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用一辈子去自愈与成长

一提到心理学家,你会想到谁?大部分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弗洛伊德,他的《梦的解析》很出名,而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喜欢读《浮士德》,研究过东方文化,跟弗洛伊德从一起合作到分道扬镳,这个人就是荣格。

他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为什么会去学荣格,如果你了解荣格的一生,会发现从荣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他所发生和经历的事情,也许你也正在经历。

接下来我们跟随李孟潮的《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走进荣格的一生以及他的内心世界。


作者李孟潮是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

一、童年

在荣格三岁的时候,父母开始闹离婚,他的妈妈精神出现了问题,所以这就影响了荣格,很长时间他就对别人说的爱产生质疑,觉得女人不靠谱,而他对父亲的感情也很矛盾,既渴望父爱,又对他父亲的无能感到不满。

这些都造成了荣格拧巴的性格,他妈妈曾经告诉他,他有一次差点从桥上掉下去,他长大后自我分析,觉得这是无意识的自杀冲动,又因为他是跟妈妈在一起的,所以他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排斥或嫌弃。

就因为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嫌弃,荣格三四岁时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梦,因为这个梦,可以知道荣格的内倾感知很发达,但是梦里的吞食焦虑、死亡焦虑围绕着他的童年,并且让他喜欢上了玩火,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代表着他的生本能战胜了死本能。

荣格在童年时非常自恋,所以荣格将胆小、恐惧、自卑、胆小被妈妈嫌弃的自己藏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能、完美的自己,这就造成荣格童年时是孤独的,他经常坐在石头上思考着,有点类似于庄周梦蝶。

从荣格的童年,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关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所以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不愿意离婚,但是勉强在一起的夫妻真的不影响孩子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青年

在荣格青年时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精神病院的住院医生和主治医生,第二份工作是私人开业的精神科医生,专门做心理治疗,还有两份兼职,都是围绕“心理医生”这个职业展开的,这个职业也是他的事业,他一直在探索如何疗愈空虚感、分裂感。

其实在考大学选专业时,荣格其实是靠做梦来选择的,在考试前夕,他做了两个梦,就是因为这两个梦,让他选择学习自然科学,而通过梦来做决策,这是运用了内倾直觉功能,很多时候我们做不了的决定都是通过梦来觉察到的,只是我们平时没发现而已。

当荣格毕业以后去做精神科医生的时候,他给病人的治疗方式跟当时的其他医生不一样,荣格会愿意聆听这个人的整个故事,并且不会带有色眼镜,通过这样的聆听和交流,荣格对症下药的治疗好了许多病人,当他跟病人聊天治疗时,病人的经历和反馈同时也在疗愈着荣格。

通过荣格的青年经历可以看出,如果有拿捏不准的事情可以通过写梦的日记去进行分析内在,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老年

在荣格四十五岁时,他开始学习和使用《易经》,因为汉学家卫礼贤的出现,填补了因为亦师亦友弗洛伊德去世而产生的空洞,卫礼贤和弗洛伊德不一样,弗洛伊德偏执地热爱科学,而卫礼贤偏执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而也是在这一年,荣格去了北非,他在北非人的身上看到了以情感来生活,这就是外倾情感,跟荣格的内倾刚好互补,也就是在北非时,他又做了一个梦,也就是这个梦可以看出荣格荣格在这个时候已经具有一个老年人的特点了。

过了三年,荣格的母亲也去世了,父母双亡,让荣格将目光放在了自己的核心家庭中,他建设了一个塔楼,而这个塔楼的设计反应出他内心渴望家里其乐融融,但是事与愿违,没有想像中的团圆时刻。

荣格建造塔楼也是心理治疗方式之一,只是建筑成本过高,很难变成现实,而现在如果有家长想要和自闭症的孩子进行交流,可以采用一些电子游戏。

人老了以后就会变得很平和,坦然地接受死亡的来临,也会时常想起年轻时候的事情,荣格就曾经回到过家乡坐在小时候的石头上思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荣格一直喜欢写疗愈日记,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来自于这个日记,如果你还想了解荣格,不妨读一读《自愈与成长--荣格的生命故事》,他的故事希望能治愈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荣格:用一辈子去自愈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