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历史知识,多数停留在中学课本上。家里的相关书籍,满满地占据了两个柜子,总有数百本。平素跟朋友聊天,提到某个事件、朝代或者人物,说出时间过程,他们口头夸赞,我的内心虚荣。
这次再去新疆,盘算直飞过去,在阿勒泰、布尔津待几天。回来时做火车,走走停停,敦煌、酒泉、张掖定要去的,玉门、阳关和一些书中民间的地方,决然不能错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大好河山,除了台湾,基本走遍了。年届天命,走万里路,想来心境不同。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因为计划游历的时间长,脑海里的脉络线索模模糊糊,我又做了一些功课。这次重点翻读了《话说中国》、《剑桥中国史》,做了笔记,画了图。《易中天中华史》还没有完稿,手头断续也有几册。落脚点与笔法虽然不同于通史断代史,跟网络上的"那些事"却不一样。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纵横捭阖人类视角,我比较愿意接受采纳。
厚重一词是我对中华民族的心底敬畏,纵使年岁渐长提笔忘字,它却逾加清晰磅礴。贺兰祁连,乌梁海阿尔泰,苍凉凝重的感觉慢慢真实起来。
秦汉以前,汉人虽然经常遭受夷狄搔扰,只是边关民事,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汉朝代秦,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饱受匈奴的侵略,和亲成为外交的权宜策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边疆问题逐步提上日程。
对付匈奴,需要联合周边势力,约纵敌人的敌人。但是所有的信息模棱两可,不知可能的朋友的具体位置,只是听说要经过匈奴所在地。建元年间,汉武帝开始招募人员,了解情况,着手准备出击。
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募任使者,率堂邑父等百人从长安出发,经过匈奴居住地被俘,困留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过康居,抵达大月氏。后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归途中,张骞改走南道,依傍南山,力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所劫,羁绊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趁匈奴内乱,逃回汉朝。
武帝授张骞以太中大夫,封博望侯。因为他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至今举世称道。
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太初年间,汉武帝命李广利两伐大宛,第二次于公元前102年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
公元前101年,汉朝在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设立了西域都护,为汉朝处理西域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
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北抵今准噶尔沙漠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南达阿尔金山和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及吉尔吉斯斯坦的费尔干纳,东至甘肃青海界,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又因在甘肃境内,也称甘肃走廊。
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中,河西走廊承担着隔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联系的任务。只要占据了河西走廊,就能在向西的战略上取得优势地位,掌握主动性。
唐代前期,中央政府牢牢控制着河西走廊。安史之乱后,丢失河西走廊,游牧民族骑兵距长安只有一两天的路程。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选择了丝绸之路南线,经天水、临洮、兰州,翻越乌鞘岭,抵达武威一线。等到玄奘大师取经东返时,突厥人威胁已经解除,玄奘大师东归的路线就从武威到景泰,过黄河,走靖远,沿萧关道回长安。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今天远行,交通不再是牛拉马驮,驼铃声声。飞机之外,高铁已通。沧海月明,蓝田玉暖。习惯于万米高空的旅行,不见桑田,仅从书籍媒体上获知,难以理解历史过往,难以体会民族家国。
汉唐往西,出陕入甘,有一关山,诗词歌赋文学作品常见,愀然苍凉。中原对望,越走廊,赴天竺,关山阻隔。
关山古称陇山,大致南北向,纵贯甘肃省华亭县、张家川县,陕西陇县、陈仓区境内,成为渭河与泾河-千河的分水岭。穿越关山的关陇古道是中国古代陕甘两地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东段的一部分,也是我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纽带。
李白有《关山月》一诗,不改浪漫气度: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诗人王维从长安出发,沿着泾川、平凉,绕六盘山而西行至宁夏固原(即萧关)渡黄河。跟玄奘东归一致,逆向经景泰入武威。这也是汉唐时长安通往西域最为便捷的一条道路。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生的沟沟坎坎上,有多少人迷失,又有几人留名?
翻过关山,沿河西走廊一直前行,到了乌鲁木齐,就是我此行的起点。路旁的景色,历史的记忆,是我归程所思了。
十年前游历新疆,留下一个念想,到阿勒泰到布尔津到喀纳斯,看一看边境的风光,体会一下图们族的生活,还有时光流逝不去的尘封的痕迹。1840年以来的屈辱与抗争,中华民族的痛苦与希望,即便在边境边远的角落里,也时时发出悠长的回响。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千米。
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此阿勒泰山在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
阿尔泰山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跨国断块山脉。山势西北高峻宽阔,东南低矮狭窄。海拔4374米的友谊峰为群峰之最,矗立在中国、俄罗斯、蒙古交界处。在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为其中段南麓,长约800千米。
西域都护府取代匈奴政权童仆都尉后,蒙古高原西部的阿勒泰随之归入中国版图。公元649年,唐朝在西域设置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的瑶池都督府,不久分为昆陵、蒙池二都督府,阿勒泰即归辖于瑶池、昆陵都督府。
清朝前期、中期,阿勒泰地区是蒙古各部的封地,实行军府制度,主要职责是边防军务,兼管屯垦。
辛亥革命后,阿尔泰改设办事长官,直隶中央。1919年改设阿山道,阿尔泰正式归建新疆。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我有所思在远道,羌笛依旧在吹奏。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追逐清风,伴着明月,又一次跟自然相见,跟历史相约,想来心境不同,感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