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挫折教育沦为你一厢情愿的感动!

周末下雨,无处可溜达,便带女儿去了一家商场的儿童室内游乐场。大概因为天气的原因,游乐场今天人超多。

和女儿在积木区找了一个小角落搭起了积木,正玩得开心,旁边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突然发出一声尖叫,生气的把积木踢得到处乱飞。

有块圆形的积木直直的飞向女儿,打在她的后背上,幸亏积木是泡沫做的,但女儿还是被吓了一跳。

他的妈妈一边向我们道歉,一边安慰受挫的孩子,“倒了没关系,你再试一次就好了,但是不能踢积木啊。”

结果小男孩反而更生气,抡起了小拳头使劲打他的妈妈。

小男孩的妈妈也很生气,抓住孩子乱拍的手:“为什么要打妈妈,知不知道打人不是好孩子?”

后来小男孩的奶奶把孩子抱走了,小男孩的妈妈特地又来道歉,小男孩妈妈说孩子被奶奶惯坏了,遇到做不好的事情就会生气,正在考虑是不是要加强孩子的挫败教育。

我发现身边很多父母都知道孩子要经历挫折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让她自己爬,但真正懂得如何进行挫折教育的很少,有的人甚至认为给孩子制造苦难,鼓励孩子度过苦难就是挫折教育。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连续四天徒步,穿越张掖沙漠。这个年仅4岁且患有过敏性哮喘的小女孩,走了近20公里,相当于6万步,连一个成年人都难以抵达的数字,经历了风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脚长水泡,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虫叮咛等一系列磨砺。

乐嘉原本希望通过这次“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他在微博上深情地写到:

出发前,他问女儿:“你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你来这里吗?”还没等女儿反应,就跟了一句“爸爸希望你长大后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下来,你如果这么小都能坚持下来,以后很多困难你自己会克服的。”

与乐嘉的美好愿望相反,徒步结束后,孩子身上起了大片疹子和泡,常常半夜惊醒大哭。

很多人质疑乐嘉的行为,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一说到“挫折教育”,家长就联想到苦难场景?给孩子制造障碍呢?

更可怕的是乐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认可这种教育方式的父母还很多,从乐嘉晒出的照片中,能看出同行有不少年龄偏小的孩子。

其实,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挫折。大脑中负责理性的部分叫前额叶,要到20出头才算发育成熟。

所以孩子的理性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他们常常会把普通的困难放大成“挫折”。

比如,刚刚那个因为积木搭不好的小男孩,在他眼里这些就是挫折啊!他根本不需要家长再制造挫折,需要的只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

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苦难强加给孩子,而是在孩子受挫之后:

1.接纳情绪,通过描述事实,与孩子共情。比如:哦,你很认真搭了,搭了很久了,很想搭好,但好可惜啊,积木还是倒了,你有点生气,还有点伤心。以至于踢积木了。

注意共情要适当,尽量使用中等强度的词汇,避免使用“哎呀!真的太气人了!气死了!好讨厌啊!真是的!”这样高强度的词汇,会让孩子的情绪更激动。

2.边共情,边进行肢体接触,拥抱、抚摸孩子的背或手,让孩子通过触觉放松。允许孩子哭出来,或用可接受的方式宣泄出来。

3.如果孩子有不当的过激行为,比如打人推人,我们需要说:你可以生气伤心,但不能打人,可以打枕头,如果你愿意。允许情绪,限制行为,引导孩子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

4.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再说你感觉好点了吗?你想再试一试吗?或者鼓励孩子和你一起试一试,启发孩子哪一步怎么做得更好:哦,我们大块积木放下面,就不容易倒了。

培养孩子挫折抵抗力的起点是鼓励和协助他成功一次,孩子就会得到一次自信。如果用大人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所谓的“磨砺”,也就只会沦为大人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

有娃家长学校,让家庭教育简单高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挫折教育沦为你一厢情愿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