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蓝绳“牵”起的规则

图片发自App


小孩子的世界有太多的奇妙,需要我们放慢的用心去发现与体会……

我家孩子喜欢用我用完的化妆品瓶子反复的玩,把盖子打开又盖上,装一些豆子,在地上滚来滚去……其中他最爱的方式就是在餐桌底下将瓶子滚来滚去,每次都能发出他特有的夸张的哈哈大笑声……

你可能会觉得,小朋友能这样自娱自乐,妈妈是不是就轻松啦,可是,我家这位小朋友,他是不会一个人那样玩的,他一定会拉上我跟他一起玩……他在餐桌那头,我在餐桌这头,两个人就那样猫在桌子下面,将瓶子滚过来……滚过去……反反复复……哈哈,很无聊,对不对?那样猫着在桌子底下很难受,对不对?可是小家伙那夸张而率真的笑声,会让你把所有的无聊与难受都抛到九霄云外……

开心归开心,玩着玩着,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呀:每次我把瓶子滚给他后,除非是小家伙能够够到的范围,他才会把瓶子主动滚给我,只要是他够不到的,他不会去捡,而是用手指着瓶子,并看着我,发出“嗯,嗯,嗯”的声音,意思是让我去捡。而每次我捡过来的时候,他笑的开心极了!我就发现,如果再这样玩下去,我也吃不消呀,小家伙还真是会折腾他妈妈呀!

想到这里,脑子里就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我立刻去找了一根绳子,然后把它拉直放在桌子下面区域的中间,蓝色的,看上去还有点像回事,然后告诉小家伙:哈哈,我们接下来玩一个更好玩的,妈妈跟你说哦,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规则的哦。这是一根绳子,你在绳子那头,妈妈在绳子这头,当妈妈把瓶子滚给你的时候,如果瓶子没有过绳子,妈妈就要重新捡起瓶子,再滚给你,直到瓶子越过绳子到达你那边。那你也是一样哦,你每次把瓶子滚给妈妈的时候,也要保证让瓶子越过绳子到妈妈这边来,如果没有过来的话,你就要继续捡起瓶子,再滚给妈妈哦。听懂了吗?这是你跟妈妈之间的游戏规则哦。

哈哈,说完了,我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反正就开始这样玩了。“注意哦,妈妈开始把瓶子滚给你啦”。这时,我故意没有滚过绳子,然后我就告诉他:哎呀,妈妈没有滚过绳子诶,所以得重新来,然后我又捡起瓶子,说到:哈哈,妈妈这次要用力大一点,“咕咚”一声,瓶子就滚到小家伙那边去了,我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说到:哈哈,这下滚过来拉,小家伙也跟着哈哈笑。我说:下面,轮到你啦。小家伙便去捡起瓶子,向我这边滚,可是他没有滚过那根绳子。然后我就对他说:“哈哈,你没有滚到妈妈这边来哟,你得像刚才妈妈那样,重新做一次哦,加油哦”。

没想到小家伙居然听进去了,直接爬过去把瓶子捡起,然后直接在绳子附近给我扔过来了,同时还发出那个夸张得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的笑声……哈哈,亲爱的小家伙,妈妈给你打99分,另外1分怕你骄傲️️️……

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真实的故事,那根绳子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个规则。如果没有那根绳子,我要么是继续像之前一样爬来爬去的捡瓶子,要么就是给小孩子讲道理:小家伙,你这样不行啊,哪有这么玩的呢!?该你捡的时候你要去捡啊……

“该你捡的时候你要去捡啊……”,这句话看似没有问题,可是小孩他知道什么时候是他该捡的时候吗?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规则”这个话题,其实这个结果我还是没有想到的,我拿绳子来做一个界也只是想尝试一下。

可能我们会认为,孩子那么小,懂什么规则啊!但事实证明,只要我告诉他,他虽然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是他都能懂。这又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歌《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所以,在对待小孩上,我不是完美的,但我会有意识的去尽力做到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去对待!

1、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但现实中,我们可能制定了很多的规则,得到的不是孩子的认同与遵守,甚至是反抗。我觉得这不是“规则”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在正确的建立正确的规则。

第一、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第二、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那就再正常不过了。

注1:不要为了建立规则而建立规则,给孩子制定各个方面的太多的规则,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成长特点制定阶段性的规则。

注2:规则不在多,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这个意识是最重要的。

2、生活中,少讲道理,多讲规则

讲太多道理,有很多危害,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就是:

很多时候给孩子讲道理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所以很容易走向一个极端: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不考虑孩子的问题,却强迫他们接受成年人才应该知道的东西。

而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大人又经常习惯性的用三个字“不听话”,来概括孩子的一切没有按照大人意志行事的行为。又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听话”的标签。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叫你弄,看看,成什么样了 ?”……

但实际上,可能孩子根本就没有懂得大人说的道理是什么意思。

比如,2岁多的孩子,很晚了还不去睡觉,还玩的很嗨,这时如果大人说:都快凌晨了,快12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啊!?但是孩子根本不知道凌晨是什么意思,不知道12点是什么意思,孩子那么小,还没有时间的概念,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他就是活在当下的一个存在。

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家庭成员营造一个要睡觉的环境了,并且做出表率,然后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哦,要睡觉了。

这里就引申一个规则是怎么形成的?

规则是大家的规则,不是针对孩子一个人的规则。规则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互动。

你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孩子去做到呢?父母都还在玩手机,怎么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去睡觉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榜样。

3、规则之下是爱,是欢喜,不是痛苦。

规则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的维护每个人的感受,规则是服务于双方的,皆大欢喜。

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

规则一定是与感受挂钩,这种感受不应该是痛苦的,而是充满了喜悦,让孩子感受到一种安全感,感受到父母对他满满的爱。

任何时候记住:

当你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孩子是痛苦的,大人是纠结焦虑的,这个时候一定不要强制执行,而应该停下来反思。反思规则的制定是否合理?反思是哪里让孩子不能愉快的执行?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不是有问题?再进行优化。

任何方法没有绝对的,这个最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条蓝绳“牵”起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