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玛丽美:心理表征、元认知和任意依恋访谈

阿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主要是对婴儿的依恋关系进行探索,从而发明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四种依类型。

而玛丽美的成人依恋访谈,被称为“依恋研究中的第二次革命”,讲研究重点从人际间互动的外部世界,转向了心理表征的内在世界,深入到已经内化的客体关系中,这些关系把个人的依恋历史浓缩在由记忆、情绪以及信念所构成的复杂网络里,反过来,这个网络有塑造了当前和未来的依恋行为

一、伯温和内部工作模型

伯温坚信,内化的客体关系和幻想是从儿童与真实的人实际互动中产生的

伯温指出,在每个人所建立的有关世界的工作模型中,一个关键的特征是他的观念,关于他认为依恋对象是谁、在哪里能找到他们,以及他期待他们如何反应。

在每个人所建立的关于自我的工作模型中,一个关键的特征也是他的观念,关于他认为在依恋对象的严重,自己再多大程度上被接纳或不被接纳。

以这些互补的模型形成的结构为基础,个人讲作出预期,如何能得到自己的依恋对象,自己的依恋对象可能会有什么养的反应。

读到这段,深有同感的感觉得,这个所谓的‘观念’不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所说的核心信念吗。所谓万法归宗,大抵如此吧。

伯温提出一套理论:从婴儿早期喀什,个体的依恋工作模型使得他或者她能够认识到和照看者之间一直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因此“知道”照看者下一步会做什么

二、重新将内部工作模型概念化

美认为个人的一哦按工作模式会通过叙事、话语、想象以及行为的特征模式流露出来,根据这些,美构建了她的研究——被称为成人依恋访谈——可以向研究中的父母提出问题,让他们回想和反思他们和自己父母的关系,包括对丧失、拒绝和分离的体验

美讲注意力集中在研究中的父母的特定方式上,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字句上:也就是说他更多的关注过程和形式,而不是内容

美发现了两个重大的相关性:

第一,她发现儿童在12个月大时,在陌生情景实验中和主要照顾它的一方父母一起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5年后儿童的内在世界的结构之间有相关性

第二,她发现了代际相关,即儿童在陌生情境实验中的行为,和父母“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之间有相关性

这两个发现——表明了婴儿非言语行为的模式可以预测期表征的模式——是美对伯温内部工作模型概念最主要的阐释。

1、婴儿的行为和6岁时的内在世界

所有这些结构都证明“母婴互动的不同模式,不仅必定会到导致不同行为的发展,还会导致不同的表征性过程”的发展。根据这个发现,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最初的依恋工作模型都是在我们最早的互动关系中铸造而成

2、父母的内在世界和婴儿的行为:成人依恋访谈和陌生情境实验

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对具有塑造性的互动的品质有着决定性影响,而这些互动又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工作模型。

更特别的是,陌生情境实验的分类能够预测AAI的结果。重要的是,反过来预测也同样属实:AAI的分类,也能够预测而藕塘在陌生情境实验中被分类为安全型还是不安全型,预测的准确率达75%。

在实施过程中,AAI有可能会唤起被访问者嫉妒强烈的体验,即使不是很有压力,被访问者也因此而有足够的机会表现出“前后一致的话语”能力,这个能力被美认为是依恋方面安全的心理状态的主要标志

前后一致的话语看七类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可信性以及合作性。

回避型婴儿的父母被称为“冷漠型”,因为他们总是贬低依恋的价值和影响,而且坚持说他们缺乏有关依恋体验的回忆。

矛盾型婴儿的父母被描述为“迷恋型”,因为看上去他们对过去依恋关系的体验,一直持续不断地侵扰这现在的依恋关系。

混乱型婴儿的父母,由于他们在讨论过去的创伤时,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混乱或迷茫的状态,这些父母被认为具有“未解决型/混乱型”特点。

我们可以合理的推论,父母清晰一致的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的能力,强烈的影响了他们赋予孩子以安全感的能力

此外,我们很快回看到,我们自己“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上的安全感最终不会那么取决于特定的个人历史事实——不管问题大到什么程度——而会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成功地对过往历史做出有意义的解释

3、作为“规则”而非“模板”的工作模型

根据伯温的最初概念,美讲内部工作模型重新理解为:

