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转换心态,重新选择

上学时,觉得古诗词真美,短短几句话,勾勒出一幅江南烟雨图,描画出珠帘美人的落寞哀愁。不仅如此,那些蕴含着作者心血的词句,也都如娇花上的香露,眼眸中的泪珠。

俗话说美的东西大家都想拥有,但是如果是硬塞给你的,魅力就要大打折扣。所以,上学期间,被迫营业去背诵诗词歌赋,分析作者情怀,像一剂麻药,钝化了我感受美的能力,觉得那些古人留下来的玩意,晦涩难懂,就是故意为难人。再加上注释中对作者生平寥寥几笔模式化的生硬介绍,使我觉得这些作者就不是凡人,他们本应在天上,何必要拿天上的烦恼来为难地下的学生?

读完大老振的《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顿时有一种被语文课本欺骗的感觉。原来写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也只是爱国成痴的执迷不悟者;写出“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的孟浩然也是求而不得,一生过得拧巴的不得志者;写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鱼玄机也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可怜女子。。。。。。

初看“大老振”这个名字,脑中不自觉地就浮现出一个续着络腮胡子的闲散大叔。可是读完书,搜索作者信息,图片中竟然端坐着一个娴雅女子。这种反差的对冲,激起了我浓烈的好奇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可以一边爷里爷气地叫着自己,一边似水温柔地拨弄诗词歌赋的琴弦?

大老振,原名李振华,43岁因厌倦教育被体制束缚,勇敢地挣脱绑缚己身之绳索,怒砸压抑本心之铁饭碗,毅然决然地递上一纸辞职信,潇洒自在地追求自己的人生未来。

当有人劝阻她辞职,她说:“我才43岁呀,还有多少精彩的生活等着我呢!”说这话的同时,她又在心里安慰自己:我总不会像李白、杜甫、苏轼这个年龄这么惨吧?

了解了她的行事作风后,再咂摸咂摸大老振这个名字,好像就是这个味!

回归到她以幽默风趣又深情细腻的文字勾画出的一幅幅古诗词大佬的人生际遇图,不禁想到,由古至今,才华的风流都是不容于体制内的。

人不都是有个性与追求的。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无为,最大的奢望就是自己小家的安稳幸福。他们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们也能麻木不仁抑或满口抱怨地做个小螺丝钉。官场的阿谀奉承,拜高踩低,他们信手拈来。体制的不完善与压迫他们亦能默默承受。他们缺少了才华的风骨与底色,也相应了失去了才华加持的能量与气魄。他们是利益的至高无上者,也是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忠实追求者。在他们眼中,理想还不如薄饼来的实惠利落。

而另外有些人,恰恰和这许许多多的“他们”截然相反,譬如大老振,譬如屈原。

大老振怀揣教育理想,在体制内的教坛上苦苦耕耘二十多年,只得到了“教师太苦太累,教育过于变态”这样一条能把人的五脏六腑腌渍在黄连中的认知。以二十多年的青春韶华,换来的人间清醒,太过沉重,个中滋味,我想只有本人最清楚,他人的任何揣测,都是亵渎。

司马迁评价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大老振总结屈原的这辈子:一生只为国家,两次遭到流放,三番临危受命,四海漂泊流浪。

这个让我们每年吃一次粽子,每年缅怀一次的屈原,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了《离骚》,更因为他那可以穿越时空的爱国精神。他心心念念的楚国,以痛狠狠地吻了他,但是他依然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流放地遥望着自己的祖国。他拥有才华,智慧,勇气,魄力,独独少了混迹官场的巧舌。最后汨罗江的那一投,是他留给楚国的最深情告白,和着心碎的声音。

投江之前,当屈原悲愤又绝望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时,一个犹如世外高人的渔夫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的,当我们不容于一群人,一个环境,我们可以调整心态,重新选择,走出别样的人生,恰如大老振,恰如袁枚。

大老振没有被人人称颂的铁饭碗迷花眼。她打破了困住她的牢笼,去往了更广阔的天地间。她的这份果敢与勇气,很多男士都望尘莫及。

但历史中的袁枚却走到了她的前面。

袁枚的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道出了他的抱负与自信。

由于家贫,自小袁枚就非常勤奋好学,“书非借不能读也”就是源自他借书的经历。天道酬勤,袁枚最终踏进了官场,在许多地方做过知县,这一做就是七年。33岁时,他也辞职了。辞职后,他开了饭馆,成了文学泰斗,游过山玩过水,日子过的风生水起。试想,如果袁枚像屈原,孟浩然,陆游,欧阳修等在官场死磕,最后的人生是不是也是不得善终或者郁郁而终?

这个世间有自己的运行法则,如钢似铁,不能撼动。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尝试抗争,犹如蚍蜉撼树。当被磕碰的头破血流,不能太过执拗,跳出来看一看,变通一下,就能给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增添了生机与期待。

我想,大老振43后的人生肯定比之前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词里的快意人生》||转换心态,重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