起欢呼,还是给他浇一盆冷水,防止他“骄傲”?
选择与孩子一起欢呼的父母,你做得对。
但是很多父母,会觉得,这么点儿成绩哪值得你得瑟成那样,有什么稀奇的。做出题目,本来就是你应该做到的。
拼个乐高,有什么大不了?
很多父母,怕孩子骄傲。但其实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很了不起的时刻,并不多。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却数不胜数。
牛奶洒了,碗打碎了,作业做错了,起床迟了……都会让他觉得自己不行。
孩子做出一道题,拼出一个有创意的乐高,虽然我们觉得简单,但对他来说,是付出了很多思考、行动、克服困难,获得的小小的成功。
他之所以要跟你得瑟,是因为他从这件事中捕捉到了积极体验。
哈佛大学研究行为与头脑科学的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过:
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员、世界级音乐家和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不断提升自己坚持常规训练的能力。
那么,这些领域的佼佼者,是如何做到日复一日坚持枯燥的、重复的、单调的训练的?
他们是靠什么自我激励的呢?是取得成功后的名和利吗?是奖励和惩罚吗?
都不是,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
他们能够长久地训练,不断重复和提升技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善于捕捉当下的积极体验!
你可以回想一下,当自己苦思冥想解出一道几何证明题,那种狂喜;终于学完一套枯燥的网课,那种满足;把一天中的重要事情做完后的那种愉悦,这些都是积极体验。
那些在某个技能中取得卓越成绩的人,他们每破一个棋局,每练会一首曲子,成绩每提高0.1秒,都会带来积极体验。
正是这些细微的体验,让一个人能在反复训练中充满激情。
这种体验,和小孩子解出一道四则运算题,拼出一个有创意的乐高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
2
成年人,往往因为经历的事情多,表现出波澜不惊的样子,对于一个微小的成绩,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样做却容易压抑孩子的自我激励的力量。
如果总以谦虚为由,压制孩子的兴奋表达,就是在暗示孩子要否定自己的感觉,这样会瓦解孩子的自我激励机制。
自卑的孩子,往往不够积极主动,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因为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非常弱。
人活一世,多不容易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会遇到多人的否定和打击。
只有拥有内在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进,取得一个又一个小成功,堆积起人生的大成功。
很多孩子,由于父母的一些无心之举,一些传统的“不要骄傲”的观念,使得成年后,畏首畏尾,一遇困难就退缩。
这真是非常让人心痛。
想要纠正这些,也不是没有解决方法。
我开的坚持训练营,就是非常关注学员的积极体验。
就像一个开明的父母,你哪怕比昨天早起5分钟,在群里得瑟,同行者、班班们,都会为你欢呼。
如果你通过坚持,上稿了,大家都会为你高兴,给你点赞,帮你评论。
你会重新获得积极体验,从而重建自我激励机制。
所以,坚持营的学员都说,坚持营是幸福基地。
即便原本就很能坚持的人,在这里也能获得更多前行的力量,变得更好。
作为父母,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体验
因为,这会让他们充满战胜困难的勇气,会让他们的自我激励机制蓬勃而有力量。
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睦睦跟我说:妈妈,我数学小册做完了。
我就跟他击个掌:耶!
他说,不够,你要跳起来。
于是,我也像个孩子一样,仿佛获得了奥运金牌一样,跳起来跟他击掌:耶!太棒了,完成了最难的一项任务。
这时候,他的笑容,从眉眼溢到嘴角。他的心里,是能清晰地捕捉到积极体验的。
平时,送他上学时,一路无话时,我会问他:睦睦,你说自己三个自我表扬点好不好?
他说,好像没什么可表扬的。
我就引导他,比如,早上早读了。昨天的也算。
他说,我回答问题了。还有,我主动关窗了。
于是,他收获了自我肯定,带着满足感去上学。
保护好孩子的积极体验,助力孩子自我激励,你给予他的,就是掌控自己人生的钥匙,胜过给他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