一套有意识和/或无意识的规则,用来组织与依恋相关的信息……可以用特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的术语,来对安全型依恋与各种不安全型依恋的组织作出最好的理解……它不仅指向感觉和行为,还包括注意力、记忆和认知……内部工作模型的个体差异讲不仅和非言语行为模式的个体差异有关系,同时和语言以及心理结构的模式也有关系。

最早在“行为的/沟通的”策略中体现出来的规则,最终也会生成“表征的/注意的”策略,这个策略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触及到自己与依恋相关的俄感受、欲望和记忆,以及它们的特征如何。

关注能力情感想法记忆方面的灵活性安全感的标志——因为在她的研究中她注意到最安全的依恋配对,也是在“可预期的‘类似规则’的规律和模式”中最自由地一对组合。

美进行研究时,讲这些模型的稳定性——尤其是不安全型的模型——归因为这些模型最早是在具有决定生存的情境中出现的,她注意到:

1、使一个人能够存活下来的规则是不可能容易被放弃的

2、由内部工作模型操纵的规则实际上持续地在运作着,从而保留下这些模型。这些规则——决定了个人让自己如何去注意、感受、会议以及行动——都是被严格地执行着,因为违背这些规则就有可能挑战他们的心理状态,以及挑战能让他们在情绪上可能活下来的存在方式

读到这一段是让我很感动的,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能力都是用进废退,对一个熟能生巧的安身立命的技能说不用就不用,这种改变太难了,违背自己熟悉的生存技能就会挑战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挑战中引发情绪上的不适用性,所以在咨询中先处理情绪是最重要的。

4、依恋模式的代际传承

美提出,依恋的迫切性强大到即使孩子在发展上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年幼的孩子也会以能够保存父母的心理现状的方式来反应。出于同样的原因,当孩子长大了,父母通常会和孩子共谋,以维持着那些能强化现在已经是共同拥有的心理状态的互动模式。

未解决型父母可能会乐于接受混乱型子女的角色对调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与他们的情绪需求相吻合。这些父母很久以前就已经学会了,对自己的父母或是热切回应,或是严厉以待;现在他们“邀请”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相同的反应,因为它保留了原有的、不可或缺的内在模式和人际模式。因此父母保留这种僵化的注意和行为模式的需求,在孩子身上激发出类似的模式。美认为这是不安全型依恋代际传递的机制

关于“邀请”我有深刻的体验,我跟母亲这种强烈的互动体验就是母亲“邀请”我而产生的,她不断的向我倾诉她是最棒的,谁也比不上她,所以我基本在现实中是看到不到别的女性的。而跟我儿子的互动也是这种模式,她不断“邀请”我的儿子到她的模式里互动,以此证明母亲的重要。好在我觉察到了这个模式,看见即疗愈,我回到自己的小家庭里与原生家庭进行一个分离。

5、元认知:对思考的思考,对表征世界的表征 

安全型个体的“单一”整合模型培养了灵活性,并使依恋方面的信息容易获取。

与此不同,多重模型——即不相容的或冲突模型——则启用防御性缩小注意力的方式,用来应对自己的难题,如同伯温所提及的状况,“知道了你本不应该知道的感受到你不应该感受的”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即对思考进行思考。美说,它涉及到把我们自己的心理表征理解为“只是表征性质的性质”的能力。

美举例说,表征:我是一个健忘的人。这是一个思考。

元表征或元认知:我是一个经常觉得自己总忘事的人——我不确定是为什么。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思考。美进一步区分了“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检测”的区分。

元认知知识,主要设计及到的能力,是能够理解被认知科学家称为表面与实质的区分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和知觉有可能是无效的,或者其他恩可能会相信一些不真实的事情。

元认知检测,主要涉及到主动的自我审查姿态,这使我们可以同时置身于自身体验之内体验之外。这种反思性姿态,让我们能够从体验后退一步,从而能够觉察到我们有关体验的想法,它们可能是矛盾的有偏见的,或者是难以置信的。

举例来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父亲不爱我,我觉得他作为父亲是不称职的,这个思考能力被称为元认知知识

但如果我后退一步的话,这个元认知知识是有偏见的,是矛盾的,因为我的父亲不爱我是事实,但事实的背后是他没有能力爱我,他实际上是在跟母亲的互动体验中满足了母亲的存在感,而且是以放弃自己的自我为前提的。这就是元认知检测

在AAI情境中,元认知检测的情况被看作安全型依恋的标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三章玛丽美:心理表征、元认知和任意依恋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