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CEO的思维框架,找事业的出路

今天看了李想在2020年的一场演讲,关于如何做一名专业的CEO。

里面提到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个人觉得,即便不是公司创始人,也值得普通人去学习和使用这个框架,例如去评估一家公司是否时候追随、加入,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入大量资源。

演讲中,这个框架并没有完整,但是整体逻辑上个人比较认同。

核心重点是如何实现人机结合,通过打造一个系统,克服人性的弱点,人性与系统结合。

一、认知层

认知层包括①行业趋势、②行业问题、③进攻方式。

行业趋势,是否朝阳行业,是否存在行业变革的点。这需要大量的学习内容、与专家交流学习。例如,智能电动汽车,是汽车行业的一个变革点,如果不存在这个变革点,那么现在还是汽油车的天下了。

行业问题,如果行业不存在问题,那么新进入者就不存在机会。例如,电动车存在的问题,主要两个,一是电池成本占比整车成本太高,二是充电不方便。

进攻方式,通过发现行业问题,从而确定进攻方向,解决行业问题。例如,特斯拉针对电池,研发新技术降低成本,然后全世界大范围建造充电桩。


二、战略层

只有解决了认知问题后,才会有战略。

战略层包括:①目标用户、②时间节奏、③目标&要求。

目标用户必需清晰锁定,如果出问题了,那么产品、营销等都会投入白费。例如,目标用户是30-40的中产,结果大量的退休老人买了,这就是目标用户定错了。典型的像理想汽车锁定的用户群体是6座以上的奶爸车,针对的就是国内家庭的痛点。

时间节奏,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发展的生命周期,从0到1业务闭环跑通,从1-10耐心扩大,从10-100成为霸主,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目标,要管控好发展节奏。

目标要求,不同阶段有不同目标,目标必需得量化,即便目标很庸俗,也得有企业目标。除了目标,还要有高质量的要求,如果能够确定三重目标,即“既要……也要……还要……”,那么这家企业不会差到哪里去。


延伸:这里李想把公司分成两大类,一是超级平台型(例如谷歌、FB等,同一范围内有且只有不超过2家),而是非超级平台型(其他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公司,如硬件类,苹果是这类的顶尖)。

超级平台型企业比的是技术突破,它们要做的就是防止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自己被淘汰;非平台型企业比的则是运营能力,它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自己接近于成为超级平台(但难以成为)。

像Meta(原Facebook),它就是超级平台,现在已经更名,并把发展方向投入到元宇宙的领域,这便是它要防止下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自己被淘汰的一种战略选择。

像新能源车新势力企业,他们的最终目标不在于称霸新能源车,而在于未来自动驾驶爆发时期能够一张入场券,有机会成为超级平台型企业。


三、业务层

业务层包括①业务架构、②在线系统、③运营系统、④其他版块。

业务架构,就是要把目标转变成可以经营的东西。例如做产品价值、产品成本、销售能力,三大核心板块,业务架构不是复杂或者扁平的问题,而是应该找到适合实现目标的业务架构才是好架构。

在线系统,把业务架构变成在线系统,实现团队内部信息对称,团队融合在一起,而非各自为政。例如销售和研发团队的数据和信息,都能共享、对齐,让业务与市场实际结合起来。

运营系统,运营是唯一的一个资源掌握在手里的事情。通过运营,实现系统中关键指标的达成问题。例如,头条系app和围脖app,两者在同一个话题下,前者几乎难以发现广告成分,后者则极其容易被植入软广,这便是运营能力差异的一种体现。这种差距的产生,并不靠技术,而是靠运营。

其他板块,还包括如人力组织等。


以上这套思维框架,就是一个系统,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看清事业的本质,尤其是身处一个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快速找到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并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365天思考 / DAY127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CEO的思维框架,找事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