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明风华看朱高炽

朱高炽,燕王朱棣之长子,洪武十一年七月生于凤阳,崩于洪熙元年七月,总共活了四十八岁,却只当了九个月皇帝,庙号仁宗,葬于献陵。

和历代皇帝一样,史书中也记载着其出生的种种异象以明其区别于常人。朱高炽幼时就沉稳持重,一言一行皆符合皇家典范,这样的皇室成员自然让晚年朱元璋十分欣喜。有多家史料都记载有事迹,证实其有君人之识。

而如此仁厚的朱高炽似乎并不太受成祖喜欢,成祖英明神武,乐于开拓,致力于武功,甚至是亲身冲锋,陷阵杀敌,父子二人性格截然相反。

永乐二年(年)二月,朱高炽被召回南京,册立为皇太子,但是,这太子之位可谓来之不易,更主要的是坐下去更难。

朱高炽能得到太子之位,主要得益于自己是燕王长子并且有个好儿子。因为早在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就被太祖册立为燕王世子,在立嫡以长的封建宗法原则下,其被立为太子应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成祖朱棣得位可谓不正,其在起兵时汉王多有军功,故而犹豫不决。遍询重臣,直到解缙向成祖说到“立嫡以长”并且“好圣孙”,方才决定。

但是朱高炽太子之位并非稳固,其主要威胁来自自己的体质不佳和汉赵二王之附党的构陷,而本性多疑的朱棣更是经常漠视太子,甚至是监视、猜疑太子,使得朱高炽始终处于一种惴惴不安的状态。


从朱高炽自身来讲,他身体肥胖,甚至是行走不便,据史料记载是需要两个侍从搀扶方可,正因为如此,他不喜练武也难以练武,而成祖则英明神武,多次御驾亲征都身先士卒,对于这方面和自己一点也不像的长子自然不太喜欢。

并且,两宠王汉王和赵王还联合起来,离间太子,阴谋夺嫡,史载:“小人阴附汉府者,谗构百端”,并且“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而离间之言、谗构之说等进入本性多疑的朱棣耳中,则必定会使其对太子产生怀疑之心,也想必会派人予以监视。这些猜疑不仅表现在言语态度上,还表现在限制太子权力、打压太子官署的实际行动中。

这些来自父皇的猜疑以及来自其兄弟汉王、赵王的谗言诟病,使得朱高炽始终处在忧心仲仲寝食难安的境地,甚至经常怀疑朱棣会废其太子之位。一旦听闻有给自己的诏书,则坐立不安,俨然已成了惊弓之鸟。这一点影视剧中倒是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对于太子朱高炽来说,监国既可以说是对他的处理政务的培养锻炼,更可以说是对他的考验,所以他尽量诚敬孝谨,小心谨慎的做好分内之事。

而相比于好大喜功、恃功而骄的汉王来说,诸位文臣当然更偏好仁厚且好学问的朱高炽了,因为他们不仅要坚持传统宗法立嫡以长的旧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选择未来的皇帝,所以他们会不失时机地为太子进美言。虽然他们在这场立嫡夺摘的斗争中大部分受祸不浅,但毋庸置疑,这些文臣确实起到了保护朱高炽太子地位的作用,使得其可以多次监国并顺至利登基。

监国作为临时代理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角色,理所当然也应该有其固定的礼仪规范,而正因为是皇帝因故不在朝而临时代理,所以其权力必然也有所限定而不能像皇帝那样一言九鼎。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大明风华看朱高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