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实际的工作是建立统一战线。他一直在争取团结所有跟项羽不和的人、过去反对项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够跟项羽单独作战的人。
项羽长叹“天之亡我,我何为渡”,看上去是英雄气概、杀身成仁,但从领导者素质的角度讲,这是在逃避责任、逃避奋斗。
项羽在离开关中之前,举行了分封大会,分封了十八个王。在分封之前,项羽曾派人去征求过楚怀王的意见,楚怀王说:如约!即先入关中者就分封在关中。这让项羽很愤奴。因为他最看不起的就是刘邦。鸿门宴没有杀他,不等于愿意给他关中这么好的地盘呀。于是,项羽自作主张,分封十八个王。
这十八个王包括三类人:一是跟着项羽一起到关中立过功的,封为诸王;一种是没到关中、本来就是王的,项羽把这些人分到边远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就是像刘邦这样没听他话的和秦国投降过来的将领。
项羽在分封中是有私心的,他把楚怀王封为义帝(名义上的帝而已),把他迁到湖南郴州去,自己占领了楚国最好的地方,建都彭城;他又把魏王迁到今天的山西运城,称西魏王,占领了魏国的领土。刘邦则被分封到汉中去了,叫汉中王。把关中划为三部分,分别给了三位投降了的秦将章邯、司马欣、董翳。这就是后世以关中为三秦的由来。
项羽这么做,言下之意是说,章邯等秦将投降才是秦朝灭亡的最重大事件,你刘邦人咸阳这是捡了个便宜嘛。这就不仅是在剥夺刘邦的地盘,而且是要剥夺刘邦的功劳,要把灭秦的功劳归于项羽自己呀!刘邦的最初反应是愤怒,要找项羽拼命,他想反攻项羽。
刘邦周围的人都劝他先别激动。萧何说,虽然汉中地方不好,不比死强吗?既然打不过人家,你却又找上门去打,不是送死吗?刘邦明白了,自己实力不如人家,就得认输,所以他重谢张良和项伯,然后出发去汉中了。项羽只给他三万人,还有一些仰慕他、自愿追随的人跟着他走了。
如果光是刘邦不满也就罢了,但这时山东六国也乱了。首先是齐国大乱。
项羽把齐国一分为三,原来的齐国宗室被分到最偏远的地方,而临淄这个真正的齐国,封给了当时向着项羽的人,还有人没被分封,齐国就乱了。
齐国有个叫田荣的,他不满意,起兵反叛,把三齐国都攻下了。还有一个打游击的彭越,在河南捣乱,田荣任命彭越为将军,让他去攻打楚军。赵国也乱了,为什么呢?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却只封个侯,他不高兴了。韩王成,就是张良的领导,由于他没有跟随项羽,再加上张良辅佐着刘邦,项羽非常恨他,先把韩王成扣下,不让回国,之后废了他王位,最后还给杀了。所以,刘邦还没出手,东边就乱了。
汉王拜将
这个时候刘邦在汉中等待时机,他最缺的是什么呢?刘邦缺一员大将,能够对付项羽的大将。正好这时,从项羽那里投奔来了一员大将。这人就是韩信。刘邦打到咸阳他有了自己的队伍,有了很好的江湖声誉,也有一批人才。但是缺少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正在此时韩信来了。
韩信这个人,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大体来说他在家乡的时候名声不太好,应该也是个没落贵族子弟。可是因他品行不佳,不能推择为吏,又不事产业还没本钱经商,大概也没地可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子,用现在的话讲,是个无业人员,经常跟人蹭饭吃。
有一次,韩信在城外河边垂钓饿得不行,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妈妈非常同情他,把自己带的饭分给韩信吃,他感激得不得了,说将来必定重重报答老妈妈很生气说我是看见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图你的报答呢?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韩信这个人是有恩必报的。
还有个故事说,有个市井无赖欺负韩信,说:“你虽然个子高大,成天背着一柄宝剑,却是一个孬种。你要真有本事,就用剑刺我的胸膛;你要是怕死,不敢刺我,就乖乖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于是韩信就从他裤裆下钻过去了,围观的人都起哄嘲笑。
所以韩信年轻的时候,名声不太好。陈胜起兵,大家起来造反了,他跟着项梁、项羽,一直没什么进展,大概也就是一个保安队副队长。项羽分封以后,他来投奔刘邦了,因为他觉得在项羽那里没有前途。
韩信跟着刘邦来汉中这一年,他二十八岁。刘邦开始看不上他,不予重视,导致他一度差点儿因为犯事受株连被杀;是萧何、夏侯婴等人力荐,刘邦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一个管理粮饷的事务官。韩信不满意刘邦的任命,就跑了。于是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追了两三天才把韩信追回来。
那时候跑走的人很多,因为刘邦他们都是苏北人,很多人认为等革命成功了,就可以回家去,但没想到现在分到汉中,所以有些人就想回家去,包括许多将领就跑回家了。这时韩信跟其他的将军一样也跑了,萧何来不及打报告,他连夜追韩信去了。这时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跑了,刘邦就傻眼了:丞相都跑了,这不就要散了嘛。刘邦像失去左右手。
