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终其一生,都在观察书写世间百态,致力于探讨人性的奥秘。《刀锋》是毛姆晚年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拉里的美国青年,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担任飞行员。在战争期间,他结识了一个爱尔兰好友:这人平时生龙活虎,置生死于度外,在一次战争中,因救拉里而中弹身亡。
拉里因此对人生产生了迷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又到底意义何在?这世上到底有没有上帝?为什么存在邪恶?是否存在不朽的灵魂?
为了寻找答案,拉里离开了漂亮的未婚妻,拒绝了大有前途的工作。只身来到法国,看了两年的书,继而周游世界。在印度,他得到了启发,最终顿悟了,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但是对于“世上为什么有恶”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找到答案。正如书中拉里所说:“或许压根就没答案,也或许是我人笨,因而没能找到答案……但我只能说,当你发现有些事无法避免时,那何不尽力去接受它。”
实际上,拉里所寻求的,不过是心灵上的安宁。他找到了让自己内心平静的方法,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至于答案,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从拉里探寻答案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方法。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让拉里得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1. 读书
“你想试着完全不理会舆论压力,但却很难做得到。当你感受到社会舆论的敌意时,你自己也就有了敌意,没法安宁。”
因此拉里离开芝加哥这个舆论圈,远遁法国。在巴黎的两年,他读了大量的书,涉及心理学和哲学等。每天阅读八到十个小时。
“我清楚自己见识浅薄,也不知道该向谁去请教,但我想弄懂这些,于是就自己胡乱地找了些书读起来。”
由于内心的困惑,拉里一直不得安宁。而读书缓解了这种不安宁的情绪。
“总之这是件能令人十分愉快的事情,你简直难以想象,在阅读《奥德修记》时那些文字带给你的精神上的极度振奋,让你觉得仿佛只要踮起脚尖,就能够到天上的星星了。”
读书是一种美妙的体验。不仅增长知识,答疑解惑,也让我们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从容。如果你觉得焦虑,不妨选择一本你喜欢的书,读上一读。
2. 游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拉里开始游历世界。他到过很多的地方,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一边欣赏当地的风景,一边读书和学习当地的语言。
在印度,他保守地接受了轮回学说。在修士西里.甘乃夏的影响下,他顿悟了,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做的不应该是远离尘世在一家修道院中过着隐居生活,相反,我要做的应该是生活于尘世之中,并热爱这世间的一切——而我之所以应该热爱它们,并不是说它们本身有什么可爱之处,而是因为无限就蕴含在它们身上。
当然拉里有钱又有闲,又没有家累,游历对他来说,是锦上添花。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它不仅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也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不过,偶尔出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大多数人可以做到,也承担得起花费。
也许你暂时去不了远方,但你不能停止放逐灵魂和脚步的努力。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3.完善自我
拉里说:“我以为人类应该追求的最伟大的理想,就是完善自我。”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第一季《圆桌派》,在“不想上班怎么破”这个主题里,窦文涛引用的某个人对中西方社会的分析:西方社会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就像一个平面,也就是平面社会。在平面社会里,每个人追求超过自己,激发自我潜能。甚至西方的冒险家,即便死,也要突破极限,追求自己。而东方社会是等级社会。在等级社会里,人人希望上等级或者比别人强,即超过别人,做人上人。
当然这个对比是比较单一、片面的。但是在超越自我与他人之间,我更倾向于超越自我,我认为超越自我,或者更准确地说完善自我,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引起人们焦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没有超过别人或者过得不如别人好。我们把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当作比较的对象或者潜在的敌人。甚至连好友的成功,我们也会嫉妒。除非她的成功,没有超过自己,我们才会全心地为她开心和祝福。我们活着这么累,很大一部分都是源于此。
但是当我们把目标定为超过或者完善自己时,每个人想着今天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那么目标很容易达成。这样的话,我们反而更容易满足,焦虑也会相对减少很多。
拉里还在寻找答案的路上,不过他内心平静,淡定从容。
结合这三个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完善自我,我相信你也可以像拉里一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保持着一颗宁静平和的心。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人人以赚钱为主,少有人真正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拉里纯净淡泊的心态,笃定执着的追求,将会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想试一试。有人发明了轮子,有人发明了万有引力。每一件发生过的事都必然会对这世间产生影响。哪怕只是投一粒石子进池塘,宇宙也再不复先前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