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读,旁边一杯清茶,一本笔记,时不时地要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思考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敬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给教师的建议》—— —就是这样一本书。
利用暑假时间,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深受感触。捧读此书,不由自主地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对面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着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确实那么具体。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里,最令我震撼的是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的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原来,他们是用一辈子来精心备课的啊!或许每一个教师都知道书读得越多,讲起课来就会越生动,但我们常常会有各种理由来为自己不读书而辩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有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要“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读书是为了积累,才能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从某种程度上讲,读书再也不是“赶时髦”,而是教师延续其职业的生存需要。因此,读书吧,朋友!不要再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不读书辩解,用一生备课,而不要为一节节课疲于应付,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思考的乐趣,理解教育的真谛。
捧读此书,犹如在与大师对话,这是一场无声的对话,但却可以感觉到心灵穿越时空彼此相通了。
(二)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深深地被打动和吸引着。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运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了,那么多教育实践的结晶,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记日记和反思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基石
记教师日记有助于教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更正的地方。其实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发现的问题有所感悟,我们只要多悟多写,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日记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就会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三)
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这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一种现象。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形势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
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
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
(五)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六)
在读到第90条《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时,我不禁放下了记录的笔,认真品读,细细揣摩,探究如何真正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日记,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积累事实,善于从具体事物中看出共性的东西——这是一种智力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必然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会顿然醒悟,那长久躲闪着你的真理的实质,会突然在你面前打开 。”把引起自己注意的或引起自己模糊猜想的每一个事实,都试着记录下来,“收集事实、分析事实、研究事实,到做到概括性、抽象的结论”,这是我们每个老师每天应当思考和在走的一条路。只有行走在这样的路上,我们才没有虚掷光阴,才会使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教育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我们也才会真正实现着自己最大的价值。
(七)
米嘉和柯里亚的事例对于我们都是很好的警醒,我们在注重实现“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在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变现出自己的优点来”,更要做一个有洞察力和富有同情心的教育者,关注我们的教育对象,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关怀和尊重。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了解,才不会对于孩子们有些许无意的伤害。
如果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妙的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那我们要进行的每一节课也是同样的奇妙。“一个好的老师并不能确切地预知课发展的一切细节。但是,他善于在课的进程中,正好发现只有这节课上才需要的那个细节。”因为,课的主角就是活生生的儿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看似单调无味的检查备课、书面作业、常规谈话等活动中,试着去关注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小组成员交往等问题中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探究教育的奇妙和发展,实现自我更全方位的成长。
管建刚老师在《一线教师》中所写的“纪律问题”、“作业问题”、“班级卫生问题”、“课外阅读问题”等都是一线教师常见的问题,丰富的案例就是作者亲力亲为之事。若不是教育的有心人,怎会有如此详尽的教育案例和如此聪慧的教育机智。
看到这,想到此,我默默放下书,拿起笔做了如上摘抄。行动是最有力的语言,坚持则是最勤恳的姿态,我愿通过我不懈的努力,在教育的路上努力奔跑,为教育蓝图添一道新的风景。
(八)
转化学困生
首先,我们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完美的、善良的。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们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心中有爱的老师才能和学生建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老师,进而喜欢上老师所教的学科。这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我被老师忽视、遗忘。他们期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由父母基于信任交于我们手中,一张张纯真的笑脸犹如一张张白纸,期待着我们去书写,去绘画,编织五彩的梦想,只为最后拥有美丽而伟大梦想的绽放!而我们能让他们失望么?
其次,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还不深刻,大部分没有自制能力,思想还远不成熟。这就需要我们作为老师要注意引导,沟通,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而这需要老师认真细致的观察每一个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由他们的特长爱好生发开去,引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老师还要取得家长的配合,督促他们并长期坚持下去,让他们的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再次,重视阅读。怎样更好地培养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给出了答案:阅读。我们能够看出,在他的建议里,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阵地。他还说过:“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此刻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不仅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教师手中再无教鞭,孩子又批评不得,家长更是难缠,经常无理取闹……我就想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只是社会、学生、家长的原因吗?老师有没有从自身来思考这个问题呢?你的情绪平静吗?你真的把班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了吗?你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些孩子了吗?你每天除了咆哮批评之外,有没有和孩子真诚地沟通呢?难道我们真的没有责任么?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么!
把这些建议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纠正他们反复出现的错误,而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一个月,一年,甚至五年、十年……
把这些细节做到极致,坚持个三五十年,你也是教育家!
(九)
赏识教育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受颇深,自己的内心好像被唤醒了一样。
赏识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发展的条件,尽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心理学家验证,人总是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鼓励。孩子的身心是稚弱的,若总是加以指责,那么一定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反之,稍加以鼓励,他们会为此兴奋不已、信心百倍,更加努力。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做出一些令人发笑、幼稚无知的事情。我们自己也是从孩子的时期走过来的,所以绝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审视一个孩子的行为,而应耐心地说服他,积极地鼓励他,正确地引导他,从而使其有信心,使其进步。也许你对他的欣赏正是他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对中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满怀信心,不断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十)
给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并结合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我觉得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转变一个理念,提高一种认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出发,在认真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同时,应当追问我们日常教育的所作所为,我们在作课程安排、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计划等时,考虑到给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了吗?给的时间多不多?足不足?是不是上课越多、时间越长,学生收获越多,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效果越好?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其中是有教训和深刻反思的。所以,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做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和呼吁,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2.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从课堂做起。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过程中体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得能力。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作为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切实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讲到底、包办到底的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3.引导学生从事大量的阅读和动手实践活动。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学生容易依赖于网络,从网上阅读,从网上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信息,这种方式值得我们倡导,但是,书籍的阅读依然是必须的,而且是更为重要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名言名句,更是让我们付诸于行动的警句,所以,学校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要注重组织学生走进图书室、上好读书阅览课,并且定期举办“读书节”,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实验、探究、综合实践等功能部室及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结合学科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大胆探索。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快乐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成长,在激励中不断进步。
4.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和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不论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要提倡这种学习方式,利用好自己可支配的时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学校都有很多社团活动,这些社团让学生走出课本和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自然,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学习,增强素质,促其发展。还有一些学校开展的一年一度的魅力学科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语文节、英语节、数学节、生化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等等,形式多样,同学们人人参与,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些好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5.真正做到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当前,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除了学校科任教师的作业外,有些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作业,更有甚者还让孩子去各种校外机构补课,这样,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完成来自学校、家庭的“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去干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更谈不上深入思考和发展自己。所以,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严格控制作业量,让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十一)
如何对待“差生”
在如何对待“差生”这个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他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定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也认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不能说“三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就无可救药,要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第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第三,针对“差生”进行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的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