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帮助行为读书笔记——积极疗愈

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人还是得到爱的人——精神病学家卡尔·梅宁格。

我曾经是一个不懂爱的人,甚至在原生家庭里伤痕累累,但是逃离到社会后却幸运的得到了这许多朋友、爱人的爱。所以我习惯于在陌生之中游荡,好在学习了许多觉察之后,逐渐的回归家庭,回归到爱里,去爱家人,爱朋友。

利他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反义词。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一、帮助行为发生的原因

三种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把帮助行为看做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由对代价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驱动的。

收益也可以是内部的。人们在做错事后,通常会更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

悲伤的人也倾向于走出帮助行为。最后,存在着显著的好心情——好行为效应:快乐的人一般也是乐于助人的。

社会规范同样要求人们帮助他人。互惠规范促使我们帮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召唤我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他们值得帮助,即便他们不能回报,我们也无所谓。

处于危难中的女性,部分原因是她们看起来更需要帮助,因此通常会比男性接受到更多地的帮助,特别是来自男性的帮助。

从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助者和受助者同样受益。马云先生说,接受他们的捐助,他们自己的收获比接收者收获更大。

其中P636,给与可以提高幸福感,我深有体会。

给与的同时我们接在接受——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这句话倒过来就是,接受的同时我们也在给与。

大约源于我原生家庭,父亲以及奶奶的自私,那种无所不在的控制。奶奶给与我所有的礼物都是以她喜欢为前提,就像她经常说的:“这压岁钱我替你保管着,你想要买什么东西的话,奶奶替你买。”但是这潜台词是,我想要买的你若是不同意就不会买,我最后妥协的结果是以爱我的方式买了你想要买的东西。所以,记得初中时候,奶奶给了我一百块钱的压岁钱,其实已经很多了,我想买辆新自行车,但是奶奶非要买录音机带收音机那种,表面是为了我学习,其实是为了她自己听广播。所以我拒绝了,奶奶直接骂我不孝顺。那是我第一次捕捉到接受是更大的给与。我不接受你的东西意味着无处安放的自私。

从此这小聪明被我玩坏了,导致自私的泛滥。

未来我要把另一部分完成——给与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给与与接受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不接受奶奶的自私,所以无法给与我的无私;接受了人性的自私,接受了瑕疵的爱,也就能给与一些瑕疵的爱,在瑕疵中学会成长,不断的修正自己,在给与中我体验到了幸福,开始接纳自己。

斯金纳认为,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只有当我们找不到外在的解释时,我们才会把他们的行为归因于他们内在的品质,而当外部原因明显时,我们就会相信外部原因,而非个人品质。

最近网络上大红的山东拉面哥,爆红就是因为十五年拉面三块钱不涨价,这确实是平常人无法做到的。记得二十年多年前在县城的时候喝过三块钱拉面,后来涨到五块,八块,现在十块算正常,十五元、十八元的拉面都很正常了。记得在三亚鹿回头,我还喝过三十五块一碗的拉面。所以拉面哥爆红也是有理论依据 的。

P438我们在犯错之后的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当我们犯下的错误被他人知晓时,我们就更想要用帮助行为来挽回我们自己。

总而言之,内疚感有许多益处。它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误,它还使人们更敏感,并使亲密关系能够持久。

我一直在讨伐我的父亲的不负责任,但是我也因为本能的驱力活成了父亲的样子,自私自利、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感,甚至也给与自己的小家庭一些伤害,置家庭于风险之中,我感觉到非常内疚。所以我要勤奋写作、觉察,早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帮助自己的家人,也能为社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努力。

甚至,我在写作中感受到——父亲及生命的意义,我要从自暴自弃中努力生长,我要告诉我的父亲,你是个王八蛋,我是王八蛋的儿子,但是我通过我的努力我依然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我自己,而不仅仅是作为王八蛋的儿子。

而在互惠规范中: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人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互惠规范甚至还适用于婚姻。有时候,某人付出的好像多于他的收获,但从长远来看,交换是平衡的。在所有这些交往中,只接受而不付出,就违背了互惠规范。

关于这一点,我深刻体会到: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还是婚姻之中,我付出的普遍偏少,为什么呢?我一直是长不大的孩子,一直在母亲控制着的情感模式中前行——我不像被提前长大,承担父亲的职能

交换是平衡的,所以我只能出卖我的情感和尊严,这可能就是我内心不安的那扇小黑窗。源于我对真实的向往,我的小黑窗终于有一天暴露在阳光之下,我像个孩子一样无所适从。

勇气使我坚强面对,能量让我接受脆弱。

从长远来看,交换是平衡的——母亲借的钱很大一部分是我还掉的,尽管我有些儿不愿意;母亲从我身上拿走的力量,我也要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长出来。

P441,如果他们的困境是自找的,如懒惰、不道德、缺乏远见等,那么社会规范就建议让他们自食其果。

父亲一辈子懒惰、不道德、缺乏远见,他应该受到社会规范的惩罚。但是母亲是个超我很强大的人,她自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像是包装上市公司借壳一样,只要糊弄过去,将我和妹妹推出去,就一切大功告成了,父亲的瑕疵得到短暂的遮蔽。

但从长远看,社会交换是平衡的,能量是守恒的,父亲的懒惰终于在我的身上得到惩罚,父亲欠下的债就由我来还吧。母亲也回到老家,她终于没有遮蔽住父亲的无为。似乎社会规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

几种不同的情境都对利他主义起着限制或促进的作用。随着紧急情境中旁观者人数的增加,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

1、更少的注意到这件事

2、更不把起解释为紧急事件

3、更不认为自己富有敢于的责任

有关帮助行为的实验引发了伦理两难困境,但这些实验也使得研究者通过揭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履行了改善人类生活的使命。

人们什么时候更容易提供帮助行为呢?当看到别人在提供帮助行为时,人们也更可能提供帮助行为。

当潜在的帮助者有闲暇时间时,他也更可能提供帮助行为。当他时间紧迫时,他提供帮助行为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更愿意为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提供帮助行为。

P457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之所以是这样,一大半是通过模仿。关键在于,选择好的榜样,谨慎的模仿他们——查斯特菲尔德勋爵。

这句话引起了我巨大的共鸣。我必须很无奈地说,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跟我父亲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尽管之前我是不愿意承认,而且也是朝着父亲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甚至我有点儿极嫉妒我父亲,一辈子好吃懒做,还脾气暴虐,每天超过十五个小时睡在床上,母亲总说不管他,我能干多少是多少,这明显地脱离了婚姻的社会交换轮,母亲不是找了个丈夫,而是找了个爹。

甚至更夸张的说,我们整个家族里也没有一个像模像样有力量有担当的男性榜样。真的是很神奇的事情。

我找的对象最开始没有父亲,后来找到生父,也是一个有点儿颓的把大女儿养废的人。甚至我妹妹找的对象也没有父亲。大约我们缺乏对男性量的认知吧。

三、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1、首先可以转变那些抑制帮助的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步骤来减少紧急事件的模糊性,以产生个人化的诉求,并增加旁观者的责任感。

2、我们甚至可以采用谴责或以退为进的技巧来激起人们的内疚感或对自我形象的关注。

3、其次我们可以教化利他主义。

最后,我们这些研究、讲授社会心理学,并写作社会心理学文章的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相信我们的共工作是有意义的。它研究人类的重要现象。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带着更高的自觉和同情心去生活和行动,至少我们假定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帮助行为读书笔记——积极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