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后记二——俗世洪流,勿忘初心

王春然

任何一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它的体裁是什么,都一定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存在,无论是贬是扬。《皇帝的新装》作为一篇经典的童话,自然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存在。除了常规的一些启示,笔者还对《皇帝的新装》有了一些其他的思考。

对文本做出任何一种理解,都不能空穴来风样随意判断,一定要有来自文本的充足依据才能有说服力。我们还是一起进入文本看看吧。

一、真若无力,恶便横行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

以上节选段落是课文《皇帝的新装》最后一段的原文呈现。

第一句话:“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说。“实在”、“所有的”、“都”这三个词语的使用,更加突出了百姓们对“皇帝什么也没有穿,是裸体的”这件事的一致确认性。

第二句话:“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这句话中将“皇帝有点发抖,”这半句放在前面,尤其是“抖”字的使用,很准确地刻画出皇帝在事实真相面前,内心十分害怕样子。即老百姓说的是真,而他呈现的是假。当假象直面真相,无论假象表现地多么“镇静”,内心其实都是颤抖的,因害怕被立刻揭穿而颤抖。下半句中的“似乎”一词字面的意思是“表示怀疑,表示不确定”,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表现“皇帝内心极度的自欺欺人”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第三句话:“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句中使用了“必须”一词突出了皇帝愚蠢,明知是假,可是就是要硬来。

第四句话:“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裙。”这句中“摆出”,“更骄傲”,“神气”这几个词同样写出了皇帝的愚蠢不堪。

当我们将上面的理解合并在一起,跳出皇帝是愚蠢的思维圈子,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皇帝明知是错,明知是假,可是他却能“更骄傲”的游行下去,而且还是“必须”?更一脸“神气”的样子?他能堂而皇之地将错误进行到底,究竟是什么力量在背后支撑?如果“裸游”的不是皇帝,而是一名普通百姓会怎样?

想到这些,大家就会自然得出结论:皇帝是因为拥有巨大的权力,才能够将错误堂而皇之地进行到底的。咱们再进一步思考,权力代表着力量,也就是说,错误在巨大的力量支撑下可以横行无阻。另一方面,老百姓,纵然是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皇帝是裸体的,而且还都喊出来真相。可是,这对于皇帝的游行,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皇帝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样子继续游行,你奈我何?!

这些不都在给我们揭示另一个道理么:真在掌握巨大力量的假面前是无力的,是不堪一击的。(哪怕真的数量很多,而假只有一个。)假明明知道自己是假,可是却能无视真的存在,蔑视真的存在,继续堂而皇之地进行下去。这时假其实已经变成恶了!

真若无力,恶便横行!

二、人人都会变成“虚伪者”

《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皇帝虚伪愚蠢自欺欺人,大臣们不但自欺欺人,而且敢于犯上“欺骗皇帝”,还有俩骗子的行径……都在昭示他们是“骗子”,都在自我欺骗或者互相欺骗,读来让人心生厌恶。最后事实的真相由百姓们揭示出来,由此看起来,似乎百姓们是正直的,诚实的,不撒谎的。

咱们还是先呈现文本吧。

全城的人都听说过这种布料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很想趁这机会来测验一下,看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

从摘录的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非常迅速地确认每一个百姓们都同样心有所图。

“都很想趁这机会来测验一下,看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尤其是这两句话代表了百姓中不同类型的人。第一句话笔者认为代表的是:心术不正,心怀叵测的人。这种人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总认为别人低等下贱自己优秀无比。这种人不仅会打心眼里看不起别人,更会处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第二句话笔者认为代表的是绝大多数普通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如果说真话要承担很大风险,而仅仅撒一个谎就能保护自己不受损失,况且即便说了谎也没有人去追究责任的时候,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选择说谎。“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这样普遍的称赞。”这句话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彼时彼刻所有的老百姓都在“互相欺骗”着么?!

那么,文中究竟谁是“骗子”?谁是言不由衷的虚伪者?人人都是!

时光流转到今天,让我们扪心自问,在那种情况下,自己敢说真话么?我们其实都知道——善住在我们心中,恶同样扎根心田,人人无处可逃。不过我们总会有怀有自己不会“作恶”,或者即便“作恶”了,也是被迫无奈,本不愿为之的情结罢了。

在某种情境下,人人都会变成“骗子”,人人都会变成“虚伪者”。

这是人性的丑恶,也是人生的真实。

三、热爱初心,因为回不去纯真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皇帝的新装》最后由一位小孩子说出真相,固然会得到如下启示:1.小孩子天真单纯,无私无欲,所以讲真话。 2.只有保持天真单纯的童心,才能做到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许多课堂关于这个环节的启示就此结束,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一。

原文:“一个小孩子最后叫出声来。”。笔者认为在这句话中,我们不能忽视两个词语:“一个”和“最后”。我们不妨对这两个词进行追问。“一个”这个词语,首先表明在观看皇帝游行的人群中有很多小孩子,而能够说出真相的小孩子是唯一的。儿童的天性是率真的,是活泼的,眼睛雪亮的,有什么说什么的。那么,在众多的小孩子中,难道只有那个唯一的小孩子看到了皇帝是裸体?显然不是!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除了唯一的孩子之外,其他孩子都不出声呢?

我想不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为什么不能说?因为有他们的父母或长辈在制约他们。孩子天真无私,无畏无惧,而成人却深知利弊深浅。“知道就好,说出来,吓,这事可不能干。你要敢说,看不揍死你!”

而那个喊出来的小孩子,估计应该是个的“熊孩子”,不怎么听话的。我们可以通过“最后”一词揣测,这个孩子应早就有说出真相的冲动行为了,可是因为被看管得紧,一直不能自由表达出来,他一直憋屈着呢。大典到了最后,马上就要结束了,大人们也松了一口气,或者什么其他原因吧,总之给了这个“熊孩子”一个机会,于是这个坑爹的熊孩子才有机会“叫”出来。一个“叫”字彰显了这个孩子急切而爽歪歪的感觉。“可算找到机会了,赶紧说出来,喊出来,对,赶紧的,叫……”

理解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原来单纯许多时候是被不单纯管制着的,单纯总是有限的单纯,许多时候这也不能,那也不能。其实,这还不是最让人感叹的。每一个小孩子都会慢慢长大变成大人,而每一个大人都是慢慢长大的小孩子。小孩子纯真,大人不纯真。这也意味着——每一份纯真都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被一点一点遮蔽了甚至丢失了。更可叹的是,小孩子可以长成大人,而大人却永远无法变回小孩子,这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路。越长大越孤单,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充其量也只能边走边回头望初心。为什么,总会热爱初心,因为人长大了便永远回不去纯真。

安徒生设计由一个小孩子喊出真相,是不是想告诉人们:理想的社会只是一种终极目标,可以无限接近,却永远无法实现。因为人长大了便永远回不去纯真。而现实永远是泥沙俱下的。

如此想来,好好活着,确实是一份勇敢的事。愿你我都不忘初心勇敢地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皇帝的新装》教后记二——俗世洪流,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