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ISO管理体系,有多少代表了企业管理水平?

ISO管理体系到底有没有用,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有企业决策层,有管理层,有体系主管或工程师,甚至连一些认证公司都在这一块迷惑了,更有一些提供管理体系咨询服务的咨询师都在疑惑这个问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跟各企业管理现状,跟各企业决策层重视程度,跟各体系管理人员水平,跟各咨询公司的服务质量,跟各认证公司的意识及审核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实际也因为PDCA的原因,让行业的这些问题愈演愈烈。

为此,笔者做了一些调研,收集到一些特别有意思的反馈:

1. 这是中国特色的ISO管理体系,太多是因为其他既得利益的驱动,为了拿证而认证。这类企业决策层少了类似的企业标准化管理觉悟,无法奢求落实ISO管理体系;

2. 标准5.1.1总则c)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企业这条做不到或者做不好。而认证公司很少有审核员去审核这一条款,所以许多企业老板仅仅为获得证书而缴费;

3. 体系文件都是抄过来的,没有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状况以及体系的基本逻辑,制定出来的文件与制度本身就没有太多参考意义,更何况业务运行的实际状况还在一直不断的变化,文件与制度如果跟不上实际状况的变化,就会变得更加无用,两张皮的出现也就再正常不过;

4. 业务运行状况的变化、企业组织架构、体系类型、文件及流程版本的变化,太过于繁杂,必然会导致文件、制度、流程跟不上大体量的变化;

5. 全球登记备案的ISO证书,百分之七八十在我国,ISO管理体系证书,在我国的价值不是组织的质量水平,更像是ISO产业;

6. 在我国,ISO认证更是实际是一个市场行为,企业申请ISO认证需要向认证公司付款,绝大部分情况是在企业拿到了ISO证书时才会付款给认证公司,所以,你应该懂了……

7. 撇开体系标准不谈,体系工程师推行不下去,当然有领导不重视的原因,难道体系工程师就没有半分原因?体系工程师尽到了向决策层说明体系重要性的职责?

8. 管理体系的现状是因国情导致的,在国外基本是企业自主认证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在国内是门槛、敲门砖,与质量好坏没有关系;

9. 一个不实用的体系要求,或许由于短时间高层的高压,大家迫于无奈边骂边做, 但是一旦拿证了,决策层不重视了,就一定会有人开始不做,最终束之高阁。

10. 首先管理体系的的推行方式有些问题,部分主管部门、招标单位把体系认证作为考核供方的强制要求,这种一刀切的模式不能做到有效甄别项目对体系的依赖程度;其次是人员素质问题,包含管理层及体系从业人员、公司决策层质量意识和领导作用不强;最后是社会性逻辑思维的问题,我们是以结果导向为主的思维模式,但大多数体系是以过程导向为主的思维模式,所以体系运行起来往往头重脚轻,重结果轻过程轻策划。

因此,若为了拿证而认证,而不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而认证,那从建立各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始就注定了这个体系的"两张皮"的属性,这样的体系肯定是无用的。一个在市场上"买"回来的体系,谁会去在意她、呵护她?

为此,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内涵的观点:实用的体系得永生。何为实用?能在企业内部真正遵循PDCA原则生存并发展,指导了企业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能源管理等工作的有效运作且具有生命力的体系才实用。而不是吊一口气,在要准备监督审核或再认证时才来“续命”,要知道,病拖得越久就会越严重,“续命”代价也就会越来越高。

优秀的体系人不是每天坐在办公室, 把新的标准和文件要求发给公司内部, 而是要跳出文本,要真正深入到每个过程, 加入团队一起改进,甘做公司的"万金油",来协调不同部门的中间地带发生的问题。所以,一个好的体系人从人本身的素质来说,今后可以胜任很多工作,因为她有大局观且细心, 善于沟通且悟性高, 热爱阅读且文本能力强, 所以体系人, 不用妄自菲薄你的工作, 这些基本功你都打好了,只要好好学, 好好做, 你一定会成为很优秀的人才。

再者,当前企业存在大量信息化系统堆砌的情况下,体系的信息化问题一直没解决。基本上均采用纸质化来支撑的,几年发展下来,一定会因为业务运行状况、企业组织架构、体系类型、文件及流程版本的繁杂变化,导致文件、制度、流程跟不上大体量的变化。最终,编写得再好的体系文件也会"不实用",因此信息化手段管理企业的各管理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

因此,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构建一个实用的体系?笔者认为需要处理以下几点问题:

·一把手工程:每次体系要推动一项新的要求时,最好把这个充分的理由以及可能带来的好处和相关部门沟通清晰,理清思路,推动一把手、决策层来参与,获取高层助力;

·服务性:不管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什么,任何体系都是为人和产品服务的,所以这就要求体系具备很强的服务他人的功能,所以我们做体系的,不光要去看这个要求是否是合理的,而且也要看我们这个要求提出是否不方便大家去操作和理解,能否换一种更合适的方式?

·灵活性:这个要求是对体系从业人员提出的, 很多体系人员做的太死, 看到一个新要求,心里就想"这个简单, 我来写个新文件,做个新表单, 让他们填去。"这个灵活最大的前提是体系人要对标准很熟,敢于在现有的文件里加要求,尽量以不要增加太多工作量为前提。

· 信息化:在信息化尤为发达的今天,采用信息化技术服务ISO管理体系的落地是一种趋势, 需要有信息化技术将体系人员的精力从做材料、造材料、相互扯皮、到处救火的困境中解放,需要用信息化手段来同步支撑体系文件管理、流程管理、表单管理、记录管理、组织变化、公司发展、业务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而不是形成N个"信息孤岛",否则会越来越难控制,再好的体系也会废掉。这是公司管理体系控制水平上档次的一种标杆。

因此,结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有决策层支撑,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及服务性,采用信息化技术融合的ISO管理体系,才实用,才能永生,才能真正反应企业的管理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特色的ISO管理体系,有多少代表了企业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