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的生活之道,赤子之心难留,却也更可贵

1.现代人,被欲望裹挟而不自知

现代人,被欲望裹挟而不自知。沉浸在种种幻影中,终于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就像《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肯尼斯的父亲,他游走于世界之中,和大人物对话,满腹才华,并且拥有很多的女人。他爱这个世界,他不敢想象,有人会逃避这样的繁华。

肯尼斯在父亲的“爱”中长大,骨子里却藏着一股叛逆。他更喜欢跟舅舅待在一起,——一个大家都觉得不太正常的书呆子。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197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他的代表作。

这本书,是非常特别的一部作品。首先因为它的厚重,再者,因为它的详尽。如此叙事详尽的小说,却能让人不生厌恶,且很愉快地读下去,索尔·贝娄笔端有力。

它讲述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作为植物学家的舅舅贝恩,他谈了一场恋爱,结果发现这爱并不纯粹,于是,他选择了逃离。

就这样一件简单的小事,作者洋洋洒洒写了400多页,着实让人佩服。

这期间,自然有很多特别的内容。

2.《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是一本意识流小说。我这样一说,你大概就能理解这部作品的大体风格了。但实际上,它又和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意识流不太一样,因为作者实在是太博学了。他的博学,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

任何一种微小的现象,作者都能引申开去,谈到很多深层次的哲理。这无疑有种掉书袋的嫌疑,这也恰恰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我喜欢作者这种天马行空的写作方式,他让我看到思想可以有多深邃。

身为大学教授,索尔·贝娄只写自己熟悉的世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拥有跟他相同的角色,而这本《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两面。肯尼斯和贝恩,共同推进着情节的发展,尽管这情节的进程很慢,但思想,却已奔腾了很久。

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书写,且每一部作品,都能写出新意,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之所以他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正是因为他在各种意识流转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流动的过程,也有着敏锐的感知。

就像肯尼斯这样描述舅舅:他有一种很少见的天赋,能直截了当地对自己加以描述。舅舅贝恩,是那种天才型的科研人员,他喜欢植物,向往纯粹。在专业上,他出类拔萃,在生活上,犹如痴傻。“作为一个天才,他需要特别的照看。”于是,肯尼斯放弃了法国的生活,他选择和舅舅生活在美国中西部。

3.向往爱情,注定要感受心碎

舅舅有着老派的天真无暇,他向往爱情。可这世界残酷,真爱难寻,若是执意为之,恐怕最后剩下的,也就只有心碎了。

就像索尔·贝娄在书中所言,“今时今日,要保持鲜活的情感,某位中国圣贤将其称作“初心”,绝非一件易事,这是任何有过人生阅历的成年人都能告诉你的。即便“初心”没有在认知的过程中遭到扭曲,它也被扔进自我的熔炉中,以保证温饱所需不致冷却。”

像这样的描述,在《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作品中,俯拾即是。索尔·贝娄总是能找到最准确的语言,去描述他的思想。而这部作品,最闪光的地方,也正在于他的各种碎碎念。

我不觉得这是掉书袋,反而觉得有点可爱。

肯尼斯跟着父亲见识了花花世界的丑陋,他想要远离,于是选择了追寻舅舅。舅舅就是有如“赤子”一般的存在,他宁可低欲望地生活,也想要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保有最基本的真诚。

为了满足私欲而去委屈自己,这是贝恩做不到的。所以,在看清了第二任妻子玛蒂尔达之后,他选择了离开,躲藏到了一个只有冰雪、苔藓的世界。在那里,他研究植物,在那里,他守护自己的心。

读到《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本书的结尾,我意犹未尽。有关人性的深刻剖析,这本书非常到位。对于像贝恩这样的格格不入者,他该如何生存,这实在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不管我们处在怎样的角色中,像贝恩这样的角色,都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低欲望的生活,反而更快乐。放下执念,放下贪欲,哪怕在爱中受伤,也甘心。心灵舒展、坦然,这世间又有什么事情,能够伤害到我们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低欲望的生活之道,赤子之心难留,却也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