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祭祖:流淌的水寨民风

        铜鼓、锣、芦笙、大歌、小歌、银饰撞击声,伴着长衫青裤斗角舞者的脚步,在巴茅古寨宽寂的广场响起。于是,巴茅,这座青山绿水间的水族古寨,踏着三百年历史的光阴,在岁末祭祖的这一刻鲜活起来。

        巴茅,坐落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距县城 7 公里。是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水族自然村寨。至今寨中依然保持着写水书,说水语,着水衣的古朴民风,是水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

        巴茅古寨依山而建, 木楼节次鳞比,一气连横。寨前阡陌纵横,十里稻香,碧水河滩水牛嬉戏骏马悠闲。寨中古墓林立,碑刻屋梁随处可见的精雕花纹与象形水书一起,承载了水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而水族独特的祭祖仪式,也为巴茅古寨三百余年的历史增添了一抹神秘。

       被誉为“不可知的天书”水书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

       水族远祖的四个儿子分别居于四个地区。在四兄弟齐聚一堂向远祖敬献丰收果实时,远祖却不幸得了急病,临终之际,他命四子捉来一尾大草鱼,砍成四节用韭菜包好煮熟,分给四子。因感慨一家人迁居至此,还没有自己的节日,便以安葬那天为节。以四子所得鱼的顺序过节。于是四子以安葬日亥日为节,按鱼的顺序,分别纪念远祖。此后水族从每年农历八月中旬起,每隔12天的一个亥日,就有一个地区过节。这就是端节。而祭祖仪式作为祭祀先人的缅怀便成为端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祭祖仪式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忌荤食素,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巴茅祭祖仪式最为完整的保留了水族传统习俗。

        巴茅的祭祖祠堂位于寨中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木楼二层。木墙因为年代久远而有些班驳,一缕一缕的阳光则从屋顶有些渗透的瓦砾间射进,给烛火萦绕的暗淡祠堂添上肃穆而神秘的光晕。古老的祭祀活动便在身着传统蓝染长袍的老祭祀主持下开始了。参与祭祀的人必须在净身净手之后方可进入祠堂,而祠堂门口则由寨中最年轻力壮的两名男子手持长杆茅苇守护。整个过程是肃穆而庄严,水族人在向祖先供奉上丰收的瓜果时,也一并祈求着来年的佐佑。鱼则成为供奉物品中重要一员,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的过程由铜鼓声界定,祭祀先将一杯水酒洒于地上,以祛除晦气。而后用水语颂念祭祀词。此后,族中长者一齐向供奉祖先的神龛上香,这时铜鼓击响,其余族人一起上香。并与参与祭祀的游人一起分享供奉的鱼与瓜果。

        此外,祭祖仪式前的水寨水歌迎宾,铜鼓斗角舞,祭祖仪式后的赛马道赛马大会都成为巴茅古寨端节必备的传统节日项目。

        而巴茅三百余年的历史,寨中保存至今的水族古墓,上百年历史的水族木楼,水族独特的文字,传自清朝精工细着马尾绣工艺的水族服饰,依山蚌水的桃源风光也是吸引世界各地旅游者到来的另一原因。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巴茅祭祖,流淌的是,生生不息的水寨民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巴茅祭祖:流淌的水寨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