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如何助力教师成长——聆听斯苗儿老师讲座笔记

      2021年7月29日晚    晴      星期四

      今天是“省名师研修班”学习的第四天,按教育厅课程安排,今日安排的是我非常期待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带来的讲座《学校教研如何助力教师成长》和《课例研究与专业成长》两个专题。斯苗儿老师如雷贯耳,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是在2016年福建华东六省一市千课万人的会场,那还是非常感谢局领导和教研室领导的安排,给予我们乐平市获得全市“领军教师”荣誉称号的老师们,走出外省一睹全国名师风采机会。那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现场评课是非常犀利的,有时会对授课教师的课评的体无完肤,让人瘆得慌。

        用老师今日课堂说的一句话:“她问授课老师,当你知道是我评你的课,你是什么感受?现场赛课的授课老师的回答: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排队准备打针的心理感受……”呵呵!她们对话的语言是多么的幽默有韵味呀!

      浙江的教育教研大家众所周知在全国都是走在最前沿,这与她们团队的努力付出和专业的引领是息息相关的。多年以前在千课万人的会场上只能远远看到,还只有在大屏幕上方可才看清面容。今晨,我早早来到会场,选择离斯老师最近的位置学习,就为能近距离的学习、拍照做电子学习笔记,更好的感受斯老师的魅力课堂、独有的教研方法和育人思想。

      课堂伊始,斯老师果然语出惊人,“如果你们是我们浙江的特级教师和名师”你们的日子都没那么好过咯!我们是怎样怎样去“折磨”老师的?大家会心一笑。我心想:是呀!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百般的雕琢”才有美好的“璞玉”,我国真正全国名师不都是虐自己千百遍,待它还如初恋般。面对一节课如切入磋如琢如磨,形成精品课,在任何场合都大胆放开自己,一展自己独有的精彩课堂和教学主张。

      开讲时她针对自己思考和N个问题,便开启了今天的精彩讲座。分享如下:

      思考:面对日日变革的教育。我们面临的是怎么解决问题?我们用心地了解和收集过教师遇到的问题吗?我们有帮扶的能力吗?精准帮扶的机制和对策在哪里?……成也教师,败也教师。 一个教师的状态直接影响了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孩子的学校生活状态。也直接影响着学校领导的幸福感。

      问题:(1)希望自己的孩子,遇见怎样的老师? (2)你的业余时间是怎样度过的?除了不上课还有什么爱好(3)班级里最需要关爱的孩子是谁?(4)学校里最需要帮扶的老师呢?(5)谁有帮扶孩子和老师的能力呢?(6)好的教研获得应该是什么样的?(7) 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教研活动?(8)为什么要搞教研活动?(9)怎样的教研活动受广大教师欢迎?(10)为什么要搞校本研修活动?一是价值在哪里?二是教师参加的动力何在?……

      教研活动的价值假设1.教学主要是一系列技巧,任何一个好学的人都有提高的可能。2.许多教师的教学就是从模仿起步,教学方法主要是学来的,而且都有学好的愿望。3.教师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活动中,教师能掌握一些技巧,更新一些观念。

我们就得冷静思考:

1.一系列技巧中,哪些是可以学会的,哪些学不会?如何拟出循序渐进的序列?因为教学毕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教师从“学”到“悟”需要一个过程。

2.省、市、县(区)、校组织教研活动各自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3.省级教研活动:会遭遇怎样的尴尬?地域分散——会议成本高;与会人员相对固定——产生审美疲劳活动时间短——问题研讨难以深入经费有限——会务负担重。

4.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又会遭遇怎样的尴尬?