等到萧何回来,面见刘邦,刘邦且惊且喜,问:“你怎么跑了呢?”萧何说:“不是我跑,我是去追韩信了。”刘邦问萧何:“韩信是什么人啊,值得你追,那么多大将跑了你都不追,你偏偏追韩信,这算什么呢?”其实,韩信跟刘邦都是苏北人,韩信家在淮阴,就是今天的淮安,离刘邦稍微远一点,大概八十到一百公里。
这时候萧何讲了几句话。第一句话,大王,你如果想在汉中过好日子,不作他想,那韩信无所用;如果你想东向争霸天下,非韩信不可!刘邦就来劲了。说:“那好吧,我就任命他为将军。”可是萧何讲了第二句话。那不行,人家还会走的。刘邦说:“那我就任命他做大将军、上将军。”这就是刘邦用人得其位。
那时候刘邦不是村干部了,已经是汉王了,五十多岁了,年龄也是韩信父亲那个年纪了,况且他手下的周勃、樊哙、曹参、王陵等人都是老革命,是从老家一路打天下打到这里的,一个从敌对阵营跑来的二十八岁的小子,没打仗没立功让他当统帅,当大将军、上将军,这不容易做到,刘邦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判断力和决断力确实是超群的。
毛泽东讲,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单这一点,就看得出他厉害。刘邦对萧何说:“你明天让他来吧,我当面任命他。”萧何讲了第三句话,那不行,你以为这是呼唤小孩子啊,呼来唤去的,你这样他还是会走的,你只有设坛拜将,斋戒沐浴,真正以隆重的典礼来拜他为大将军,韩信才能留下来。刘邦照章采纳。
听说刘邦要任命大将军,那些战功卓著的老革命们都以为是要拜自己为大将军,最后却是拜韩信,举军皆惊。
这次任命,最后并没有引发太大的骚动,历史也没有记载谁不满,这也说明刘邦的领导力超强,他作出来的决定,将军们都能遵从、执行。
还有,要表彰一下萧何,如此坚定地推荐一个没有任何战绩、还不能证明自己有本事的人,而且把他推到大将军位上,这真的不容易,何况这个人还是从对手那边来的,这是有风险的。这些也说明了萧何的赤胆忠心。
拜将之后,刘邦跟韩信讲:“丞相多次向我推荐你,你有什么妙策可以教我啊?”注意,这时候张良还在韩国那边,不在刘邦这边。韩信就问刘邦,说:“大王,你自己估计,勇悍仁强,你比项王怎么样?”“勇悍仁强”,这几个字有些不大好翻译,这里面有两条意思:一个是勇悍,就是勇敢强悍;一个是仁强,就是要“仁爱”(妇人之仁的仁),待人接物,得有点贵族的花架子。
因为刘邦这个人,对人说话是不大尊重的,满嘴跑火车。比如,英布背叛项羽后,来见他的时候,他一边洗脚一边接待,把人气得半死。刘邦不大会顾及面子,但是他的心里对人很实在,给英布居室陈设等物质待遇,与自己的一样。
所以那些不讲面子只要里子的人才乐于跟着他干(彭城之败后,魏王豹就受不了刘邦的态度,而拒绝再度与刘邦合作)。
刘邦默然良久,想了半天不愿承认也得承认,说:“我不如项王。韩信很高兴领导有自知之明,但是,韩信说:“不过,我告诉您,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干过,我知道他这个人的为人,他有的是匹夫之勇,行的是妇人之仁。”
韩信说项羽是匹夫之勇,我们知道,领导不能逞匹夫之勇的。匹夫之勇是什么呢?就是说他个人的本事很大,喑呜叱咤,干人皆废,但是他不能用人,不能用贤将,所以韩信说他是匹夫之勇。
为什么韩信说他是妇人之仁呢?妇人之仁就是做表面文章。项羽见到人以后,恭敬慈爱,别人生病了,他甚至能够流着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别人,可是在别人建功立业,应该封官爵的时候,他把这官印拿在手上,摩挲来摩挲去,都摩挲坏了也舍不得给人。就是用人不知道成就人,光做表面文章。
韩信讲得太形象了,官印做好了,项羽摩挲坏了也舍不得送给别人,说明项羽这个人,不懂得当领导的艺术。匹夫之勇,不能用人,妇人之仁,不能争取人心,所以部下不跟他同心同德。
项羽不懂政治,他把义帝放逐到边远地方,而不知道拿这个作为政治旗号,在政治上非常失分;他在分封的时候任人唯亲,诸侯都很愤怒。再加上他在咸阳的所作所为,反映出他残暴、不得民心。
韩信分析的一个要点是,项羽失民心,失天下之心。那么相对的,他讲刘邦有什么优势呢?他说:“汉王你约法三章,深得关中民心;你当初本来应该被封到关中,却把你封到汉中,天下诸侯都同情你,这也是你的一个优势;再加上你宽厚的江湖声誉,你一定能胜过项羽。”
刘邦从年轻的时候就“仁而爱人”,他不做太残暴的事情:那些徒犯跑了,他就让他们跑;有人要杀秦王子婴,他说不能杀,人家投降了还杀什么。但项羽就把子婴杀了,所以刘邦是在刻意维护自己这么一个宽厚的形象,而项羽他根本不懂这些。
刘邦听了韩信的分析,大喜,恨用韩信之晚。
形势分析出来了,韩信就建议刘邦应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假装要通过修栈道出去,实际上从另外一条叫陈仓道的小路突袭关中地区。
韩信很快就打到了关中。打到了关中以后,也就揭开了楚汉之争第一幕的序幕。那么刘邦打到关中的时候,项羽在哪呢?项羽在山东,因为山东首先闹起来了,他是霸王嘛,哪里出事他就去哪里维护,等于是警察。他带着军队到了山东,去收拾那些造反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