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体|科学与佛教的一致性

周日有位73岁的退休教师来做客,闲聊中我们就科学与佛教的关系展开了讨论。本文所记为事后对主要内容的回忆整理,部分故事和理论未经严格查证,也不代表当事人的信仰立场,仅仅是一次有趣的聊天。


从《西游记》到佛教

我把老教师招呼到沙发上,倒茶,顺手打开网络电视,热播榜上出现86版的《西游记》。

我:最近有在看什么电视吗?

老教师:现在的电视倒不怎么看,我比较喜欢看《西游记》这样的老剧,虽然特效落后,但演技等各个方面比新剧要好很多。

于是点播《西游记》。

我:是啊,当年六小龄童沉淀了多少年去模仿猴子,现在时代不同了,没有演员会为一部戏花费这么长时间。

我们又由《西游记》聊到古代的儒、道、佛。

老教师:其实历史上是有唐僧这个人的。

我:嗯,是的。

老教师:玄奘法师。当年去印度取经历经的磨难其实比《西游记》里苦了不知多少倍。

我:是啊,历史上他身边又没有三个神通广大的徒弟。

老教师:我看过一本书,讲玄奘法师取经路上的故事,很有意思。有一次他们在沙漠中跋涉,水壶里的水不知怎的漏光了,面临着往回走还是继续前进的两难选择,玄奘坚持前进,在沙漠中烈日炎炎五天没有喝水,神志模糊之际遇到了一汪水潭,终于得救。据传是观世音菩萨显灵,帮了他。还有一次,玄奘路过一个山洞,相传此洞只要心诚,会有佛祖显灵,他就坐洞念经,念了许久,洞壁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佛祖的轮廓,他继续念,洞壁竟然开始发光,真的出现了佛,玄奘故此更坚定了完成取经伟业的信念。

我:我很好奇,玄奘当年去印度取回来的是什么经呢?

老教师:取经之前,中国是小乘佛法,取回来的是大乘道法。

我:这个我有了解,小乘是修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大乘是渡众生,要让别人也变得更好。

老教师:你说得对。不论大乘小乘,佛教最终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去往极乐世界,一个可以永生,只有享乐没有吃苦的地方。现在有些人的信仰偏了,念经多是为了求福求平安,其实佛教的正真目的不是这样的。佛教是要渡人成佛,人和佛有着同样的神通本领,只是被世俗的东西蒙住了。好比一面镜子粘着厚厚的污垢,人修行的过程就是要把这层污垢抹掉,抹掉之后就亮了,人就成佛了。

我:但一般人是很难摆脱七情六欲的。

老教师:是的。

我:现在寺里的和尚本身也没那么正统了,很多以上班的形式,白天念经诵佛,晚上下班回家可以随便吃喝,也可以结婚,有种兼职的味道。

老教师:这样啊?

我:没办法,不然寺里招不到人啊,现在哪有那么多人愿意出家。

老教师:有道理,有些人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出家,去寺里混口饭吃。唐朝佛教刚起的时候,寺庙里招人是极其严格的,像现在的高考一样是要通过考试才能进的,这样挑出来的僧人都是有高学问高水平的。但这么做不好的地方,有些诚心向佛但可能学问不够的就进不去,后来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放宽了,只要想出家的都来者不拒,僧人的质量也从这时开始下降。真正高水平的大师是有大智慧的。

我:对,我们这儿特别流行找人算命,我想高人是有的,但绝大多数都是骗人的。

老教师:那种都不能信的。

我:佛教本身是非常深刻的,信佛有好处,但前提是懂佛。现在很多烧香拜佛的人没有真正了解佛教,这样的所谓信仰是跟风的、盲目的。我有时对佛教产生兴趣想做点了解,却每次都被其庞大的知识体系吓退。而且经书的原本很难读懂,只能看看现代人写的解说。

老教师:是的,内容太多了,还不好懂,经书不光是繁体,里面还有很多术语,高度浓缩,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

我:嗯,很多字还是现在已经淘汰不用的罕见字,字典上都不一定能查到。那么如果想总体性地了解,有没有一本总的经书呢?

