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半生缘》—那根说不清道不明的“轴”

在看《半生缘》的途中,情绪此起彼伏。

文章逐一向我们叙述了,男主人公沈世钧与女主人公顾曼桢,是如何相知相爱、又如何相离、最终如何再次相逢的故事。

1.相知、相爱

他们由共同好友叔惠而结识,因为处于同一上班单位的原因,三人常常结伴吃饭。渐渐地,世钧和曼桢日久生情,由此并一发不可收拾。

她们的相爱,不禁让我幻想起恋爱的感觉:心跳、害羞、不知所措、此刻宛如对方就是全世界…多么美妙而单纯的感觉。

然而,风花雪月的背后,毕竟还存在着真真实实的生活。恋爱一旦与生活接轨,终究有一天也会变得不一样。

“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2.相离

他们“分手”原因,源于,世钧未能向他家人正面承认曼桢的姐姐曼璐的境况:一个曾经为了家庭而舍弃自己的青春,被迫沦落成风尘女子。

此事致使曼桢心生失望,由此成为了两人闹翻的导火线,也阴错阳差地成为了他们永远相离的原因。

不禁让人感叹的是,人世间的太多悲欢离合,也仅仅只是由于一个阴错阳差,而导致了永久的错过。但,错过并不代表永久不在拥有。

3.再遇

世界再大,很多人还是兜兜转转地回到了原点,然而,很多事却无法逆行倒转。

他们再次相遇了,以两个孩子的爸爸与一个孩子的妈妈的身份。

如曼桢所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曾经的美好只能定格在记忆匣子。

故事最终以“悲剧”而告终,而我并没有太多的感伤,反而更多的是感动。

在有限的一生里,能遇到一个值得相伴终生的知己、并与此度过无数个心跳的夜晚,就算最终因为生活中的种种原因而无法厮守,这未必是一件憾事,至少这个过程我们没有失望。

“分手”并不意味着就是坏的结果,在世钧与曼桢看来,他们是彼此心灵的慰藉、是突然回想起来的牵挂、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一份子。

离开既可能代表“生死离别,永不相见”,也可能代表记忆中的永久美好。


图片发自App


4.顾曼桢

在恋爱与“婚姻”面前,曼桢无一不是理智的。

不管是与沈世钧的恋爱,还是与祝鸿才的“婚姻”,她都至始至终保持着,向前看的态度。

在与世钧的热恋中,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大脑,不管是对于自身的职责、世钧的事业还是介于“第三者”之间的抉择,她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所需、所想,且不偏不倚。

在与祝鸿才的恩怨婚姻中,为了孩子,她不得不选择了与祝鸿才共渡生活,在这段“委曲求全”的婚姻里,她没有像姐姐一样怨天尤人,抱怨不断,而是选择接受了这种度日如年的现状。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是我,处于这样的状态,我该如何抉择?

陷入姐姐、姐夫所设圈套,而意外怀上了姐夫的孩子,一年多的软禁,甚至连至爱的妈妈也对此置之不理。多亏好心人的帮助才得以脱离险境,孩子却只能弃之,由姐夫家人看护。

然而,姐姐的不幸去世、姐夫的生意受挫、仆人的专制蛮横、致使孩子面临着生命危险。

如果是我,该如何抉择?是弃子远走高飞?还是与姐夫祝鸿才结婚,保全孩子?

不禁进入了遐思…可能我会没有勇气选择后者;

就算选择后者,或许我也无法做到如曼桢般的隐忍,也无法拥有重新找回光明的信心…

但,无疑,她选择了后者。

选择了决绝的接受。不管他如何的夜夜不归,如何的挑衅无礼,如何明目张胆地找小三,她都丝毫没有暴跳如雷,而是默默地接受、不带任何一丝情感地接受,并冷静地寻找获得新生的证据。最终,以有利的证据将祝鸿才告上法庭,而取得了自身的自由以及孩子的赡养。之后,他在上海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在历经如此不堪的过去面前,她无声地走了出来。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许多不堪重负的事情,那个时候,顾曼桢的精神面貌,真的值得我们借鉴。

5.沈世钧

故事中的主人公沈世钧,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围城》中的方鸿渐,“漫无目的”地随风漂流,犹如一个没有轴的物体,左倾右倒。

当恋爱遇到“第三者”插足时,他只是一再逃避;当婚姻受到父亲的阻止时,他只是含糊其辞,而不是正面迎接问题;当自己的事业开始起步时,却在与曼桢毫无商量的情况下,辞职回家继承父业;当好友叔惠留美归来时,仅是徒然感叹,后悔当初为何没有选择尾形;甚至当与曾经避之不及的翠芝,洞房花烛时,仍还在后悔,我们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宛如一个做错事的小孩…


图片发自App


6.轴

顾曼桢,坚强独立,她走的每一步似乎都有一个信念支撑着。她的内心似乎有那么一跟轴,那根轴,就像房子的顶梁柱,支撑着整座楼房。

不禁想到自己,一直只是随波逐流,一直生活在阴错阳差的怪圈里。不管是来日本的留学、还是之后的升学、还是第一份工作、还是现有的生活…

感觉找到这么一根轴真的很难,这根轴就像一个信念或者一个目标,给我们指明方向。有些人可能天生拥有,有些人却只能后天习得,具体方法,说真的我也不是很清楚。

只是希望,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当自己在抉择某些事情时,能够在经过大脑的思考之后再行动。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半生缘》—那根说不清道不明的“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