      人员参差不齐;找不到人人感兴趣的话题;萝卜炒萝卜谁是排骨;真正的原因在于:一是“需求”点没找准,培训的内容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二是培训的形式单调,不能激起教师参与的欲望。 其实学校需要在校本研修中发展,学校是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而改变的,只是因为演讲这种形式是最简便易行的培训方法而已。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

      学校需要在校本研修中发展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 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在教室之间相对封闭的学校里,教师间的团结、合作的意识很淡薄,每个教师都在孤立的状态下开展自己的工作。越是这样的学校,校务分管的工作越多,开会的时间也越长。导致校务分管委员会的工作量越来越膨胀。

      改进教学,发展自我为自己而研究,在研究自己。(王洁)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独行快,众行远!)

      紧着这又是一个发问,怎样的教研活动能受到广大教师欢迎?

      教师要有成长共同体,共同经历,彼此滋养。比如:专业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教师专业成长还是要以教学的基本问题为抓手:备课'、上课、作业:精选、先做、全批、及时反馈个别辅导。教学这门手艺,只有做实、做细、做精每一道工序,才能有成效。仅此,才能确立教师的行业自信。

    以班级管理的常规问题为抓手:家校联系、班队活动、教室布置、课堂常规、班规班风,管理好这些事情,事实上都是细节,只有基于人性,才能有效。

      我们需要不断追问,教学这门手艺,我们做精了吗?

倡导:集体备课,但效果?

      斯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我也扪心自问,作为分管教学的我,在本校3年一直扎扎实实的开展集体备课,目前老师都还是很热与参与,但效果到底有没有,如有,又是多少?至少我们还没有出来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对此我很困惑的。通过斯老师分享关于她对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小学的校本教研“单元备课”的实例,让我惊奇的是一开始这私立学校大部分老师都是没编制的老师,更惊奇的是通过斯老师带着她们研课把学校的很多老师还有这位不是教育专业的生活老师都培养成了浙江省的名师,真是太了不起了。从老师出示的备课思维导图中,让我学到了她们到底是如何开展集体备课的结构、方法和策略。通过下午展示具体的集体备课和研课,人人必须脱稿,采取抽签模式,这人人参与人人去思、答、授课和总结,真正感受原来真金就是这样练成的。

通过前后两次教师的研课体会,一开始从抗拒到期待。斯老师还分享了几位海亮一线教师的集体备课研课心得体会,更多的是教师的成长历程:

        A教师第一次体会:PPT全部是我做的,其实我们不明白怎么做,先搜集资料,然后在一起聊,一找相同的点,然后确定初稿。然后我在修改的时候,按照参考书上的教学建议进行修改。在办公室里大家一起试讲了好几遍。想法是活动很好,但是不能很频繁,希望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至少我们知道了集体备课该怎么备。斯老师的层次比较高,可能斯老师对我们孩子情况不是很了解,学习困难比较大。像我们班低年龄孩子比较多,牵扯了很多精力,必须手把手教。感觉还是集中在个别人身上,或者下次的时候,备课组里大家一起相互补充,我们以前也没有人指导我们开展过这样的活动,感觉很有收获。

      第二次体会:从教这么多年来,单元备课意识比较淡薄。以往自己所谓的单元备课,就是捧着一本教学参考书粗略的看看单元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建议。从来没有深入地思考过从哪几方面实施单元备课?这次组织的第一次单元备课的前期准备中,真的是毫无头绪、茫然的问了两位老师,单元备课到底从哪几方面入手?没有得到具体的回复。于是,抱着围绕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去准备,总不会错的心态,准备了第一次单元备课的材料在斯老师长达5个多小时的耐心指导和建议下,我对单元备课找到了一点感觉,领来一本案例解读,仔细阅读了案例解读中的“单元备课一般步骤与方法有哪些?”,集中组内老师对单元备课的几大块实施了分工,并进行了几次修改,形成了第二次单元备课的内容,二年级组收到了斯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在这两次单元备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教研活动离不开理论知识和团队精诚的合作。

      通过这两次备课活动,我恍然大悟原来单元备课是这样子的!记得第一次我们年级组凭借自己的经验,依照教参提供的程序对《表内除法一》进行了备课,原本以为精心准备的材料,应该得到表扬才是。但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年级组的对比和斯老师的点评来看,原来我们仅仅只是在备教材,我们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教学的主体对象——学生,没有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再优秀的教学设计也不一定适用。所以在第二次的备课中,我们便将重点立足于学生。做了前测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然后一切备课就围绕着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展开。在交流之前,我们组内成员就感觉到这份备课计划是真正实用、适合目前班里孩子的,如果我们的教学按照这样去落实,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与收获。交流中,得到了斯老师的肯定,我们的备课思路是正确的,原来备课的前提,是先要备好学生呀!

