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我要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

日本电影《小偷家族》豆瓣评分8.8,但是我们小城的排片量不高,算是比较小众的文艺电影吧。

整部电影节奏缓慢,情绪温和,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受,我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还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家人?

拥有一家人的形式——三代同堂,但是缺少温馨家庭的粘连——炙热的情感,紧挨着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五口人,彼此言谈极少、亲密行为不多,让我觉得好像积木拼搭在一起的感觉。或许是贫困的生活磨完了人们的情感吧,我这么猜测着。

直到最后真相大白,果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特殊的家庭。但是带着答案再去回味之前的情节,会觉得每句台词都暗含着线索,每个人的行为都情有可原,最让我感慨的,就是从黯淡和悲哀中走出的他们,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去对待他人和世界。这份羽化和超脱,不是每个人都有运气能得到的造化。

一、自我治愈

安藤樱饰演的妈妈抱着妹妹说:“如果他们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骗你的;如果真的爱你,一定会像我这样紧紧地抱住你。”这是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段台词。

以爱之名的情感勒索大行其事,很少有人站出来对比自己强大的人说,你不是真的爱我。这不是受害者的错,而是他根本没有意识到有问题存在。

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书中说,我们并非生来就和父母相似,但是父母给予我们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虐待是造成我们与他们日渐相似的根本原因。

情感忽略会带来冷漠和孤独,家庭暴力会造成暴躁和焦虑,什么样的家庭养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类似的行为反馈。但是妈妈的那些话和流下的泪水清晰的显示了她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去回馈生命,无法遗忘、不能回头,但是可以从胸中生发出正面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从恨中生出爱,从伤害中自我治愈,所以真诚的情感才可以对抗生活的艰难和残酷。

二、彼此温暖

一对靠小偷小摸帮衬生活的父子,一个顺走客人财务的洗衣妈妈,一个月月去前夫儿子家祭拜以获得资助的奶奶,一个靠援交挣钱的阿姨,一个不愿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妹妹。

生活那么贫困,精神那么匮乏,环境那么糟糕,离群索居没有朋友,到底是什么东西将这些割裂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捆绑在一起?

我很喜欢的作家郝景芳在一篇文章中说:“任何一个人都只是一个孤独的信号发送站。”孤独,或许是这些人的特色和特质。

因为与众不同,所以孤独,因为孤独,所以与众不同。他们生活在俗世的另一个区域中,与他人极少能产生情感交流,但是他们彼此的波段却能产生共振,能感受独有的幸福和安慰。

人终归是群君动物,融入不了大的世界,至少还有小的圈子可以取暖。同样是被抛弃和被忽略的人,相互给的温暖足以抵抗世间的严霜。

三、直面生活

我觉得一个孩子真正体会到长大的痛苦的一个原因是,发现自己无论如何无法与人的本能相对抗,比如咬紧牙关跟父母闹别扭不吃饭,却发现精神始终无法战胜身体的饥饿。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悲哀就是,嘴再硬,想要活着就得掰开它。

这或许是生活贫困的人们感觉最悲哀的一点,只不过想要活着,活得稍微好一点,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或者根本不知道怎么改变。《小偷家族》里的主角就是这样。

生活在继续,孩子在长大。当父亲在玩乐中把性知识教给儿子,当哥哥不再希望妹妹做小偷,他们就都在改变。但是对于他们那样生活在阴影里的人,每一次重大的改变都是天翻地覆。

直面生活的方式就是妈妈用工作堵住工友的嘴,哥哥祥太用自投罗网结束盗窃的生活。我想他们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真相大白以后会怎样,而是尽力把脆弱的生活现状维系的长久再长久一点。

每个人都在用力的生活,每个人也都用生命来直面卑微的生活。电影里多次的喃喃自语,是说给观众听,也是每一个人物在说给自己听,外界的评判没有意义,每个人心中自有尺寸和答案。

把底层的生活拍的这么淡然,人性的善表现的这么克制,似乎是日本电影的特色。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网上列出的其他影片已经加入了我的观影队列,但愿有其他更多的感悟。

法国电影《小王子》的最后,小女孩对着斤斤计较毫无情感的商人说:“我会长成大人,但是不会成为你这样的大人!”挥刀击碎玻璃罩,还黑夜闪亮的星空。

我会长大,但是拒绝做你那样的大人,是《小偷家族》整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家族中没有坏人,有的是迫不得已和极力想改变。

对待残酷的办法,是同样用残酷伪装的温情吧。

但是长大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脱掉残酷的外壳,换上柔软的新装。

就像我的扣扣签名抄的那句话一样: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偷家族》:我要怎么面对这个世界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