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从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且如何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一章,谁的错:

  •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 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这个人(不是不找原因,而是不要把关注点放到原因上)
    心理创伤不存在(并不是他心里有创伤,而是这个样子是他的目的,应该是去寻找他的目的)
  • 你想变成别人吗?(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所以说要发现自己身上有的东西然后再好好利用。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第二章,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学

  • 为什么讨厌自己(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阿)
  • 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管的臆测(我对自己身高的感觉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接借口(我们应该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
    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青年:啊,这种人倒是存在……)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通过诉说自己如何不幸、如何痛苦来让周围的人——比如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束缚支配其言行。刚开始提到的那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 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1,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2,当一个人真正想要做自己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1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1,您可真讨厌呀!您这是在讽刺我吧?也许我真的把周围的人看成了敌人,总是担心随时会受到暗箭攻击,认为总是被他人监视、挑剔甚至攻击。 而且,就像热衷于照镜子的少年一样,这实际上也是自我意识过剩的反应。世上的人其实并不关注我。即使我在大街上倒立也不会有人留意!2,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但是,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3,关键在于下面这一点。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 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1,如果遭人当面辱骂,我就会考虑一下那个人隐藏的“目的”。不仅仅是直接性的当面辱骂,当被对方的言行激怒的时候,也要认清对方是在挑起“权力之争”。2,这种情况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纯粹想要讨论政治吗?不是。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是正中其下怀,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2,假设你压制住了争论,而且彻底认输的对方爽快地退出。但是,权力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
  • 承认错误,并不代表失败了(1,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2,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3,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1,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2,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第四章,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1,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2,不仅仅是你,凡是执著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必须把“对自己的执著”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3,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4,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5,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
  • 有价值就有勇气(1,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2,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3,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有的时候存在就是很大的感激,并不需要通过行为来进行判断与比较。这里说的就是一定不能够有比较和评价。 )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1,还是共同体感觉。具体来说就是,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2,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
  • 如果你想和别人建立关系,那么请你无条件的去信任她。(1,如果我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事情,那么所有的事情都会变的怀疑。即使事情不如自己所愿,自己也为了这事或者这段关系尽力了。2,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判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种时候,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抑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就会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3,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
  • 舞动人生( 1,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2, )
  •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1,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2,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

自己的总结:

对过去的看法或者赋予过去的意义。
课题分离,分开谁的事是谁的事
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到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比较模糊了,有些分不清,到底如何去判断,自己该如何去做才是正确的。我想,既然你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事就是我的事,但是我的事并不是要寻求别人的认可而进行分辨的,而是给整个共同体或者群体带来贡献的事情,如果我的事只是为了我去寻求认可,那么我也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对过去赋予意义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不去反思我做的事情,只是一味的让赋予意义来逃避某些责任也是不行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