        B教师第一次体会:教研活动密度过大,其实形式变了,心理压力还是很大,每人都希望做好又怕做不好,节奏太快,跟不上。希望能给一个大概明确的方案,有个模板,发现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比如单元备课,一线教师只是在梳理教材和例题,汤老师和斯老师的看问题角度不同,我们的层次相对比较对浅,希望还有一个大框架。对于同一个内容,我们的理解和斯老师他们不同。斯老师站的比较高,我们看不到她们的风景。希望能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让它更有效。我不愿意别人听我课,我的课堂我做主,我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不一定采纳。我不愿意别人推翻我的设计。

      第二次体会: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去做了可能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做的事情,发自内心讲我其实对这样的活动不抵触,换课虽难换,休息也少了很多,但是能够让我经历平时不会去经历的一些过程很值得,除了能够了解该怎样做单元备课,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青年教师还能汲取很多老教师身上的经验和精神,特别是精神,年纪一大把的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讲台,这样的老师们都在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我们这些不到10年教龄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感触最深:在两次活动过程中,有感觉到累,有感觉到紧张,但回头看看付出是值得的。单元备课活动的组织形式、专家的点评和引领,给了我一些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我自身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收获:单元备课活动的过程,其实为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懂得了研究教材,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学情的重视。它已经渐渐的转变了我对学情的认识,是我心目中的教学活动更加完整。在两次备课中,本人感触最深的是:之前8年的教龄,比不上这样一次教研活动收获的多。以前粗浅的备一课时上一课时,原来是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根源所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导致上课心理没底,害怕被听课。

      在两次备课中收获很多:一、组内所有老师对学习的一种态度的改变,团队协作的魅力;二、备课视角的转变;第一次备课只知道看教师用书,思考怎么把教学的东西整理出来,第二次备课我们知道能通过前测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从备课活动中发现自己因为长期在低年段教学,对整个小学教材体系不了解,不利于自己对教材的把握。 着眼整体的单元备课视角,罗列知识点,分析每个知识点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梳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分析配套的习题分割课时,拟定单元诊断与检测方案选择补救或拓展策略与材料疑惑和困难。

现场改课的价值在哪里?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场景感。教师上好一节课需要一系列技巧。许多技巧要依靠模仿,现场模仿(手把手教的价值)效果更好。

      现场改课需要哪些条件?现场改课实质上是“同伴互助”。同伴互助需要支持性环境,如安全感、归属感,及教师公开自我、回应他人的技能。最关键的是有自我反思、尤其是自我批判的勇气。异质团队之间的改课更具有“照镜子”的作用。


这样的改课活动将走向国际舞台!

现场改课我们已经成为常态,称之为“玩教研,磨情怀”。

一凝聚了一支队伍,有敢于现场做示范的名师,也有乐于被诊断的一线教师。

“尴尬一阵子,幸福一辈子”成了大家参加改课活动的心态。


      整整一天的专家授课,斯老师还是那么的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让我看到她对教育的挚爱与情怀。课堂上的信息量非常之多,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智慧,需要潜心学习,还需要不断地去磨炼,在磨炼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努力付之于行动,在行动中不断总结和凝练。真正让全校每位教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

作者:杨晓玲

学校:乐平市第十一小学

自我勉励:多阅读勤写作,借时光之笔,给生命留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教研如何助力教师成长——聆听斯苗儿老师讲座笔记)