老教师:有,叫《大藏经》。

从唯心主义到吸引力法则

老教师:我现在每天背诵一遍XX心经(忘了他提的心经名),佛教真的很厉害,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念经是可以治病的。曾有个人得了癌症,到了该走的时候了,让子女送进一座有名的寺庙里,打算在寺里过世。他每天念经,期望能去往极乐世界,不成想念着念着病好了,抬着进去,走着出来。当年玄奘法师去取经时,印度的一位僧人生了一种很痛苦的病,痛苦难忍到准备自杀,就在这时他看到了菩萨,菩萨对他说:这病不是你身体出了问题,而是你前世为王,杀了太多人,今生要受苦还债,这病很快就会好,你还有一件任务没有完成,还不能死,大唐有个和尚要来你这儿取经。如是,这位僧人放下了轻生的念头,不多久其病自愈,见到了玄奘并传授佛经。这些事现在很多人是不相信的。

我:这就涉及到唯心主义的问题,现在人多信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其实有个很简单的事实,人的心情好坏确实会影响身体状况,这就是意识决定物质的一种体现。念经能够治病是有一定道理的,正所谓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老教师:其实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证明佛教是对的。有个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来着),说过一句话很有道理,他说,当你研究一个问题遇到进行不下去的障碍时,往往能在佛教里找到启发。

我:是的,世界上很多顶尖的科学家都有信教,科学研究到最后往往成了唯心主义。国外有一个理论叫吸引力法则,研究人员通过跟踪调查、统计发现,成功人士往往是自始至终相信自己会成功,那些达成愿望的人往往是一开始就相信愿望会实现。也就是说,你想要某样东西,只要坚信自己会拥有它就行。但这过程是容不得半点怀疑的,一旦你有稍微的不自信,愿望就不会实现。

老教师:有道理,你说的这个对我很有启发。对佛的信奉必须是纯粹的,容不得半点杂念的。比如人临死的时候,其实是不能碰的,你一碰他痛得不得了,也乱了他的心绪,脑子里便充满了痛苦,心不纯,便去不了极乐世界。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确实说人临死不能碰,就连盖条被子对他来说都重到无法承受,更不能做徒劳的抢救,帮倒忙。现在很多人去烧香拜佛,其实更多的是许愿,而不是相信,人在许愿时,潜意识里其实是默认它可能不会实现的,这样心就不纯,达不到吸引力法则的要求。

老教师:心不诚,则不灵。

从量子力学到超弦理论

我介绍了相对论中万有引力的本质,强调时空本身是宇宙的本质,提到量子力学。

我:在量子力学中,一个基本粒子,当你看它时它才在这里,不看它时,它弥漫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在著名的双缝实验中,让一个光子通过两条狭缝,不进行观察时,它居然是同时通过两条缝的,而一旦观察,它总会选择一条缝通过。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它通过双缝之后、击中后面的板之前去观察,它又会立马选择一条缝,也就是说「观察」这一后发生的行为决定了「通过哪条缝」这一前发生的选择,不是我们看到了它的选择,而是因为我们看了它才表现出选择过的样子,因果颠倒了。

老教师:嗯……这就是一切法从心相生。在极乐世界中,要什么有什么,想吃饭了,只要想一下,饭就会自动出现,而且不用动手吃,只要想一下,味道自然到了嘴里,饭自然就到了胃里。物质和能量应该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我:这也是唯心主义里的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早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中就体现了,只不过1克物质对应着无比庞大的能量,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就是用很少的物质产生巨大的能量,只不过现在的技术手段只能用物质产生能量,而无法用能量产生物质,因为所需的能量太大了。

我:现在比较流行的解释宇宙本质的大一统理论叫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认为世界上本没有物质,每一个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过是宇宙本身的褶皱而已,好比把一张白纸揉皱,白纸本身就是宇宙,纸上的凹凸就是物质。这跟爱因斯坦对引力的解释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老教师: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打个比方(这个比方出自汪诘《时间的形状》),即使不谈超弦理论,你喝一杯水,其实喝下去的几乎就是空间本身。水由水分子组成,水分子由氢氧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和电子本身是非常小的,它们之间又空开着很大的距离,按体积算,一杯水中的粒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喝下去的全是空间本身。

老教师:噢,这个例子很容易理解。

我:超弦理论认为宇宙空间有11维,我们生活在三位的宏观世界中,但还有7个维蜷缩在基本粒子中。比如一个橘子,近看其表面是坑坑洼洼的,远看我们可能误以为它表面是光滑的,远到一定程度,我们甚至会以为那就是一个点,连体积都没有了。以现在的技术手段探测不了基本粒子的内部结构,但里面的复杂程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老教师:对,再小的粒子里面也存在着三千大世界。

我联想到大刘《三体》中质子里可以操控宇宙的超级文明,以及《微观尽头》中对夸克的撞击造成宇宙颜色的反转。

我:有种假说就是,最小的粒子里头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本身,最小就是最大。一花一世界。

老教师:一叶一菩提。


2018年8月15日 无锡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话体|科学与佛教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